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李文琪 湘潭大学
【摘 要】摘要:职业倦怠是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消极的心理问题。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来自于社会、组织和个人三个不同的层面。因此,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完善体制建设、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等途径帮助解决基层公务员出现的职业倦怠问题,这也是激发基层公务员群体干劲、创造更多公共利益的关键。 【期刊名称】《现代经济信息》 【年(卷),期】2024(000)030 【总页数】2
【关键词】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工作压力 文献识别码:A
职业倦怠遍布于各行各业,尤其是在公务员队伍中。基层公务员是政府部门的中坚力量,当下越来越多的基层公务员因为繁杂的工作和与日俱增的工作压力而感到身心疲惫,再加上发展空间有限,工资待遇也不高,职业怠倦随之而来。因此,研究并预防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是摆在政府面前的现实课题。
一、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
“职业倦怠”最早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1]。基层公务员产生职业倦怠感后会有一些表层或深层的症状表现,这些症状表现最终会产生许多不良的影响。政府部门可以由此来判断公务员是否被职业倦怠困扰,以便对症下药,解决问题。主要从以下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其职业倦怠的表现:
(一)情绪衰竭
基层公务员的情绪衰竭主要表现为对工作缺乏热情,情绪上出现问题,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2]。一旦无法从挫折和重压中全身而退,便会感到工作失去了其本身的乐趣、他们变得缺乏自信心和创造力。由于每天压抑着自我,公务员们开始出现各种精神上的问题如焦躁、恐慌、沉默等,并且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感到没有希望,对繁杂的基层工作感到害怕,不愿意去承担工作的责任,想要逃离工作岗位。 (二)去人格化
去人格化是指基层公务员刻意与工作对象保持距离,对工作敷衍了事,个人发展停滞等现象。同时,这种消极态度使其往往表现出不愿配合上级的工作、不愿接受上级的协调,并且对周围的一切人和事物漠不关心,与同事、服务对象相处矛盾百出,困难重重。糟糕的工作关系使基层公务员的工作变得一团糟,对待工作变得懒惰迟钝。 (三)低个人成就感
基层公务员的低个人成就感是指其由于长时间承受巨大压力而倾向于消极得评价自己[3]。有倦怠感的公务员对所做的工作越来越没有认同感,认为这些工作都毫无价值可言,对前途感到无望,认为无论做什么都是无用的,工作不仅单调乏味还无法发挥自身的才能,于是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
二、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化在对基层公务员的工作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在分析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的成因时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下面从社会、组织、个人三个层面来进行分析:
(一)社会层面
一是社会期望与社会支持之间的落差。一方面,公众对公共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期望公务员能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服务,这一点给基层公务员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另一方面,基层公务员的直接服务对象基本上就是普通大众,当公共社会矛盾出现并得不到良好解决时,他们便成了公众矛盾的宣泄对象[4]。这种高期望和低支持使得基层公务员逐渐对工作丧失热情,认为不管做什么都满足不了大众的要求,甚至会受到公众的指责。 二是社会转型时期的要求。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其他国家先进的政府管理技术和理念的不断引入给基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公务员需要不断学习来提高自身能力和专业素质以顺应时代的发展。这大大增加了基层公务员的工作难度,无形之间便致他们于重压之下,职业倦怠随之而来。 (二)组织层面
一是组织结构的僵化。政府组织结构受传统科层制的影响,通过程序化和制度化的方式对组织进行控制,并且对公务员的行为方式和工作要求进行标准化管理[5]。基层公务员在开展工作时基本上都要按照标准化的流程去执行,自主裁量权十分缺乏。标准化的工作流程使基层公务员的思维变得僵化,在长期规控的情况下,基层公务员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从而形成职业倦怠。
二是激励机制不合理。一是缺乏物质激励。近年来,公务员的工资和社会福利逐渐降低,许多单位更侧重于精神激励而忽视了物质激励,不少基层公务员努力工作生活质量却得不到改善,随即产生厌倦心态。二是绩效考核不合理。由于不完善的绩效考核在加薪减薪等方面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降低了基层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