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历史”仅成为“历史”
作者:杜 曼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5年第3期
吉林省悔河口市第五中学 杜曼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除具备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求外,还要具有良好的史德。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充分实现历史学科的启智功能,把思想启蒙教育于课本知识的传授之中。
都说文史不分家,但是历史与文学不同,它以想象和主观构思为大忌。它既具有事实的不可更改,又应该具有主观的自我认知。作为合格的历史教师,不能仅仅把历史作为“历史”,把史实、事件机械的灌输给学生。
规范的历史课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学会正确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最终能够在理论和现实相结合的高度,通过学习“历史”的过程,学会反思“历史”,从而具备改变“历史”的能力。
鉴于此,笔者在深入挖掘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着重就其解决途径进行了剖析,现在写出来,请历史教师同仁指正。
一、让历史理念与时俱进
作为优秀的历史教师,即应有史学家秉笔直书的气概,也应该有评判者的博识远见,更应该有教育者的教育思维。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历史理念也应该与时俱进。教材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历史史实也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做到字字有出处,事事有根据地讲真史,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考试的重点知识不厌其烦地讲解换来的也许只是学生的置若罔闻。我们应该做到论从史出,把历史经验应用于现实生活,让历史理念与时俱进。
不仅要讲述真实的历史,讲要在讲课中投入真情实感。老师的喜怒爱憎,要随着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述而真实的流露。丰富的情感诠释会更容易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如伴君侧,如在“史”中才能在反思中成长,在成长中增睿智,在睿智中会反思。
二、严谨组织随机应变
读史使人明智,但并不是所有的读史者都会在历史中反思。
往往有很多的老师本末倒置。浪费大量的精力制作课件。为了“收支平衡”,机械地将教学任务交给电脑,没有激情的自我表达,也少有与学生的情感共鸣。课堂,只是一场由文字、声音、画面简单构成的“过眼烟云”而已。甚至有的极端依赖教学设备,一旦设备故障或停电,则惶惶然手足无措,不知所以。或是喧宾夺主。在历史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片面追求动画的新颖、文字效果的独特、声音的怪异。虽然使课堂轻松许多,但影响了学生对历史本真的感性认识,掩盖了历史教学的客观性、严肃性、科学性。
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变体”。所以我们要严谨在组织教学,要确保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来评价历史。严谨地组织教学,随机的改变教育的方式方法。正确引导学生思考学习,力争做到“以史明鉴”。
上述问题严重困扰着历史教学的健康发展,成为当前阻碍学科进步的绊脚石。为解决这几方面问题,我们要认真对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进行积极思考,加以总结,促进历史学科的健康发展。
三、转变观念润物无声
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注重启发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作为当代教育者的我们应该转变传统教育的观念,把“领跑”改为“助跑”。让学生学会自我思考。充分认识“历史”学科的自我教育功能,并把反思形成一种习惯,充分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功能。
我们要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去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恰当地用历史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站在历史学科和历史研究的高度来学习“历史”。能够在“会当凌绝顶”有同时具备“一览众山小”的能力。俗常的教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要有一桶水的理念已经落伍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有深刻哲理和事实依据的。
当代的教育者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素质,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居高临下、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和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