第三章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教学目标】
1.能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了解空气质量指数,认识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1.能认识不同的天气符号,读懂天气预报。 2.能依据空气质量指数判断空气质量的优劣。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天气与气候 故事导入:教师讲《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草船借箭的故事,激发学生们了解天气的兴趣。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一 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自主探究】
1.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来描述天气状况,教师注意他们的用词,例如:“今天”、“昨天”、“白天”、“晚上”等时间用词以及“刮风”、“下雨”、“闷热”、“气温高”等用语。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什么是天气?
学生归纳:天气是一个地区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 3.教师提醒:我们常听说的“雾、霾、浮尘、扬沙、冰雹”等属于天气现象。 4.学生读课本P47页第二自然段内容,了解气候的概念。
学生归纳结论:人们通常用某一个地区一年或一段时期的天气平均状况来描述气候,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一般变化不大。
5.学生完成P47页活动1,强化对天气与气候的认识。 P47页活动答案:
1.描述天气的是(②③),描述气候的是(①④)。
2.(1)A:天气与交通的关系。B:天气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C:天气与农业的关系。D:天气与战争的关系。
学习活动二 了解天气预报,学会通过识别天气符号,判断天气状况 1.学生读课本P49页图3.4,了解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 (1)说一说:卫星图中的绿色、蓝色与白色分别表示什么? (2)想一想:云的颜色越白,反映了什么天气现象?
卫星云图中的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可能是阴雨区。 2.学生读课本P49页图3.5,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
教师提示:①注意风矢图的识别,在风矢图中,风向是风的来向,风向为北,说明风来自北方;风力是风的强弱级别,天气预报图中表示风向和风力的符号一般都是用带尾羽的箭头符号来表示的,箭头所指方向为风的去向,3根尾羽表示的是6级风;尾羽呈三角旗状时,则表示风力为8级或8级以上。②注意地图册P14页“霾”“冻雨”“台风”等书本上没有的天气符号。
3.学生完成课本P50页活动2。学会依据天气符号判断天气状况。
【合作探究】
读课本P51页图3.7,分组合作,完成以下任务:
1.搞清我国空气质量级别、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之间的对应关系。
2.依据图中的污染指数判断北京、太原、西安、银川、兰州等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 3.展开讨论:
(1)生产生活中,有哪些人为活动会影响到空气质量?(焚烧秸秆、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等等) (2)为提高空气质量献计献策。(例如:植树造林、修建森林公园、控制生产和生活中污染物排放等) 【拓展探究】
1.讨论天气预报中森林火警反映了什么样的天气状况?(干燥、高温、有风)天气预报中的穿衣指数主要是提醒我们关注天气中的什么因素?(气温)
2.沙尘暴、雾霾、PM2.5等是目前老百姓非常关注的话题,请在网上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第1课时 气温的变化
【教学目标】
1.学会绘制气温曲线,掌握气温曲线图的阅读技巧。 2.利用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
运用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气温曲线图的判读技巧。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话题导入:由天气预报中新增加的穿衣指数说起,让学生认识到气候的变化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工作。所以,了解气温变化的有关知识十分必要。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 认识气温的变化 【自主探究】
1.学生依据切身的感受独立思考:我们应如何描述一个地区的气温?
2.针对学生众说纷纭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本P53页内容,作出小结: 人们了解气温一般关注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及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3.学生读P53页图3.10及有关文字内容,了解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日平均气温:把一天四次(2时、8时、14时、20时)测得的气温值相加,再除以4,就得到当天的日平均气温。
月平均气温:把一月中的日平均气温相加再除以当月的天数,就是月平均气温。 年平均气温:把一年中的月平均气温相加再除以12,就是该地区的年平均气温。 4.绘制气温曲线图是分析气温变化的重要手段,学生要独立完成课本P54页活动1。
【合作探究】
学会利用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 1.学生分组读图3.11,完成以下任务: 看一看:
(1)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候? (2)最低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候?
学生观察到的规律是: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学生读课本P53页图3.12中的文字说明,完成以下任务: (1)看一看:一年中,北半球气温什么是时候最高?什么时候最低?
(2)想一想:①同一区域同一时间,海洋与陆地情况是否一样?②同一时间,南北半球是否一样?
学生归纳: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正好相反,一年中,陆地上1月最高,7月最低,海洋上2月最高,8月最低。
3.学生先独立完成课本P55页活动2,再合作检查。 P55页活动课答案:1.略。
2.(1)最热月气温为22℃,对应月份是7月。 (2)最冷月气温为1.5℃对应月份是1月。 (3)气温年较差为20.5℃。 (4)年平均气温大约13℃。 【拓展探究】
1.学生讨论:能不能通过气温曲线的形状直观地判断出气温差大小? 教师点拨:气温曲线的弯曲度越大,说明温差越大。
2.想一想:如果某城市位于南半球,其气温曲线图是什么样的?
教师点拨: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因为一年中,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 3.网上查询:为什么陆地与海洋气温变化不一致?
教师点拨:原因是陆地受热快,放热也快,所以夏季陆地气温比海洋温度高,冬季陆地气温比海洋温度低。陆地冬季温差比海洋大,海洋冬夏温差小。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第2课时 气温的分布
【教学目标】 1.学会读等温线图。
2.利用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教学重点】
认识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 等温线图的判读技巧。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设问导入:利用气温曲线图可以分析气温的时间变化。那么要了解气温的空间分布,我们又应该使用什么手段呢?由此引入等温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