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所谓X字口语来制谜,谁能够猜得着呢,猜着又有什么乐趣呢?
我有一个主张:凡谜底材料,必须是能够通过工具书或书籍等查得到的,这样才规范也有范围。
“能够查到”其实讲究的就是“规范”了,就是“谜底”不宜生编瞎造。
其实,书海浩瀚,光一本《字典》,就够你翻一辈子了。
第7课时 灯谜“两大忌”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分析谜面和谜底之间的关联 教学重难点:尝试编写简易谜语。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一、灯谜“两大忌” 一)面底相犯:
即凡在谜面上有的字,谜底中绝对不能出现,反之亦然,这在灯谜术语中又叫“露春”。
例7:比如“悬崖勒马”猜国名“危地马拉”,意思是不错,但“两马”相冲,只好把“勒马”改为“勒缰”。
二)面底倒吊:
即谜面上出现的概念必须小于或等于谜底的概念,不能大于,否则底面
16 / 57
扣合就失去了其逻辑的必然性。
比如江、河、湖、海,都可以推出“水”,而“水”却不能推出是江河还是湖海;再比如贞观、开元都可以猜唐,而唐却不能猜贞观、开元。
例8:贞观之治猜电影演员唐国强,但却不能拿唐国强去猜贞观之治。 二、灯谜的精髓——“贵在别解”:
所为“别解”,就是“另一种解释”,灯谜利用的正是这一点,通过形变义变音变,达到“曲径通幽”的妙趣。
一)所谓义变:
比如通过词义的移易产生“别解”。 例9:断桥会许仙(泊号一)白/面/郎君 比如通过词性活用产生“别解”:
例10:暮去朝来颜色故(童话人物)时间老人(使人老) 二)所谓音变:
比如通过字音异读产生“别解”: 例11:共商谋略(职务)会计
也可以通过调整语法结构产生“别解”,也叫做“顿读别解”)。 例12:飞入寻常百姓家(泊人二)燕顺、时迁(读如“燕/顺时/迁”) 三、所谓形变:
比如利用象形方式产生“别解”。 例13:白玉无瑕(字一)皇
17 / 57
还有如例14:立竿见影补漏洞(治安名词)110
形变更多集中在“谜法”之一的离合增损法,请同学们在以后各讲中注意学习体会。
第8课时
灯谜与民间谜语的区别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区别谜语与民间谜语。 教学重难点:掌握谜语的特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谜语》古称“隐语”,“廋辞”。今通常指民间谜语。我国著名古典文艺理论家刘思在《文心雕龙·谐隐》中说:“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之嘲隐,化为谜语。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象物品,纤巧以弄思,浅察以炫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他对谜语从理论上作了高度的概括,对谜语发展的历史,谜语的定义及其特征都作了深刻的分折和精辟的阐述。
民间谜语与灯谜不同,灯谜属于文义谜,而民间谜语除了少量字谜外,都是以事物的特征来隐射的,因此,它属于事物谜。它主要着眼于事物的形体,性能,动作等特征,运用拟人,夸张、比喻等手法来描绘谜底,从而达到隐射的目的。它的谜底范围比较窄,除了少量字谜以外,极大多数都是事
18 / 57
和物、如动物、植、用物、人体器官、自然现象、人类行为等。它的谜面往往是山歌体的民谣,以四句形式出现较多,讲究押韵而有节奏,读之可以琅琅上口,而且形象生动,便于口头传诵。
由于民间谜语通俗易懂,故大多数都适宜少年儿童猜射。因此,有时也把民间谜语称作儿童谜语。自古以来,谜语由于其谜体不同,所以桥代的厥称亦有所变化。谜语在春秋时叫“言隐”、“隐语”、“廋辞”;在汉时叫“射覆”,“离合”、“字谜”;在唐时叫“反 语”、“歇后”;在五代叫“覆射”;在宋时叫“地谜”、“诗谜”、“戾谜”、“社谜”、“藏头”,“市语”;在元时叫“独脚虎”,“谜韵;”在明时叫“反切”、“商谜”、“猜灯”,“弹壁”,“弹壁灯”、“灯谜”、“春灯谜”;在清时叫“谜子”、“谜谜子”,“切口”、“缩脚韵”、“文虎”、“灯虎”、“春谜”、“灯谜”等。
19 / 57
第9课时
隐语及其三个特征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谜语的另一别称隐语。 教学重难点:掌握隐语的三个特征。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隐语也叫“隐”,古字为“言隐”。是古时对谜语的一种叫法。隐语的含义是“遁词以隐意,谲譬以指事”。(《文心雕龙》)。
别生一说曰遁辞,不直言曰谲,以彼喻此曰譬,所以隐语是隐去本事而假以他辞来暗示的语言。隐语的性质,可分为密言,测智和谲谏三类。密言一般只是对方才能理解的语言,它本是隐语最基本形式。用于国事最早记载的是则叫“麦麴河鱼”的故事。测智相当于现代的谜语竟猜。要把“以此喻彼”的本意猜来,这需要一定的智力。春秋时就有列国间利用隐语要对方来猜射而测试这个国家君臣们的智慧的例子。“秦客廋辞”就是有名的一例。廋辞是当时隐语的另一称谓。谲谏就是臣子用隐晦的语言向君主进谏自己的意见,是春秋战国一段时间内隐语的主要表现形式。最早要数《史记·楚世家》所载“大
20 /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