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1、帮助学生适应勤奋和自卑危机 2、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
四种可能:获得角色同一性、同一性拒斥、同一性迷乱、同一性延迟(同一性危机)
自学自我意识、自我概念与自尊
初中与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建立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教师应创造良好的环境,帮助他们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教师要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切不可简单地将其当作“孩子”来看待,不要在其同伴或其他有关人员面前贬低或轻视他们。
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个别差异指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或兴趣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本节主要讨论学生的智力差异、学习风格差异及其与教学的关系。
一、智力差异与因材施教 1.什么是智力
不同的心理学家对智力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归纳起来,智力指处理抽象观念、处理新情景和进行学习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
2.智力测验
心理学家创造了许多测量智力的工具,这些测量工具被称作智力量表。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智力测验量表是由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和医生西蒙1905年编制而成的“比奈-西蒙量表”。后来发展为最著名的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比等于智商
3.智力的构成
对于智力的构成,很多心理学家有自己的看法,英国斯皮尔曼是最有影响因素分析家,他把智力区分为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
瑟斯顿提出了7种主要的智力因素,
吉尔福特提出了智力的三维模型。下面我们对两种新的、对教育具有重要意
义的理论作简要介绍。
★(1)三元智力理论
1985年,斯滕博格发表了《超越智商》一书,认为智力是使个体产生适应环境的行为的心理能力,产生这种适应性行为的心理机制是信息加工活动中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习得成分的协同作用。
人的智力是由分析性能力、创造性能力、应用性能力三种相对独立的能力组成
美国哈佛大学帕金斯教授提出如下智力公式: 智力=能量(Power)+技巧(tactics)+内容知识 ★(2)多元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所倡议,认为心理能力至少应该包括以下7种智力:言语智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社交智力和自我反省智力。他的智力理论扩大了传统智力的观念,对于学校教育具有深远意义。
4.智力的差异
由于智力是个人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在智力测验上都存在差异。
(1)智力的个体差异
智力的个体差异主要反映在个体间和个体内
人与人之间在智力发展水平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常用智商(IQ)表示。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们的智力水平呈常态分布。也就是说,在全人口中,70%的人的IQ在85到115之间。他们的聪明程度届中等。智商分数极高与极低的人很少。根据智商高低,可将智力发展水平分为超常、正常和低常三个等级。一般认为,IQ低于70的人属于智力低常,占总人口的1%,IQ超过140的人属于天才,他们在人口中不到1%,也就是大部分人的智商属于正常。
智力发展水平差异研究也可分为智力超常儿童研究、智力正常儿童研究和智力低常儿童研究三个领域。
智力个体内的差异指个人智商分数的构成成分的差异。如言语智商和操作智商
(2)智力的群体差异
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等
第一,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也就是说,很聪明的男性和很笨的男性都比女性多,智力中等的女性比男性多得多。
第二,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一般说来,女孩的口语发展比男孩早,在言语流畅性及读、写、拼等方面均占优势,但男孩在言语理解、言语推理等方面又比女孩强。
★二、认知方式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认知方式差异
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与冲动、辐合与发散等方面 1.场独立与场依存(美、威特金) 场独立性者与依存性者的学习特点
场独立者 场依存者 学科兴趣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学科成绩 自然科学成绩好 自然科学成绩差 社会科学成绩差 社会科学成绩好
学习策略 独立自觉学习 易受暗示,学习欠主动
教学偏好 由内在动机支配 由外在动机支配 结构不严密的教学 结构严密的教学
2.沉思型与冲动型(杰罗姆.卡根)
这种认知方式反映了个体信息加工、形成架设和解决问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冲动型思维的学生反应快,但错误多;而沉思型的学生反应慢,但错误少。 3.具体型与抽象型
具体性:信息加工时善于分析某一具体观点或情境(适应结构化教学方法如讲解)
抽象型学生能看到问题的多个方面(适合非结构性学习如发现法)
4.辐合型与发散型
美国的吉尔福德研究,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到找出最适合的唯一答案。
发散型认知方式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特征 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1、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方式个别化。如布卢姆的掌握学习。即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80%-90%的教学评价目标)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如程序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 三、性格的类型差异与教育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格的核心。
表现在性格类型差异和性格特征差异
(一) 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许多心理学家都试图划分性格的类型,主要有:
1.按心理机能分类
按性格中理智、情绪和意志各占优势的不同,把人的性格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2.按倾向性分类:外倾型与内倾型两类。
3.按独立与顺从程度分类: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二)性格的特征差异的表现,四个方面: 1、现实态度的特征: 2、理智特征 3、情绪特征
4、意志特征
(三)性格差异与教育
1、性格对学习方式的影响:现有的研究表明,性格虽然也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性格外向者对学习新的难度较大的教材感兴趣,能迅速举手回答教师的课堂提问,但课后不爱认真复习,作业较马虎。
性格内向者在课堂里反应缓慢,课后常花时间复习,作业认真,遵守纪律。 性格独立者爱参与竞争性学习,性格顺从者常等待教师的布置,依赖同学的帮助。性格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如何教育:
良好的态度、情绪、意志和理智等性格特征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获得情感上的满足,提高对未来学习的志向水平,学习更加勤奋,因而有助于学业成功。而不良的性格特征则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羞愧、恐惧、沮丧的情绪体验,产生退缩行为,导致学业失败。
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例如,在普通学校中设置面向高一级学校的提高性选修课、面向生产部门的职业性选修课、为拓展学生科学视野的拓展性选修课和发展学生技艺特长的发展性选修课,都能较好地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适应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
在教育和教学中,教师应因材施教,但也要尽可能消除自己对传统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认识到传统的性别角色对个体发展的限制,帮助学生向男女双性化方向发展,因为双性化的个体更具有灵活性,他们比性别类型化的同伴自我评价更高,适应能力更好。
选择:
1.皮亚杰将儿童认知阶段分为四个阶段,其中第三个阶段是( ) A.形式运算阶段 B.感知运动阶段 C.前运算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2.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分别是:( )
A.现有水平 B.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C.横向水平 D.纵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