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内经第七单元达标要求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七单元 病之形能 一、原文识记

素问·热论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素问·咳论 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

素问·举痛论 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素问·痹论 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素问·痿论 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闰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揔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二、名词术语解释

[伤寒]病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泛指感受四时邪气引起的外感热病。狭义伤寒指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两感]表里两经同时受邪而发病。如太阳与少阴两感,阳明与太阴两感,少阳与厥阴两感。[三死]指汗出复热而不能食、脉躁疾、狂言三症。[表里刺之]言针刺治疗风厥时当以足太阳足少阴表里两经取穴。[强上冥视]强上,指头项强急不舒;冥视,指视物不清。[俛仰]指呼吸困难,张口引肩,前后俯仰。俛,同俯。[巨阳引]指在太阳经上取穴,进行针刺以引动经气的治疗方法。[外内合邪]即外内寒邪相合。外,指外感寒邪;内,指内伤寒饮食。[治时]指五脏所主旺的时令。[喉痹]指咽喉肿痛,吞咽阻塞不利。[两胠]左右腋下胁肋部。[稽迟]言经脉气血留滞不行。稽,留止也。迟,徐行也。[喘动应手]即血脉搏动按之急促应手。喘与动同义。[阴股]即大腿内侧近前阴处。[宿昔]即稽留日久之意。宿,止也。昔,久远也。[绌急]屈曲拘急。绌,屈曲。急,拘急。[侠脊之脉]指脊柱两旁深部之经脉。如伏冲脉、伏膂脉。[背俞之脉]即足太阳膀胱经脉。背俞,指行于背部的足太阳膀胱经脉分布有五脏六腑各自的腧穴。[瘅热]热甚也。[心下鼓]心下鼓动,即心悸。[上为引如怀]形容腹部胀大,如怀孕之状。引,开弓也。[尻以代踵]谓足不能站立和行走,以尻代之。尻,尾骶部。踵,足后跟。[脊以代头]谓头俯不能仰,背驼甚而脊高于头。[中气喘争]指腹中有气攻冲,肠中雷鸣。[胞痹]即膀胱痹。胞,通脬,指膀胱。[乏竭]即气血衰败,疲乏力竭。[各随其过则病瘳也]各随其病变部位而治之则病愈。过,指病变。瘳,病愈也。 [慓疾滑利]形容卫气运行急疾而滑利,不受脉道的约束。慓疾,急疾也。[肓膜]指肉里及胸腹腔内的筋膜。[肺热叶焦]形容肺叶受热、灼伤津液的病理状态。[急薄]皮肤干枯不润,肌肉消瘦。[痿躄]指四肢痿废不用。躄,两腿行动不便。[枢折挈]形容关节弛缓、不能提举活动,犹如枢轴折断不能活动一般。枢,指关节。折,断也。挈,提举。[胫纵]足胫弛纵。胫,指小腿部。[肺鸣]呼吸喘有声。[胞络绝]心包之络脉阻绝。胞络,指心包络之脉。绝,阻绝不通之义。[心下崩]即心血下崩。崩,大量出血。[白淫]指男子滑精,女子带下。[阳气内伐]即阳热之气内侵,伤及阴液。阳气,指劳倦远行使阳动所生之热,或感受阳热邪气。伐,侵也。[谿谷]指肌肉分腠。肉之小会为谿,肉之大会为谷。[肠覃]病名,生于肠部,形如地菌。覃,通蕈,地菌。[石瘕]病名。系因寒邪内侵,瘀血内留,生于子宫,坚硬如石,壮如怀子的病证。[津液充郭,其魄独居]水液充满胸腹、肌肤,阳气郁遏,水液独盛体内。郭,同廓,即胸腹腔。津液,指水液。魄,属阴,此处指水液。居,留也,此处有盛义。[孤精于内,气耗于外]水液独盛于体内,阳气耗散于体外。精,属阴,此处指水液。[四极急而动中]四肢极度浮肿,脏气变动而喘悸。急,肿急。中,内脏,主要指心肺。[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水气格拒于内而形体变异于外。形容身体水肿之甚。拒,格拒。施,音义同易,意为改变。[平治于权衡]意谓治疗水肿要调节阴阳的偏盛偏衰而使之平衡协调。权衡,意为平

1

衡、协调。[去菀陈莝]除去郁久的恶血。菀,通郁。菀、陈同义,指恶血。去、莝同义,即除去。[缪刺]病在左刺其右、病在右刺其左的刺络脉法。意谓根据脏腑经络辨证,分别左右交刺其所属的络脉。[开鬼门,洁净府]即发汗、利小便的治疗方法。鬼门,即汗孔。净府,指膀胱。一说开鬼门意为通大便。[脾瘅]病名,以口中甜腻为其主要症状。[陈气]久积脾胃的湿热邪气。

三、思考题答案要点

根据《素问·热论》,试述伤寒的含义、病因、预后及临床表现。

《素问·热论》记载了有关伤寒的内容。伤寒病名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广义伤寒泛指人体触犯以寒为首的四时邪气,正邪交争,阳气郁遏,引起发热的外感热病。狭义伤寒是指感受寒邪而致发热的病证。外感热病的预后,取决于邪正斗争的力量对比。若寒束体表,正气强,邪气盛,邪正交争,热甚而正未衰,预后良好,即“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表里同病,病邪内传,伤及脏腑气血,邪盛正虚,预后较差,即“必不免于死”。伤寒六经辨证为病至太阳经,经脉循行为“从巅入络脑,环出别下项,夹脊抵腰中”,表现为头项痛,腰脊强;病至阳明经,经脉循行为“侠鼻络目”,表现为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病至少阳经,经脉循行为“循胁络于耳”,表现为胸胁痛而耳聋;病至太阴经,经脉循行为“布胃中络于嗌”,表现为腹满而嗌干;病至少阴经,经脉循行为“贯肾,络于肺,系舌本”,表现为口燥,舌干而渴;病至厥阴经,经脉循行为“循阴器,络于肝”,表现为烦满而囊缩。

根据《素问·热论》,试述伤寒的传变规律及治疗原则。

据《素问·热论》记载,伤寒在经之邪内传的规律是由表入里,由阳入阴,其先后次序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若“不两感于寒”的外感热病,其病证有一定的转愈规律,各经症状的缓解时间大约在受病后的第七天,说明热病在演变过程中,在正气的支持下,有一定自愈倾向。伤寒的治疗大法是“各通其藏脉”,即疏通病变所在的脏腑经脉。邪在三阳当用发汗解表法,热在三阴当用清泄里热法。

试述《素问·评热病论》阴阳交的含义、病机、主症和治疗原则。

椐《素问·评热病论》记载,阴阳交是指温热病中阳邪侵入阴分,交争不解,邪盛正衰的危重证候,属热病的一种变证。其基本病机是阴精不足,邪热亢盛,病位不在肌表,深及骨肉,主要症状为发热,汗出辄复热,脉躁急,狂言,不能食。其治疗原则为“刻刻顾其津液”、“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热病以救阴为先,救阴以泄热为要”,采用大量甘凉益阴或益气增液之剂。

试述《素问·评热病论》风厥的含义、病机、主症和治疗。

风厥病名出于《素问·评热病论》。风厥属外感热病的一种,病因为风邪外袭,受病部位在太阳少阴两经,基本病机为太阳感受风邪,引动少阴虚火上逆,症见身热汗出的表证、烦满的里证,此里证不能为汗法所解。治疗宜内外皆治,表里同调,针刺宜泻太阳之邪,补少阴精气,并配合热汤内服,使邪去正复,疾病痊愈。

试述《素问·评热病论》劳风的含义、病机、主症、治疗及护理原则。

劳风病名出于《素问·评热病论》。劳风为因劳受风,化热壅肺的病证。病位在肺下,症状主要有恶风振寒,发热,强上冥视,唾出若涕,甚则咳出青黄痰块。基本病机为太阳受风,卫阳郁遏,肺失清肃,痰热壅积。即太阳感受风邪,卫阳失于温煦则恶风振寒,太阳膀胱经气不利而强上冥视;风热犯肺,炼液为痰,则咳唾黄涕。治疗宜利肺散邪以救俯仰,排出痰液以通气道,针刺太阳以引经气。其预后转归与精气盛衰、年龄老壮、体质强弱直接相关:少壮之人气血充足,病程较短,预后佳;中年人病程稍长,老年体质虚弱者,则病程较长。若排痰顺利,邪有出路可愈;反之,浊痰不出,必内损肺脏,其病危重,预后不良。

结合《素问·咳论》,试述咳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

《素问·咳论》记载了有关咳的内容。咳嗽的病因有二,一是外感寒邪,皮毛为肺之合,皮毛受邪则从其合内传于肺。二是内有寒饮凝聚,因肺脉起于中焦,寒饮食入胃,则循肺脉上至于肺,内外之寒合并伤肺,致使肺气失调,宣降失职,上逆而为咳。咳嗽的主要病变在肺,而其他脏腑的病变也可影响到肺而发生咳嗽,即所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将咳嗽的病理范围扩大到五脏六腑,说明咳嗽虽然是肺脏受邪后的病理反映,但与五脏六腑的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因肺为脏之长,心之盖,受百脏之朝会,其他脏腑发生病变均可波及于肺,导致肺气上逆而咳。故临床辨证必须考虑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对肺气宣降的影响,以分清标本,如肝火犯肺、水寒射肺、脾肺气

2

虚、心肺气虚均可致咳。因此咳嗽治疗不要见咳止咳,单独治肺,而要寻找致咳的深层次原因,采用如培土生金、佐金平木、金水相生诸法治咳,便是根据脏腑相关之理而设。 如何理解《素问·咳论》“此皆聚于胃,关于肺”?

语出《素问·咳论》。“此皆聚于胃,关于肺”是指水饮聚于胃,则上关于肺而为咳。这是对咳嗽病机的高度概括,说明咳嗽与肺胃两脏关系最为密切。从病因而言,皮毛受邪,从其合入肺,寒饮食入胃,从肺脉注肺,与肺胃相关。从病机而言,邪伤于肺,使肺气失宣而病咳,自不待言,咳与胃的关系。其一,胃为五脏六腑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若胃弱则化源不足,脏腑失于充养,则抗病力弱,易感外邪而病咳。其二,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若脾胃受伤,水津失运,停聚于胃则为痰为饮,上逆于肺而发咳嗽。其三,胃属阳土,为万物所归,且肺之经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故胃独受邪或接受五脏六腑内传聚于胃的邪气,均可循经脉上传于肺而为咳。 根据《素问·举痛论》,分析疼痛的病因病机,辨别痛的寒热虚实。

《素问·举痛论》记载了疼痛的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寒邪客于经脉外内,使气血留滞不畅,脉涩不通而痛,此为实痛;或由于血脉凝涩,运行的气血虚少,使组织失养,不荣则痛,此为虚痛。引起疼痛的因素虽多,然以寒邪为主因;其病机亦有“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的虚实之分。“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则概括了虚痛与实痛的病机。 结合《素问·痹论》,试述痹证的病因病机及其与营卫之气的关系。

《素问·痹论》记载了痹证的有关内容。痹证是由于风寒湿三邪杂至,导致气血瘀滞、经络闭阻不通的病证。痹证的发生与营卫之气密切相关。若营卫二气功能正常,风寒湿邪不易侵袭,则不会发生痹证;若营卫运行失常或虚损,风寒湿邪乘虚内袭,便可发为痹证。可见营卫失常是痹证发病的重要内在因素之一。

根据《素问·痹论》,分述行痹、痛痹、著痹的临床特点。

据《素问·痹论》所述,行痹是由风邪偏盛所致,“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故表现为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痛处游走不定,波及范围广泛。痛痹是由寒邪偏盛所致,寒性凝滞,故导致气血瘀滞,痹阻不通,以疼痛为主;寒主收引,故伴有挛急僵硬等症状;寒为阴邪,得温则痛减,遇寒则增剧。著痹是由湿邪偏盛所致,寒性粘腻重着,故表现为肢体关节沉重,麻木不仁,证情缠绵不愈。

根据《素问·痿论》,试述痿证的病因病机。

《素问·痿论》根据五脏外合五体,论述了五体痿的病机,提出了“五脏使人痿”的学术观点。由于五脏气热,灼伤精血津液,五体失养,即内伤五脏,外损五体,故发五体痿证。说明痿证病变虽在四肢,而根源却在五脏。同时又强调肺气热是痿证发生的主要病机。肺主气,朝百脉,居五脏之上,能敷布精血津液,内养五脏,外濡五体。若肺气热,内可灼伤津液,外可熏蒸五体,五体失养,以致四肢痿废不用,而成痿痹之证。

试析《素问·痿论》“治痿者,独取阳明”的机理。

“治痿者,独取阳明”是《素问·痿论》中的一句引文。足阳明胃为五脏六腑之海,有濡养宗筋作用,而宗筋有束骨利关节的作用,人体的骨节筋脉依赖阳明所化生的气血以濡养,才能运动自如;阴经阳经总汇于宗筋,合于阳明,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将来自阳明之气血渗灌溪谷,并与阳明合于宗筋,故“阳明为之长”。“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所以“取阳明”成为治疗痿证的关键。

根据《素问·厥论》,试述厥的概念、寒热厥的病因病机及症状特点。

根据《素问·厥论》,“厥”义有三。一指病证,厥逆之病。轻则表现为手足寒的寒厥或手足热的热厥;重则表现为突然晕倒、不醒人事的暴厥、大厥、尸厥等。二指症状,手足逆冷。三指病机,气机逆乱。寒厥、热厥的基本病机是足三阳经之气或足三阴之气虚衰。无论是足三阳经之气衰或足三阴经之气衰,其根本均是肾气虚衰。足三阳经从上而下行,沿下肢外侧止于足趾外侧端;阳气虚衰,阳不制阴而阴盛,所以首发症状为足下寒。足三阴经起于足趾内侧端,沿下肢内侧上行,阴气虚衰,阴不能制阳而阳亢,所以首发症状为足下热。

《灵枢·水胀》是如何论述水胀、肤胀、鼓胀的症状特点、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的?

根据《灵枢·水胀》,水胀的主要症状有目裹上微肿,颈脉动甚,咳嗽,足胫肿,腹肿大如裹水之状等。腹胀的主要症状有腹部肿大,全身肿胀,但空空然不坚,皮厚,以手按其腹,窨而不起。鼓胀的主要症状有腹胀身皆大,色苍黄,腹筋起。水胀与肤胀都有腹大身肿,但水肿的特点是

3

内经第七单元达标要求

第七单元病之形能一、原文识记素问·热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ai0864h0k7zlrl1b2wg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