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生态学的定义与发展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⑴从研究对象的组织水平划分:①分子生态学 ②个体生态学③种群生态学 ④群落生态学 ⑤生态系统生态学 ⑥景观生态学 ⑦全球生态学。
⑵从研究对象的分类学类群划分:①植物生态学 ②动物生态学
③微生物生态学。
⑶按研究对象的生境类别划分:①陆地生态学 ②海洋生态学
③淡水生态学 ④岛屿生态学。
⑷按研究性质划分:①理论生态学 ②应用生态学。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环境的概念及其生态因子
1.环境:某一特定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问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环境因子: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3.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4.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①综合作用 ②主导因子作用 ③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④阶段性作用 ⑤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5.主导因子:在许多生态因子中,有一个生态因子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 6.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和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因子叫做限制因子。
[1]
7.Liebig 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这个概念叫做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8.Shelford耐性定律:一种生物能够存在与繁殖,要依赖综合环境的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 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9.生态幅:每一个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 10.驯化:生物对新环境的适应。
11.驯化过程:生物体内酶系统的改变过程。
第二节生态因子的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1.黄化现象:光与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最极端的列子,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
2.饱和点: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照度成正比,但是达到一定强度,也就是饱和了,倘若继续增加光照度,光合效率不仅不会提高,反而可能下降,这一点被称为饱和点。
3.植物在生长光照条件的不同分为: ⑴阳地植物 ⑵阴地植物 。 4.阳地植物:适应于强光照地区生活的植物。 5.阴地植物:适应于弱光照地区生活的植物。
6.生理有效辐射:蓝紫光也能被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所吸收,我们将这部分的辐射称为生理有效辐射。
7.生理无效辐射:蓝紫光也能被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所吸收,而绿光则很小被利用称为生理无效辐射。
8.植物的光周期: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以把植物分为: ⑴长日照植物 ⑵ 短日照植物。
[2]
9.长日照植物:通常是在日照时间超过一定数值才开花,否则便只进行营养生长,不能形成花芽。
10.短日照植物:通常是在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否则就只进行营养生长而不开花。
11.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⑴温度与生物生长 ⑵ 温度与生物发育。 12.有效积温:温度与生物发育的最普遍规律。 13.生物对极端问的适应:
⑴生物与低温环境的适应 ⑵生物与高温环境的适应。
14.生物对高温环境的表现在: ⑴形态 ⑵生理 ⑶行为 。 15.物候学:研究生物的季节性节律变化与环境节律变化关系的科学。 16.休眠: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的生理机制。
17.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 ⑴水是生物体的组成成分 。 ⑵水是很好的溶剂,对许多化合物有水解和电离作用 。 ⑶水师生物新陈代谢的直接参与者,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 ⑷水是生命现象的基础,没有水也就没有原生质的生命活动 。
⑸水有较大的比热,当环境中温度剧烈变动时,它可以发挥调节体温的作用 。 ⑹水能维持细胞和组织的紧张度,使生物保持一定的状态,维持正常的生活。 18.水生植物:所有生活在水中的植物。
19.陆地植物:生长在陆地上的植物。包括:⑴湿生 ⑵中生 ⑶旱生。 20.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⑴水生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⑵陆生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21.陆生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表现在:⑴形态结构上的适应 ⑵行为的适应
⑶生理适应。
第三节 人与环境
[3]
1.人与环境的关系包括跑: ⑴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⑵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 2.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 ⑴人口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⑵人口对森林和草原资源的影响 ⑶人口对水资源的影响 。
第三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第一节 种群的概念与动态
1.种群: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个体的组合。
2.种群的基本特征: ⑴数量特征 ⑵空间特征 ⑶遗传特征 。 3.渐变群:如果环境在地理空间上连续变化,则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或表型的渐变,表型特征或等位基因频率逐渐改变的种群。
4.种群生态学:是研究种群动态,特征及其生态规律的科学。 5.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包括: ⑴种群的数量或密度 ⑵种群的分布 ⑶种群数量变动和扩散迁移 ⑷ 种群调节 。 6.种群密度: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上的个体数目。 包括: ⑴绝对密度 ⑵相对密度 。
7.绝对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的实有个体数。 8.相对密度:只能获得表示数量高低的相对指标。
9.单体生物:个体很清楚,各个个体保持基本一致的形态结构,它们都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
10.构件生物: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套构建组成个体。 11.种群统计学:研究种群统计指标的统计学。
12.初级种群参数包括: ⑴出生率 ⑵死亡率 ⑶迁入 ⑷迁出 。 13.次级种群参数包括: ⑴性比 ⑵年龄结构 ⑶种群增长率 。 1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4]
15.年龄椎体可划分为:⑴增长型种群 ⑵稳定型种群 ⑶下降型种群 。 16.性比: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17.生命表:一群个体接近同时出生到生活史结束的命运。
18.生命表的类型:⑴动态生命表 ⑵静态生命表 ⑶综合生命表 。 19.种群的增长模型:
⑴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⑵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 20. 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包括:
⑴种群离散增长模型 ⑵种群连续增长模型 。
21.如果:r>0 种群上升 , r=0 种群稳定 , r<0 种群下降 。 22.逻辑斯谛曲线常划分为5个时期:
⑴开始期 ⑵加速期 ⑶转折期 ⑷饱和期 。 23. 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重要意义是:
⑴它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的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
⑵它也是渔捞,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特殊产量的主要模型 。 ⑶模型中两个参数R,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
24.种群平衡:种群较长时期地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称为种群平衡 。 25.种群的衰落和灭亡: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或在人类过度的捕猎,栖息地被破坏的情况下,其数量会出现持久性下降,即种群衰落,甚至灭亡。 26.种群空间格局: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 27. 种群空间格局分为:⑴均匀型 ⑵随机型 ⑶成群型 。
第二节 种群调节
1.气候学派: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其主要观点是,种群参数受天气条件强烈影响。
[5]
生态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