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使水谷化为精微,以化生气血津液,供养全身。饮食营养和脾胃对饮食水谷的运化功能,对于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人以水谷为本”或说“民以食为天”。
胃气之盛衰有无,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存亡。
“胃不和则卧不安”,饮食减少,则出现面黄,无光泽,无精神,或苍白等 2、主通降,以降为和
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经胃的腐熟后,必须下行入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所以说胃主通降,以降为和。由于在藏象学说中,以脾升胃降来概括机体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因此,胃的通降作用,还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及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
胃的通降是降浊,降浊是受纳的前提条件。所以。胃失通降,不仅可以影响食欲,还因浊气在上而发生口臭、脘腹胀闷或疼痛,以及大便秘结等症状。若胃气不仅失于通降,进而形成胃气上逆,则可出现嗳气酸腐,恶心,呕吐,呃逆。
三、小肠
小肠是一个相当长的管道器官,位于腹中,其上口在幽门处与胃之下口相接,其下口在阑门处与大肠之上口相接。小肠与心有经脉互相络属,故与心相为表里。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1、主受盛和化物
受盛,即是接受,以器盛物的意思。化物,具有变化、消化、化生的意思。 小肠的受盛功能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
(1)说明小肠是接受经胃初步消化之饮食的盛器;
(2)指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在小肠内必须有相当时间的停留,以利于进一步消化和吸收。
小肠的化物功能,是将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进一步进行消化,将水谷化为精微。
2、泌别清浊
泌,即分泌;别,即分别。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 (1)将经过小肠消化后的饮食,分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个部分; (2)将水谷精微吸收,把食物残渣向吕肠输送;
(3)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故又称“小肠主液”。小肠的泌别清浊的功能,还与尿液的量有关。如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正常,则二便正常;如小肠的泌别清浊异常,则大便变稀薄,而小便短少,这也就是说,小肠内的水液量多少与尿量有关。临床上常用的“利小便以实大便”的治法,即是原于这个道理。
由此可见,小肠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的功能,在水谷化为精微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实际上这是脾胃升清降浊功能的具体表现。因此,小肠的功能失调,即可引起浊气在上的腹胀、腹痛、呕吐、便秘等症,又可引起清气在下的便溏、泄泻等。
四、大肠
大肠居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紧接小肠,其下端紧接肛门。
大肠与肺有经脉相互络属,而为表里。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 大肠接受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下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经肛门而拓出体外。
大扬的传导变化作用,是胃的降浊功能的沿伸,同时亦与肺的肃降有关。此外,大肠的传导作用,亦与肾的气化功能有关,故有“肾主二便”之说。
五、膀胱
膀胱位于小腹中央,为贮尿的器官。膀胱和肾直接相通,二者又有经脉相互络属,故为表里,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
尿夜为津液所化,在肾的气化作用下生成书法液,下输于膀胱。尿液在膀胱内潴留至一定程度时,即可及时自主地排出体外。
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全赖于肾的气化功能。所谓膀胱气化,实际上隶属于肾的蒸腾气化。膀胱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或小便不利,尿有余沥;或是遗尿,甚至小便失禁。
六、三焦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六一。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持诸气、通行水道。
1、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
三焦是气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故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
和气化的功能。元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元气要于肾,通过三焦而充沛于全身。人体的宗气、营气、卫气,都是通过三焦的升降出入通道而输布到五脏六腑,达于全身的。
2、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路。全身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胃和肠、肾和膀胱等许多脏腑的协同作用而完成,但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如果三焦的水道不够通利,则肺脾肾等输布调节水液的功能也难以实现其应有的生理效应。所以,把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作“三焦气化”。
三焦的上述两个方面的功能,是相互关联的。这是由于水液的运行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人体的气是依附于血、津液而存在的。因此,气的升降出入的通道,必须是血或津液的通道。津液升降出入的通道,必须是气的通道。实际上是一个功能的两个方面作用而已。
3、上焦、中焦、下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
(1)上焦:上焦的部位,是指横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及头面部,称作上焦。是主气的升发和宣散,但不是有升无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