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念奴娇赤壁怀古 课时 第一课时 总课时 1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写作背景。 2、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本诗的内容提出问题。 3、通过诵读整体感受《念奴娇·赤壁怀古》雄壮的气势和豪放的词风。 4、学会初步鉴赏词中的一些精彩句子。 5、感受苏轼面对人生的失意和挫折时豁达的人生态度。 重点 感受本文雄壮的气势和和豪放的词风 难点 鉴赏文中精彩的句子 一、导入 余秋雨先生在他的《苏东坡突围》中写道:“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二、教学过程 1、了解作者概况和写作背景 【幻灯片】 苏轼,字_______号______,眉山人(今四川眉山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了解本文相关文学常识 县) ,________时期文学家,_________之一。与父_____ ﹑弟______合称为“三苏”。 诗歌方面和______并称“______”,词方面和______ 并称“______”。 根据学案,介绍苏书法方面和______ _____ _____并称“宋四家”。 轼概况 总结记忆【幻灯片】:苏轼成就二三四:词苏辛, 教诗苏黄,苏黄米蔡书法家,三苏父子散文强。 记忆苏轼各方面成就 正音,朗读课文 学余秋雨在《东坡突围》中这样写道:“他从监狱里过走来,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犯的身程 份走来,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一路上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一路走来了黄州……” 2、引导朗读课文 多媒体播放 指导学生朗读 范读 3、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质疑并解决问题。 预设问题: 先单独读,然后集感知课体读 文内容,为后面的分析(1)黄州赤壁矶并非真正的赤壁之战的战场,苏轼为 什么认定黄州就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呢? 根据注释和学案 (2) 三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有横槊赋诗第三题理解词的打基础 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内容。然后提出自 谋的周公谨……真可说是“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己的疑问。在同学培养学为什么苏轼要集中笔力写周瑜呢? 的补充和老师的生质疑(3) 苏轼歌颂英雄周瑜,但为什么还要写小乔呢? 帮助下解决问题。 的学习4、讨论分析: 【幻灯片】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三句是正面描写赤壁景色,这是何等壮观的奇景呀! 寥寥几句,就把读者带入一个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但思考并理解,词的是,陆游《入蜀记》说赤鼻矶“亦茅冈耳,略无草木”。内容为了表达自范成大《吴船录》亦云:“赤壁,小赤土山也,未见所谓‘乱石穿空’之境,东坡词赋微夸焉。”苏轼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5、再次朗读课文 6、引导学生鉴赏文中精彩句子。 示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立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一望无际的江面上涌起了千万堆奔腾澎湃的雪浪。这三句是正面描写赤壁景色,这是何等壮观的奇景呀!寥寥几句,就把读者带入一个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这几句描写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想象,表面是在写黄州赤壁的景色,实则是在描绘作者心中那万马奔腾、惊心动魄的古战场。 重点讨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句。 7、总结文章描写的几幅画面。 板书: 赤壁江山图 周瑜谈笑灭强敌的英雄图 金尊酹月﹑自抒怀抱图 8、词的风格分为婉约和豪放派,本诗分属于哪一类? 板书:豪放 9、如果时间允许,齐声朗读一遍,并试着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并会默写全文 2、完成《中华一题》相关练习题。 3、预习李清照《声声慢》(查找关于李清照的文学常识和本文写作背景,并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赤壁江山图 写景 周瑜谈笑灭强敌的英雄图 怀古 豪放 金尊酹月﹑自抒怀抱图 抒情 己的思想感情,不一定完全按照时事表达。 大声诵读,自由读。 将自己认为写得习惯和分析的能力 探讨苏轼写作本文的目的,了解文学创作的特点 最精彩的句子,写学习初在学案上,并简要步鉴赏评价。 诗词中的精彩 概括文中描绘的语句 感受苏轼的旷三幅图画,感受苏达 轼豪放的词风。 整体概括总结 课程 念奴娇赤壁怀古 课时 第一课时 总课时 1 1、了解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写作背景。 2、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本诗的内容提出问题。 3、通过诵读整体感受《念奴娇·赤壁怀古》雄壮的气势和豪放的词风。 目标 4、学会初步鉴赏词中的一些精彩句子。 教学5、感受苏轼面对人生的失意和挫折时豁达的人生态度。 重点 感受本文雄壮的气势和和豪放的词风 难点 鉴赏文中精彩的句子 一、导入 教师活动 余秋雨先生在他的《苏东坡突围》中写道:“引导千古杰作的 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 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1、了解作者概况和写作背景 我让大家查一查苏轼的有关资料,大家准备了没有? 出示幻灯片: 苏轼,字_______号______,眉山人(今四川眉山县) ,________ 时期文学家,_________之一。与父_____﹑弟______合称为“三苏”。 诗歌方面和______并称“______”,词方面和______并称 “______”。 书法方面和______ _____ _____并称“宋四家”。 【如果学生回答不全补充:开辟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教 介绍苏轼概况 学生活动 总结记忆:苏轼成就二三四:词苏辛,诗苏黄,苏黄米蔡书法 学家,三苏父子散文强。 过这首词写于他任黄州团练副使时。苏轼因反对新法,于元丰二 程 年被人从他的诗句中寻章摘句,硬说成是“谤讪朝政及中外臣僚”, 于知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台狱;羁押四月余,得免一死,谪任黄州 团练副使。这就是震惊一时的“乌台诗案”。余秋雨在《东坡突围》 中这样写道:“他从监狱里走来,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 一个流放犯的身份走来,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 来??一路上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一路走来了黄州??” 然而,正是这场劫难使他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 他真正成熟了,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穷乡僻壤;他的艺术 也得到一次蒸馏和升华,在那里他写下了旷世佳作《念奴娇 赤壁 怀古》。 黄州城外有赤壁矶(jī)(又叫赤鼻矶),有人考证这里并非赤壁 之战的战场,这里只是有赤壁之战的一些民间传闻。 2、引导朗读课文 多媒体播放 指导学生朗读 范读 朗读词单独读,然后集体读 3、理解课文 完成学案的第三题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理解词的内容。如果遇到疑难问看注释,之后开题,无论是字面上的,还是其它方面的,都请同学们提出来,我们始提问 一起讨论。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以下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出,可作为补充: (1)黄州赤壁矶并非真正的赤壁之战的战场,苏轼为什么认定黄州就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呢?[苏轼游赤壁的目的就是借民间传闻抒发怀古之幽情。] (2) 三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有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谨……真可说 大声诵读 思考后举手 是“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为什么苏轼要集中笔力写周瑜呢?[苏轼歌颂周瑜实际上是期盼能有一位像周瑜一样的少年英雄,来扭 转北宋的衰微的形势。这里流露出47岁的苏轼对24岁即被孙策亲 自迎请,任“建威中郎将”的周瑜的羡慕,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 是心中的理想,而落泊失意是自身的现实,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使苏轼只能在对古人的追忆中,体验一种并不属于自已的功成名 就。] (3) 苏轼为什么歌颂英雄周瑜我明白了,但为什么还要写小乔 呢? 这一句看似闲笔,实则更好地表现了周瑜的少年英俊。在这首 豪放词中,加入“小乔初嫁了”这句柔情软语,让我们看到了苏轼 内心深处多情的一面,“无情未必真豪杰”,苏轼贬官黄州时,爱 妻已去世多年,在自己遭受磨难时,缺少亲人的慰藉,也是苏轼内 心倍感凄楚的原因。一句“小乔初嫁了”既表现了苏轼对周瑜少年 英雄,婚姻幸福美满的羡慕,更表现了苏轼对自己人生不得意的无 奈。 4、讨论分析: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陡立的山崖散乱地高 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一望无际的江面上涌起了 千万堆奔腾澎湃的雪浪。这三句是正面描写赤壁景色,这是何等壮 观的奇景呀!寥寥几句,就把读者带入一个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朗读课文,品味黄川赤壁真的是这样吗?陆游《入蜀记》说赤鼻矶“亦茅冈耳,略语言。 无草木”。范成大《吴船录》亦云:“赤壁,小赤土山也,未见所 谓‘乱石穿空’之境,东坡词赋微夸焉。”可见,这几句描写融入 了作者的主观想象,表面是在写黄州赤壁的景色,实则是在描绘作 者心中那万马奔腾、惊心动魄的古战场。 文学创作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 看来这首词大家理解得差不多了。朱熹曾说读诗要讲究“涵咏”。 所谓“涵咏”就是要通过朗读以达到品味的目的。下面我请同学们大 声诵读,仔细品味。 6、请同学们请同学起来说一说这首词中哪一句写得最精彩, 5、再次朗读课文 它好在哪里。鉴赏时可以从字入手,进而深入意境,体味词人的感 情。 示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立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一望无际的江面上涌起了千万堆奔腾澎湃的雪浪。(先解释内容,再分析评价)这三句是正面描写赤壁景色,这是何等壮观的奇景呀!寥寥几句,就把读者带入一个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这几句描写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想象,表面是在写黄州赤壁的景色,实则是在描绘作者心中那万马奔腾、惊心动魄的古战场。 提问“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句。 “这句有两种解释,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我安慰,比较达观;另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你认为那一种是对的? 【定风波 苏 轼】 三月七日①沙湖②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③,余独不觉。已而④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⑤且徐行。竹杖芒鞋⑥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⑦。 料峭⑧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⑨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轻捷的草鞋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早春微寒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shì)。” 我个人觉得,两方面都得顾及才好,不能过分强调哪一方面。不是老师折中,大家想一想,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 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正消沉,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流而被荡涤了,即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是被“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着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 7、总结 刚才我们从局部欣赏了这首诗,下面我们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一看。俄国文学家别林斯基说:“哲学用三段论,诗人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综观全词,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几幅图画?哪几幅? 三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一幅;“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一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一幅。 8、词的风格分为婉约和豪放派,本诗分属于哪一类?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念奴娇 赤壁怀古》,不但初步了解了苏轼,也浅尝他的词的精妙。但要真正走进苏轼的内心,深入领会他的词作的博大精深,还希望同学们读他更多的文章。好,下课。 三、作业 1、背诵并会默写全文 2、完成《中华一题》相关练习题。 3、预习李清照《声声慢》(查找关于李清照的文学常识和本文写作背景,并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教 学反思
赤壁江山图 写景 周瑜谈笑灭强敌的英雄图 怀古 豪放 金尊酹月﹑自抒怀抱图 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