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做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③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的关系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②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③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
保存文化的作用
②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③教育具有更新和创新文化的作用。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
出发点。
一、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
3、评价作用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三、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小学教育的基本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立教育目的的重要根据;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标的理论依据。 四、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1、强调教育为社会建设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培养劳动者和社会主义接
班人。
2、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资本
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根本途径。
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
影响。
课程
1、课程的作用
(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保证。 (2)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联系和交往的纽带。
(3)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
据
(4)课程是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 2、课程的类型
(1)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2)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3)必学课程与选修课程;
(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5)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 3、课程内容
(1)课程计划。是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安排整个课程检查、衡量学校工作和质量的基本依据;课程计划的内容: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学周安排。作用:指导和规定教学活
动的依据,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2)课程标准。作用:是教材编写、
教学、评价和考试的依据,是国家管
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指导教师工作,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和依据。
(3)教材。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作
用:是学生获得知识进学习的主要材
料;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知识;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提供基本材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三维目标观,即教学的目标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2)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要更加 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培养学生综合的视角和综合能力,以
适应科学技术既分化又综合的现实。;
(3)内容联系观,既课内容的教学,要努力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4)学习方式关,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5)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的过程评价,通过评价发挥促进学习的作用; (6)校本发展观,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
展”
(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3、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
(1)漫长性。 (2)生长性。
2、教师职业的特点 (1)传道者的角色。 (2)授业解惑者的角色。
(3)示范者的角色。(榜样角色)
(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
(5)朋友的角色。 (6)研究者的角色。
3、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主要表现在: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2)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因材施教、教学上的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机智。
(3)主体性
和示范性。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
向师性。
(4)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5)长期性和间接性。长期性:培养周期长;间接性:不直接创造财富。 (6)系统性。教师之间、年级之间相互协调配合。
4、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背(背过) (1)专业理念。
教师专业理念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遵守的一套行为规范和为实现美好生活而提升自我的内在
品格和德性。教师的专业理念包括专业态度、教育理念和专业道德。 (2)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