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医理论基础(白话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3、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和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于静止的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故说“消长平衡”,即是指阴和阳之的平衡,不是静止的和绝对的平衡,而是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的消与长之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如一年四季的变化,人一天之内的阴阳变化。

4、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对立的对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阴阳的转化,一般都表现在事物变化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的话,则阴阳转化便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阴阳的转化,虽然可以发生突变,但大多数是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综上所述,阴和阳是事物的相对属性,因而存在着无限可分性。阴阳和对立制约,互相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等,是说明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它们之间是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反相成的。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作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根据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 阳 阴 上部 下部 体表 体人 背部 腹部 四肢外侧 四肢内侧 六腑 五脏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如功能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功能属阳,物质属阴,是对立统一关系的体现。人体的生理活动是以物质为,没有物质的运行就无以生产生理功能,而生理活动的结果:又是不断促进着物质的新陈代谢。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阴平阳秘”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旦阴阳失调查就会导致阴阳的偏衰,而发生疾病。但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到正气与邪气两个方面。正气指整个机体的结构与功能,包括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等,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正气与邪气均可以用阴阳来区分其属性;正气分阴阳,包括阴液和阳气两部分;邪气变有阴邪与阳邪之分,疾病的过程,是正邪斗争的过程,其结果不外乎阴阳的偏胜偏衰。

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俱损:是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机体的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导致另一方的不足,最终导致“阴阳两虚”。阴阳两虚冻是阴阳的对立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同样存在着偏于阳虚或偏于阴虚的不同。

阴阳转化:人体阴阳失调而出现的病理现象,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阳证转化为阴证,阴证转化为阳证。

4、用于疾病的诊断

在辨证方面,虽有阴阳表里寒热虎实八纲,但八纲中以阴阳作为总纲。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在临床辨证中,首先要分清阴阳,才能抓住疾病本质。

5、用于疾病的治疗

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因此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治疗基本原则。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五行的特征 五行的特性:

木——“木曰曲直”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作用的事物。 火——“火曰炎上”引申为具有温暖升腾作用的事物;

土——“土曰稼穑”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 金——“金曰从革”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 水——“水曰润下”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事物。 2、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

五行学说是以五行的特性来推演和归类事物的五行属性,以所事物的五行属性,并不等同于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将事物的性质和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而得出事特的五行属性。现将自然界和人体的五行属性,列简表如下:

五行 自然界 人体 木 火 土 金 水 五音 角 徵 宫 商 羽

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 五色 青 赤 黄 白 黑 五化 生 长 化 收 藏 五气 风 暑 湿 燥 寒 五方 东 南 中 西 北 五季 春 夏 五脏 肝 心 六腑 胆 五官 目 形体 筋 脉 肉 皮毛 骨 情志 怒 喜 思 悲 恐 五声 呼 笑 歌 哭 呻 变动 握 忧 哕 咳 栗 小肠 舌 胃 口 长夏 脾 秋 冬 肺 肾 大肠 鼻 膀胱 耳 3、五行的生克乘侮

五行学说冻是静止地、孤立地将事物归属于五行,而是以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联系起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互相协调平衡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1)生克和制化:

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别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

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

木 相生 相生 水 相克 火

相生 相生

金 土 相生

(2)乘侮:相乘,乘即是以强凌弱的意思,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异常相克反应。

(3)相侮:指“反克”,相侮指由于五行中的某“一行”过强盛,对原来,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

2、五行学说在中基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A、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五行学说将人体的内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木性可曲可直,枝叶达达,有生发的特性。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故以肝属木。火性温热,其性炎上。心阳有温煦之功,故心属火。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有运化水谷,输送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为气血生化之源,故脾属土。金性清肃、收敛。肺有清肃之性,肺气以肃降顺,故以肺属金。水性润下,有寒润、下行、闭藏的特性。肾有藏精,主水等功能,故以肾属水。

B、说明五脏之间相互关系:五脏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崦是互相联系的。五脏的五行归属,不仅阐明了五脏的功能特性,而且还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来说明脏腑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

如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肝生心就是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济心;心生脾就是火生土,如心阳以温脾土;脾生肺就是土生金,如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生肾就是金生水,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水;肾生肝就是水生木,如肾藏精以滋养肝的阴血等。

(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五脏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也必然相互影响,本脏之病可以延及他脏,他脏之病也可以传到本脏,这种病理上的相互影响称之为传变。

A、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个方面。 母病及子,是指疾病的传变,从母脏传及子脏。如肾属水,肝属木,水能生木,故肾为母脏,肝为子脏,肾病及肝,即母病及子;若先有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从而形成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故称“水不涵木”。

子病犯母,又称“子盗母气”,是指疾病的传变,从子脏伟及母脏。如肝属木,心属火,木生火,故肝为母脏,心为子脏,心病及肝,即是子病犯母,若先有心血不足,然后累及肝脏,而至肝血不足,从而形成心肝血虚。

B、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两个方面。

相乘是相克太过为病。如木和土的相克关系,肝属木,脾属土,肝气若旺盛,

必然对脾土的克制太过,即肝气横逆犯脾胃。

相侮是相克的反向而致病。如以金克木的关系而言,肺属金,肝属木,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肺金的肃降,有制约肝气、肝火上升的作用,故称金克木。如在肝的气火上逆或肺金不足的情况下,即可出现肝气、肝火犯肺的反克病理变化。

(3)用于是诊断和治疗

A、用于诊断: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当内脏有病时,人体内脏、功能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异常变化,可以反映到体表相应的组织器官,出现色泽、声音、形态、脉象等诸方面的异常变化,由于五脏与五色、五音、五味等都归属于五行,这即是五行学说在诊断中的应用。根据五行的归属及其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来推断病情。肝主青,肺主白,肾主黑,心就赤,脾主黄。

B、用于治疗、控制疾病的传变:疾病的传变,多见一脏受病,波及他脏而致病发生传变。因此在治疗时,除对所病本脏进行处理外,还应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调整各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有太过者,泻之,不及者,补之,以控制其传变,有利于恢复正常的功能活动。

临床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与泻子,所谓补母主要是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如肾为肝之母,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致肝阴不足者,其治疗主要是被肾之虚。所谓泻子主要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如心为肝之子,肝火炽盛,有升无降,出现肝实证时,其治疗主要是泻心。这就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临床上由于相克规律异常而出现病理变化,虽有相克太过、相克不及和反克之不同,但总体说,可分强弱两方面。即克者属强,表现出机能亢进;被克者属弱,表现为机能衰退,因而在治疗原则上是抑强扶弱,并侧重在制其强盛,使弱者易于恢复。抑强用于相克太过,扶弱用于相克不及,但须分清主次。

藏象

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学说,即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藏象学说,是以脏腑为基础。脏腑按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脏、腑、奇恒之腑三类。

中医理论基础(白话文)

3、阴阳的消长平衡阴和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于静止的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故说“消长平衡”,即是指阴和阳之的平衡,不是静止的和绝对的平衡,而是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的消与长之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如一年四季的变化,人一天之内的阴阳变化。4、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对立的对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9qbc0liwa3bj0w6hx1o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