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门答腊盆地基底油气藏主控因素及勘探潜力分析
黄 众 胡孝林 杨松岭 张 璐
【摘 要】摘 要 中苏门答腊盆地基底潜山类油气藏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而南苏门答腊盆地基底潜山油气藏已经取得了勘探突破,在总结中苏门答腊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和对中苏门答腊盆地基底岩性、基底断裂展布及应力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类比南苏门答腊盆地基底油气藏成藏主控因素对中苏门答腊盆地基底油气藏进行分析,认为中苏门基底油气藏主控因素主要为烃源岩、基底岩性及断裂系统。中苏门答腊盆地发育良好的湖相烃源岩,基底油气藏烃源供给充足;盆地基底岩性主要为石英岩、千枚岩及火山岩,石英岩是最利于形成裂缝型储层的基底岩性;另外,剪切应力集中区是裂缝型储层发育的有利区。根据上述分析,认为Sembilan隆起东南部及Minas高地东南部(Bengkalis坳陷西南部)不仅位于剪切应力集中区,而且位于基底石英岩发育区,是最有利的基底油气藏勘探区。
【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 【年(卷),期】2017(017)032 【总页数】6
【关键词】关键词 中苏门答腊盆地 基底油气藏 主控因素 勘探有利区
1 盆地概况及勘探现状
中苏门答腊盆地位于苏门答腊岛中部廖内省,巴里桑山脉的东部,呈北西-南东向,面积129 854 km2,其中74%的面积(96 332 km2)分布在陆地上,26%的面积(33 523 km2)分布在海上,其滨海部分一直延伸到马六甲海峡。中苏门答腊盆地是一个强烈的第三纪弧后盆地,叠加在巽它板块之上[1]。中苏门答腊
盆地和北苏门答腊盆地以阿萨汉(Asahan)隆起及其延伸部位的基底高地为界,与南苏门答腊盆地以北东-南西向的高地为部分边界,其东部以马来西亚地盾为界,西部则与巴里桑山脉的火山弧相邻(图1),呈北西-南东向。
中苏门答腊盆地是印尼第一大油气富集区,已发现油气储量位居印尼所有含油气盆地之首,可采储量油13 679 mMboe,气3.63 Tcf,发现了一批巨型油气田,其中包括Minas、Duri两个世界级特大油田[2]。此外,盆地剩余资源量位居印尼所有含油气盆地第七位,据USGS数据统计,该盆地待发现资源量液态油可达983 mMboe,天然气4.08 Tcf,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截止2016年,盆地共发现238个油田,发现了米纳斯、杜里两个世界级特大油田。盆地中基本有构造的地区全部已经钻井,盆地钻井密度353 km2/口,中苏门答腊盆地属于高勘探程度盆地。虽然从平面钻井密度来看,中苏门答腊盆地属于高勘探程度盆地;但从油气垂向分布和钻探目标来看,中苏门答腊盆地基底潜山勘探程度较低。从油气分布来看,在已经发现的238个油气田中,88%的储量分布在中新统,基底储量发现仅占0.42%;从已钻井来看,已经钻探的867口井中,钻遇始新统-中新统钻井占比79%,钻遇基底钻井占比仅10%;从苏门答腊整个岛弧带勘探历程看,基底勘探起步较晚,从1973年才开始有油气发现。基底潜山在苏门答腊盆地普遍发育,初步统计靠近生烃凹陷的基底潜山目标共有33个,其中有22个未钻,已钻探的基底潜山目标最大的发现是南苏门答腊盆地Suban气田,储量达到322 mMboe。从南苏门答腊基底潜山勘探效果来看,南苏门答腊盆地基底潜山勘探共发现28油田,油气储量共1 069 mMboe,因此有理由相信与南苏门答腊盆地相邻的中苏门答腊盆地基底潜山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和勘探空间。
2 中苏门答腊盆地基底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
中苏门答腊盆地石油地质条件优越,总体分为了3期构造沉积演化,分别为中始新世-晚渐新世的裂陷期,早中新世-晚中新世的坳陷期和晚中新世-现今的挤压反转期,盆地发育一套含油气系统,其中烃源岩为中始新统-早渐新统中深湖相页岩,储层为早-中中新统三角洲砂岩,盖层为中中新统海侵泥岩(图2)。 中苏门答腊盆地已有两个基底油气藏的发现,潜山油气藏储层主要是裂缝型的,孔隙度平均达到20%,已发现的两个基底油气藏石油储量18.09 mMboe,天然气储量0.7 bcf。控制南苏门答腊盆地基底油气藏的主控因素为烃源岩、基底岩性及断裂系统,因此,分别对中苏门答腊盆地烃源岩、基底岩性及断裂系统进行分析。
2.1 中苏门答腊盆地发育良好的湖相烃源岩,基底油气藏烃源供给充足
在中苏门答腊盆地主要产含蜡量高的石油,还产少量天然气和凝析油,油源具有典型的非海相特征。中苏门答腊盆地主要烃源岩为古近系Brown Shale页岩、煤和炭质泥岩,次要烃源岩为新近系Petani组泥岩。除了Petani组泥岩烃源岩形成生物气外,中苏门答腊盆地几乎所有的油气藏均来源于Brown Shale页岩烃源岩。在始新世-晚渐新世,盆地内共发育两类烃源岩有机相,主要烃源岩为Brown Shale组中深湖相页岩,倾生油,为Ⅰ-Ⅲ型干酪根,主要分布在Aman、Balam及Rangau坳陷,次要烃源岩为滨浅湖相炭质泥岩、煤层,倾生气/凝析油,为Ⅱ-Ⅲ型干酪根,主要分布在Kiri坳陷(图3)。Brown Shale组页岩为藻类无定形干酪根,属于Ⅰ-Ⅲ型干酪根,倾生油,HI指数为100~900,平均600,TOC含量在4%~7.3%,平均5%:煤和炭质泥岩地化指标为HI指数251~305,TOC含量36.7%~70%,平均50%,Ⅲ型干酪根[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