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国家法考《法理学》职业资格考前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西方传统法律文化的说法中,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 A、法律受宗教的影响较大 B、强调个体的地位和价值 C、公法文化更加发达 D、以正义为法律的价值取向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3章>第1节>中国和西方的传统法律文化 【答案】:C 【解析】:
考查西方传统法律文化。C选项错误,从法的文化属性比较出发,如果说传统中国法属于公法文化,那么西方法在传统上则是一种私法文化。”说西方法属于私法文化,并不意味着西方法中没有公法的内容,而是说就整个西方法律体系而言,私法文化的传承与发达确实是它的一个基本特色。无论是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国法大全》,还是19世纪以来欧洲各国的宪法典、民法典,都呈现出浓郁的私法气息。
2.孙某的狗曾咬伤过邻居钱某的小孙子,钱某为此一直耿耿于怀。一天,钱某趁孙某不备,将孙某的狗毒死。孙某掌握了钱某投毒的证据之后,起诉到法院,法院判决钱某赔偿孙某600元钱。对此,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孙某因对其狗享有所有权而形成的法律关系属于保护性法律关系 B、由于孙某起诉而形成的诉讼法律关系属于第二性的法律关系 C、因钱某毒死孙某的狗而形成的损害赔偿关系属于纵向的法律关系
D、因钱某毒死孙某的狗而形成的损害赔偿关系中,孙某不得放弃自己的权利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7节>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种类 【答案】:B 【解析】:
①A选项错误。保护性法律关系由违法行为产生,一方主体是国家,另一方主体是违法行为人。财产所有权不属于保护性法律关系。
②B选项正确。实体性法律关系是第一性的,程序性法律关系是第二性的。
③C选项错误。纵向法律关系的关键是法律关系的主体地位不平等,彼此之间存在隶属关系,如行政法律关系、刑事法律关系等。本题的侵权法律关系属于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平等,应为横向法律关系。
的法律关系,权)平权(选项错误。因钱某毒死孙某的狗而形成的损害赔偿关系属于横向D④. 利和义务的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因此,孙某是有权放弃
3.张女穿行马路时遇车祸,致两颗门牙缺失。交警出具的责任认定书认定司机负全责。张女因无法与肇事司机达成赔偿协议,遂提起民事诉讼,认为司机虽赔偿3000元安装假牙,但假牙影响接吻,故司机还应就她的“接吻权”受到损害予以赔偿。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0年卷一7题,单选)
A、张女与司机不存在产生法律关系的法律事实 B、张女主张的“接吻权”属于法定权利
C、交警出具的责任认定书是非规范性法律文件,具有法律效力 D、司机赔偿3000元是绝对义务的承担方式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7节>法律关系的内容 【答案】:C 【解析】:
张女与司机存在产生法律关系的法律事实——交通事故。故A项错误。现行法并没有规定“接吻权”,故B项表述“属于法定权利”的说法错误。
所谓“规范性”,是指针对的人不特定,且针对的事可以反复发生从而可反复适用。交警出具的责任认定书,针对的是特定人——张女与肇事司机,针对的是一次发生的事——“张女穿行马路时遇车祸,致两颗门牙缺失”,故具有非规范性,C项“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表述是正确的。而且,责任认定书是对事实的认定,尽管没有直接对当事人权利义务产生影响,但作为证据具有一定的证明效力,故C项“具有法律效力”的说
4.下列关于法的规范作用的说法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
A、张某与李某有仇,一直想要杀死李某,但是看到刑法关于故意杀人应判处死刑的规定之后,打消了杀死李某的念头。这主要体现了法的教育作用
B、王某多次利用所画人民币刻制印版制造假币,并在自己使用的同时,将人民币散发给其他村民盖房修路,村民们对王某十分感激。其后,王某制造假币一案被侦破。虽然村民屡次请愿,但王某依然被判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全部财产。这体现了法的强制作用
C、赵某欠孙某人民币100万元,并以某处房产作为抵押,到登记机关登记抵押权。一年后,赵某经营生意亏损。孙某经咨询律师,发现自己可以就抵押房产之价值优先受偿,故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1节>法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考查法的规范作用。D选项错误,吴某因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正当性,并积极表现,这体现了法的教育作用。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条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5. 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关于这一规定,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从法的要素角度看,该规定属于任意性规则
B、从法的适用角度看,该规定在适用时不需要法官进行推理 C、从法的特征角度看,该规定体现了法的可诉性特点 D、从法的作用角度看,该规定为行为人提供了不确定的指引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3章>第3节>法适用的步骤 【答案】:B 【解析】:
①A选项正确。按照规则对人们行为规定和限定的范围或程度不同,可以把法律规则分为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所谓强行性规则,是指内容规定具有强制性质,不允许人们随便加以改变的法律规则。所谓任意性规则,是指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允许人们自行选择或协商确定为与不为、为的方式以及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内容的法律规则。本条规定中当事人也可以申请调解,也可以申请仲裁。属于典型的任意性规则。
②B选项错误。法律适用的过程必然需要法律推理。 ③C选项正确。法具有可诉性。
④D选项正确。法律对人的行为的指引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 6.关于法律与自由,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自由是至上和神圣的,限制自由的法律就不是真正的法律 B、自由对人至关重要,因此,自由是衡量法律善恶的唯一标准 C、从实证的角度看,一切法律都是自由的法律
D、自由是神圣的,也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应由法律来规定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2节>法的价值的种类 【答案】:D 【解析】:
①A选项错误,法律以自由为最高目标和价值,但是,法不禁止才是自由,故自由必须受到法律的限制。
②B选项错误,尽管人以自由为最高目标,且自由同时也是法的最高价值追求,但是,自由并非衡量法律善恶的唯一标准,正义、人权等价值均为衡量法律善恶的标准。
③C选项错误。实证即实际存在之意,实际存在的法律并非都是自由的法律,如法西斯德国的法律即为不自由的法律。注意,从应然的角度,一切法律才应当是自由的法律。
法律应当限制人们的一部为了更好的维护人们的自由,法不禁止才是自由,选项正确。D④. 分行为,但是,对于人们行为
7.下列关于法与道德关系的说法中,错误的是哪一选项?( ) A、道德关注内在动机,法律关注外在表现
B、法律人的主要工作是为自己的主张寻找规范基础并提供论证 C、法律是自然演进形成的
D、法律调整与道德调整各具优势,且形成互补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4章>第4节>法与道德的区别 【答案】:C 【解析】:
考查法与道德的关系。C选项错误,道德是自然演进形成的,法是人为形成的。 8.关于法的特征,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并不禁止在立法上作出合理区别的规定 B、根据法律规定,人对不能预见的事项,不承担过错责任
C、非规范性法律文件任何人都不可以违反,因此其具有一定的普遍约束力 D、法律具有国家强制力,但不是所有具有国家强制力的都是法律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1节>法的特征 【答案】:C 【解析】:
法具有6个特征:规范性、国家意志性、普遍性、权利义务性、国家强制性和程序性、可诉性。在马克思主义法学看来,法律必须同时具备这6个特征。
①本题AB选项考核的是法的普遍性。法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主权范围内普遍有效;其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三,法律不能强人所难,规定人们做不到的事情。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要是机会的平等,在法律适用上的平等,而不是绝对平均。为了保证机会上的平等,我们在立
法时应当作出合理区别,如对弱者应当重点保护。故,A选项正确。意外事件是人们凭借心智难以预见的事情,如果法律规定人们对意
9.原告与被告系亲兄弟,父母退休后与被告共同居住并由其赡养。父亲去世时被告独自料理后事,未通知原告参加。原告以被告侵犯其悼念权为由诉至法院。法院认为,按照我国民间习惯,原告有权对死者进行悼念,但现行法律对此没有规定,该诉讼请求于法无据,判决原告败诉。关于此案,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2014年卷一12题.单选) A、本案中的被告侵犯了原告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 B、习惯在我国是一种非正式的法的渊源
、法院之所以未支持原告诉讼请求,理由在于被告侵犯的权利并非法定权利C. D、在本案中法官对判决进行了法律证成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3章>第3节>法适用的步骤 【答案】:A 【解析】:
本题为选非题。按照我国民间习惯,原告有权对死者进行悼念,但现行法律对此没有规定,故原告的所谓悼念权,并非法定权利,故A项错误,C项正确。
法的非正式渊源,是指不具有明文规定的法律效力,但具有法律说服力并能够构成法律人的法律决定的大前提的准则来源的资料。习惯在我国是一种非正式的法的渊源。B项正确。 法律人在适用法律过程中,无论是法律规范还是案件事实,都是用来向法律决定提供支持程度不同的理由。在这个意义上,法律适用过程就是一个法律证成的过程。法官判决的过程就是一个法律适用过程,故D项正确。
10.下列哪一表述说明人权在本原上具有历史性?(2011年卷一15题,单选) A、“根据自然法,一切人生而自由,既不知有奴隶,也就无所谓释放” B、“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C、“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里被赋予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 D、“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文化发展”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2节>法的价值的种类 【答案】:D 【解析】:
人权在本原上具有历史性。人权存在和发展的内因是人的自然属性,外因是社会的经济、文化状况。“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文化发展。”人权不是天赋的,也不是理性的产物,而是历史地产生的,最终是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它的具体内容和范围总是随着历史发展、社会进步而不断丰富和扩展的。根据上述阐释,本题应选D。 11.关于法与经济的表述,下列说法中哪一个选项是错误的?( ) A、经济基础决定法律的性质 B、法律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
C、经济基础对法的决定作用要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来实现 D、法并非总是会自动体现经济基础的客观要求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4章>第2节>法与经济的一般关系 【答案】:B :【解析】.
B选项错误、法律对经济的作用,既可能是进步作用,也可能是阻碍作用。
12.执法的效率原则是指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行政机关对社会实行组织和管理的过程中,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取得尽可能大的收益,取得最大的执法效益,关于执法的效率原则的具体要求,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
A、执法主体应当及时地处理行政相对人的诉求,保护公民和国家的权利,及时准确地运用自由裁量权来处理相关事务
B、行政机关在执法时要尊重科学,考虑客观规律,作必要的可行性分析,为国家和社会带来最大效益,并降低执法成本
C、效率原则必须在合法与合理原则限制的范围内进行
D、有名言说“迟来的正义就不是正义”,因此执法主体可以为追求行政效率适当忽视法律规定和执法的正义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3节>法律原则 【答案】:D 【解析】:
考查执法的效率原则。执法主体不能为追求行政效率而忽视法律和牺牲执法的正义性。 13.有法谚云:“法律为未来作规定,法官为过去作判决”。关于该法谚,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2016年卷一11题,单选)
A、法律的内容规定总是超前的,法官的判决根据总是滞后的 B、法官只考虑已经发生的事实,故判案时一律选择适用旧法 C、法律绝对禁止溯及既往
D、即使案件事实发生在过去,但“为未来作规定”的法律仍然可以作为其认定的根据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4章>第1节>法对社会的调整 【答案】:D 【解析】:
法律尽管是为未来作规定,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律的内容规定总是超前的,也可能滞后社会发展需要;法官的判断尽管是针对已经发生的争议进行裁决,但也并不意味着法官判决总是滞后的,也可能对未来具有引导作用,故A项错误。法官判案时并非一律选择适用旧法,若适用新法更有利于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应依法适用新法,故B项错误。法律禁止溯及既往,但不是绝对的,存在例外,故C项错误。适用法律处理案件时依法应当按照法律规定认定案件事实,故D项正确。
14.关于我国的法律体系,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就是法的调整对象,即不同的社会关系A.
B、法律体系又称为国内法体系,因此,一切国际法均不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之内 C、行政法部门是由相关行政法规构成的
D、同一个规范性法律文件中可能会包含不同法律部门的规范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6节>当代中国法律体系 【答案】:D 【解析】:
①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主要是调整对象,其次是调整方法。故A选项错误。
②法律体系一般指国内法,不包括完整意义的国际法,即国际公法。但是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有可能属于我国的法律体系。国际公法之所以不在法律体系之内,是因为国际公法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而国内法则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B选项错误。
法考法理学复习题集第2243篇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