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现代诗二首
《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 1923年的作品。这首诗从整体框架上采用了当时流
行的小诗体,小幅的描写,简洁的勾勒,散文的句式,即兴的抒发,描绘出了江边秋天黄昏 时的景象。
《花牛歌》全诗四节,每节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起首 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
泼、一咏三叹的诗句形式,将草丛中的花牛行动、 景象巧妙生动地展现,表达了诗人对生活 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
“花牛在草地里 用简单明朗、轻快活
对儿童进行诗歌的吟诵,进行诗的熏陶,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诗的种子 ,无疑是
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时老师要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理解课 文内容,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
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诗歌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 画面。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本课的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4.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
【过程与方法】
以朗读、感悟、联想为主,以诗歌特有的音律美,引导学生感受对大自然风景的喜爱。 同时,运用多媒体音乐、画面营造氛围 ,让学生独立思考、独自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爱大自然、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重占 八、、
.~I~A
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难点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关于秋天的诗。
2课时
■课时目荐
1. 认识本课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成了怎样的画面。
说说《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哪些景物 ,想象诗中的景物构
重占 八、、
.~I~A
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
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谈话导入
用一幅画导入: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引起学生思索。 这样美得景色,我们现代的诗人刘大白会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 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
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 同学们,你们喜欢《秋晚的江上》这首诗歌吗?喜欢的话就赶紧读读吧。 2.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 画一画:画出本课的生字 ,多读几遍。 4. 认一认:出示生字,生词,开火车认读。 归巢驮着斜阳头白芦苇妆成一瞬红颜
5. 帮一帮:四人小组互读课文 ,互相帮助指正。
6. 比一比: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读诗歌 ,比比哪个小组读得正确、流利。 三、研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一)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诗歌,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反复练读。 2. 说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及原因 ,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每一小节诗写了什么,全班交流。 (二)学习第一小节。 1. 指名读第1节。
2. 教师示范,配图配乐朗诵。 3. 思考问题:
(1)鸟儿要干什么?是怎样的状态? (鸟儿归巢,倦了 )
(2) “驮”字突出了什么?
(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4. 配图配乐齐读。
(三)学习第二小节。
1. 指名读第2小节。
2. 学生说说这一小节描绘的画面上出现了什么景物? 3. 学生自主学习,在书中画有关的景物,组内交流后汇报。 4. 思考问题:
(1) “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
(夸张;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2) “妆” “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拟人,“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
5. 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6. 指名诵读、赛读。 四、整体感受诗歌内涵
1. 从诗中描绘的景色中可以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无比欣悦)
2. 诗人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诗呢? (观察,感受,描绘,想象)
3. 过渡:让我们用发现美的眼睛 ,充满诗意的心,一起感受秋天吧。闭上眼睛 ,想象 秋天,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呢?和同学一起交流一下。
五、激情朗诵,升华情感
全班展示朗读、赛读。师生共同评价 六、自悟自得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学习感悟。
,评出“全班最佳朗读奖”。
「鸟儿
I斜阳 秋晚的江上/
I头白 I芦苇
课时目标
1. 认识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3.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
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仿照课文再续编一段诗歌。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1.上一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一幅秋天晚上的美丽画卷 下描写花牛的诗。
,这节课我们来读一首徐志摩笔
2.板书课题。 3. 齐读课题。 二、学习诗歌
1.自读感知。
请自由把课文读几遍,把字音读准确,把诗读流利,读完想一想: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 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