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夏秋季多发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三种抗原】:菌体O抗原—IgM;鞭毛H抗原—IgG;多糖毒力抗原(Vi抗原) ※【流行病学】:
1.传染源:带菌者或者患者
2.传播途径:粪-口途径传播,水、食物受污染,苍蝇与蟑螂传递本病。
3.易感人群:未患过伤寒和未接种过伤寒菌苗的个体,均属易感。病后获得稳固的免疫力,二次发病少见。伤寒和副伤寒之间无交叉免疫。 ※【带菌者的分类】:
1.潜伏期带菌者:潜伏期粪便排菌
2.暂时带菌者:恢复期排菌,3个月停止 3.慢性带菌者:恢复期排菌超过3个月 ※【发病机制】: 1.潜伏期:伤寒沙门菌经口未被胃酸杀灭而入小肠,到达回肠下段,在小肠含胆汁碱性环境下繁殖。伤寒杆菌穿过肠粘膜屏障,经淋巴管侵入回肠集合淋巴结的单核吞噬细胞内繁殖形成初发病灶;进一步侵犯肠系膜淋巴结,再经胸导管入血流引起第一次菌血症,临床无症状。此菌随血流入肝脾、胆囊、骨髓等组织器官内(单核-巨噬系统细胞系统吞噬)大量繁殖再次入血引起第二次菌血症,释放内毒素产生临床症状。
2.初期、极期(病程1-3周):伤寒杆菌向肝、胆、脾、骨髓、肾、皮肤等器官组织播散,肠壁淋巴结出现髓样肿胀、增生、坏死。 3.缓解期(病程3-4周):胆道系统大量繁殖的伤寒杆菌随胆汁排到肠道,一部分细菌经粪便排出体外,此时传染性最强。一部分细菌再次入肠壁淋巴结,使原己致敏的肠道淋巴组织产生严重炎症反应,可以起溃疡形成。
4.极期和缓解期:肠出血及肠穿孔。内毒素激活单核-吞噬细胞释放IL-1、TNF等细胞因子,引起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休克、白细胞减少等表现。 【病理特点】:
第一周淋巴组织增生肿胀,二周淋巴结坏死,三周形成溃疡,四周溃疡愈合不留疤痕。有伤寒细胞。 【伤寒细胞】:增生的巨噬细胞胞体增大,核小,被挤于一侧,胞浆内吞噬伤寒杆菌,由于吞噬功能增强,常可见被吞噬的伤寒杆菌、淋巴细胞、红细胞和细胞碎片。 ☆【典型伤寒的临床表现】 注:极期是重中之重。 潜伏期7-14天 1.初期:(病程第1周) 起病缓慢,最早出现的症状是发热,发热前可有畏寒,少有寒战,出汗不多;体温呈阶梯形上升,3~7天达高峰;伴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和咳嗽、腹痛、腹泻或便秘等;右下腹轻压痛;部分患者肝脾大。 2.极期:病程第2-3周,出现伤寒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① 持续发热:呈稽留热型,可持续2周以上;
② 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耳鸣、重听或听力下降; ③ 相对缓脉;
④ 玫瑰疹:在病程7-14天出现淡红色的小斑丘疹,直径2-4mm,压之褪色,多在10个以下,分布在胸、腹及肩背部,一般在2-4天内便暗淡、消失,分批出现;
⑤ 消化系统症状:右下腹隐痛、深压痛;便秘、腹泻;
⑥ 肝脾大。
3.缓解期:第4周,体温逐步下降,神经、消化系统症状减轻;
病理改变仍处于溃疡期,可能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 4.恢复期:第5周,体温正常,神经、消化系统症状消失,肝脾恢复正常。 【临床类型】
1.轻型 T38度左右,毒血症状轻,1-2周恢复。 2.普通型 如前临床过程。
3.迁延型 如前所述症状,发热时间长达5周或数月,肝脾肿大显著,常有肝胆系等消化系基础疾病。
4.消遥型 症状轻以肠出血肠穿孔为首发症状。 5.暴发型 起病急,畏寒高热、休克、中毒性脑病及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DIC,胃肠功能紊乱。
【特殊类型伤寒】①小儿伤寒②老年伤寒 ☆【复发】:
①退热后1~2周,临床症状再次出现,血培养再度阳性,称为复发。偶可复发2-3次。
②原因:免疫能力低,潜伏在病灶中巨噬细胞内的伤寒杆菌繁殖活跃,再次侵入血流而致。
③多见于抗菌治疗不彻底的患者。 ☆【再燃】:
①部分病者进入恢复期前,体温还没有下降至正常时,体温又再上升,持续5~7d后才回到正常,血培养在这段再发热期间可为阳性,此称为再燃。 ②可能与菌血症仍未被完全控制有关。
③有效和足量的抗菌药物可减少或杜绝再燃。 【实验室检查】:常规检查、细菌学检查、血培养、骨髓培养、粪便培养、尿培养、其它:十二指肠引流液、玫瑰疹刮取液、血清学检查(肥达反应) ☆【外周血象】:
WBC总数减低(3~5)×109/L;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判断病情和疗效;PLT正常或稍低 ☆【血培养】:
最常用的确诊伤寒的依据,病程第1~2周阳性率最高,可达80~90%,第2周逐步下降,第3周末50%左右。 ☆【肥达反应】:是使用伤寒杆菌菌体抗原、鞭毛抗原、副伤寒甲、乙、丙杆菌鞭毛抗原共5种,采用凝集法测定患者血清中各种抗体的凝集效价。当O抗体效价在1:80以上,H抗体效价在1:160以上;或者O抗体效价有4倍以上的升高,才有辅助诊断意义。 ☆【伤寒的并发症举例】:大重点
肠出血、肠穿孔、溶血性尿毒综合征、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支气管炎和肺炎等。
☆【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资料:是否进行过预防接种,是否接触过伤寒病人等。
2.临床表现以及特殊体征:持续发热一周以上,伴全身中毒症状,出现相对缓脉,玫瑰疹和肝脾肿大等。
3.实验室检查:血或骨髓培养阳性有意义。外周血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比例相对
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肥达反应阳性有助于诊断。 ※【伤寒的鉴别诊断】:粟粒性结核病、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细菌性痢疾、疟疾、病毒性上感
☆【伤寒的治疗】
1.一般治疗:隔离,休息,护理,饮食 2.对症治疗:降温,通便
3.病原治疗:抗生素(三代喹诺酮、三代头孢、氯霉素、氨苄西林等),疗程2周。 4.带菌者治疗:疗程4-6周 5.复发治疗 6.并发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