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24年陕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复试题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一、名词解释 1、直音

【答案】直音是指用同音字给汉字注音的方法,即直音法。直音法是古代汉语中较为常用的注音方法之一,如:郯,音谈。(《经典释文·左传僖公四年注》)

2、避讳

【答案】避讳是中国旧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避讳是指人们不能直呼皇帝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需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其结果往往造成语文上的若干混乱。例如避君讳:汉高祖名邦,“邦”改成“国”。《论语·微子》“何必去父母之邦”,汉石经残碑作“何必去父母之国”。避讳常见的方法是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别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这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避讳给古代文献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给今天的阅读造成诸多不便。

3、韵部

【答案】韵部是指押韵字的归类,包括韵腹和韵尾。是韵书的基础,无论何朝何代编纂韵书,都立有韵部,按韵归字。学家把古代韵文押韵的字分成类,每类称作一个韵部。例如,宋代吴棫把古韵分为9部,郑庠把古韵分为6部。后来也推广到先秦典籍中没有用来押韵的字上去,如段玉裁把古韵分为17部。清初古韵学兴盛,这个词也有人用来指《切韵》系统韵书的“韵”。如《广韵》有206韵,段玉裁说:“是书依陆氏法言二百六部之旧。”这里说的“部”就等于平常说的韵,“二百六部”就是206韵。和韵类相反,如果不区别声调也不区别介音,只要韵腹(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这就是韵部。韵部比韵母和韵的概念更大。如:《诗经·豳风·七月》一文中,“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4、四声

【答案】四声是中古汉语声调的四种分类。用以表示音节的高低变化,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现代普通话己经失去了入声,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浊上声归入去声。唐宋以来,汉语在四声的基础上区分声母清浊对应的阴调和阳调形成八声,也就是四声八调。

二、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5、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 【答案】息:子。

6、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 孔子豚。 【答案】归:通“馈”,赠送。 7、此車一人殿.之,可以集. 事。

【答案】殿:镇守。 集:成。(集事,即成事) 8、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 ? 【答案】亟:屡次。

9、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答案】作:兴起。

10、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王粟《七哀诗》) 【答案】完:保全。 三、简答题

11、什么是分化字?什么是母字?说出分化字与母字的表义分化情况。 【答案】(1)分化字与母字

原来记录数个义项或意义比较宽泛的字,到了后来,分化成两个或数个字,分别承担不同的义项或广义的不同方面,这些职能分化的字,称作分化字。原来职能未分的字称为母字或原字。分化时,多是增加或改换义符、声符,造出分化字。如北,背;辟,避。

(2)分化字与母字的表义分化情况

古今字的绝大多数是母字与其分化字构成的。这类古今字从后世的分工上看,又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母字表引申义,分化字表本义。例如“益”与“溢”。益字本义是水漫溢,引申则又有增益、利益、更加等义。后来加水旁新造“溢”字专表本义,“益”则只表引申义了。古书先后在记录漫溢这个词时,益和溢构成了古今字。

②母字表假借义,分化字表本义。例如“莫”与“暮”。莫字的古字形象日落草莽之中,本义为昏暮,因时常借用为“莫须有”的莫,后来便又加日旁新造暮字专表本义,莫与暮构成古今字。

③母字表本义和部分引申义,分化字专表某一引申义。例如“解”与“懈”。解字从角从牛从刀会意,本义为解剖,引申又有懈怠、松懈的意思,后来加心旁新造懈字,用以专表解字的这一引申义,而本义和其他引申义(如放开、解脱等)仍由解字承担。

④母字表本义,分化字表假借义。例如“辟”与“避”、闢;、“譬”、“僻”。辟字本是会意字,本义为法,在上古又经常假借为躲避、开闢、譬如、乖僻等字,后来增加形旁,分别为这些假借义新造专字。古书先后在记录这些词时,辟字在不同词义上分别与避、闢、譬、僻构成古今字。

⑤母字和分化字的表义分工具体化。例如“受”与“授”。古代“名动相因”,行为动作与行为动作涉及的对象每用同一个来表示,故兽在上古兼有禽兽和狩猎两个方面的意思,后世新造狩字专表狩猎(动词),而兽字则专表禽兽(名词)了。

三、分析题

12、请具体分析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l)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 (2)君子远庖厨也。

(3)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 (4)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5)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答案】(1)君:名词用作动词。行君道。 (2)远:使……远。

(3)“鼻大可小”的“小”和“小不可大也”的“大”都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变小”、“使……变大”。

(4)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牢固。 (5)礼:名词用作动词。礼遇。

13、阅读下列这段古文,解释下加横线的虚词的用法。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答案】(1)郑武公娶于申:介词“于”用来引进处所, 略等于现代的“在”“到”“从”“对于”“在……方面”等意义。

(2)生庄公及共叔段:连词“及”,用来连接名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与”。 (3)故名曰寤生:连词“故”,用来连接因果复句中的结果分句,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所以”。

(4)遂恶之: ①连词“遂”,用来连接因果复句中的结果分句,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因此”。②人称代词“之”指代郑庄公。

(5)亟请于武公:副词“亟”,修饰动词“请”,表示“屡次”。 (6)公弗许:副词“弗”,修饰动词“许”,译为“不”。 (7)公曰:“制,岩邑也:语气词“也”,在句末表示判断。

(8)虢叔死焉,“焉”兼有介词“于”和代词“此”的功能,可译为“在那里”。 (9)谓之京城大叔:人称代词“之”,代指“共叔段”。

2024年陕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复试题

一、名词解释1、直音【答案】直音是指用同音字给汉字注音的方法,即直音法。直音法是古代汉语中较为常用的注音方法之一,如:郯,音谈。(《经典释文·左传僖公四年注》)2、避讳【答案】避讳是中国旧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避讳是指人们不能直呼皇帝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9cue58cvi2p7v43zg0p6rgfk15t3500h8o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