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情况
随着近年来汇丰的发展,竞争也愈发激烈,无论是保研还是考研生源质量都在提升。
近三年的初始线分别为385、365、390。其中18年数学难度过大,导致分数线降低,但是从报录比看难度正在增加。
近三年报录比分别为1:9,1:11,1:15,去年(19年)报考人数已经超过700。
专业课基本情况
汇丰专业课分为四门: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投资学、公司理财。
官方参考书目分别是:《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范里安),《宏观经济学》(布兰查德),《公司理财》(罗斯),《投资学》(博迪)
汇丰专业课难度比较大,因为其内容太多太广,同样是金融431,汇丰的专业课范围是央财的两倍。一般同学在复习时很难把握住重难点和一些细节,尤其是对跨专业的同学来说,很可能复习错方向。
从近三年的考试成绩来看,录取同学的专业课平均分为118、112、108,最高分为142、138、130,可见专业课考察难度也在加大。
需要注意的是汇丰每年都有部分优秀的同学放弃保研来考,而且大多本科院校优秀,所以无形中拉高了专业课分数。
初试
我是二战,一战考的是其他学院,当时准备的不够认真,政治只有五十多,英语八十,数学一百一,专业课一百。
二战时除了英语其他科目都有明显的进步,尤其是数学,接近最高分。
政治
我从九月份开始准备政治。当时买了肖秀荣的精讲精练和1000题,但是精讲精练读了三天就放弃了,因为实在太无聊了。后来同学推荐我看徐涛的网课。徐涛的课很生动幽默,除了思修和毛中特某些章节,其他的课程都能引人入胜。为了节省时间,我跳过了基础课,直接从提高班开始看,大概每天一个小时。
十月份开始刷1000题,刷完1000题之后再刷徐涛的优题集。然而因为某些原因,打乱了我的复习计划,优题集我并没有刷完,包括后面的八套卷和四套卷也没有背的很认真。但我还是尽量刷了两遍1000题,三遍四套卷和八套卷,大题也都勉强背了下来。
考试时有三道选择题我是做过的,犹豫了好久还是选了错误答案。
题在精而不在多,肖秀荣加徐涛的组合足以考上70,最后成绩如何还是看你下了多少工夫。毕竟,大多数人都不是天才。
最后考试勉强过线,反思一下还是对做过的题目印象不深。
英语一
我的英语基础比较好,六级六百多分,所以英语复习比较漂移。
从8月份每天坚持读一篇美国报纸,到九月份考研阅读已经没有我读不懂的句子了。十月份开始背单词,但是中间中断了很多次,好在我记忆力比较好,马马虎虎又背了两千多单词,每天背100—200个,其实一共也就背了十几天,但是把考研词汇基本背完了。处于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客观题我把英二和英一的真题刷了一遍就上考场了。然而还是哉在了主观题上面……
十一月底我开始准备作文,先看完了何凯文的网课,然后把他的书仔细研究了一遍,总结出了自己的模板,以为万事大吉。结果考试时小作文离题,只给了我一分;大作文我写的文采飞扬,毕竟报纸不是白读的,然而给了我12分;我是某家外资教育公司的翻译员,然而翻译也只给了我7.5分!算一下主观题我连一半的分都没拿到,主观题的学习只能大家见智见仁了。
数学三
我用七八九三个月的时间刷完了张宇的书,10月份做完了1000题。10月底我开始模拟考试,刷了过去三十年的真题、张宇八套卷、四套卷、李林六套卷、四套卷、合工大超越共创中的三套卷。加在一起五十五套卷子。考前几天把李林去年和今年的押题班都看了一遍。
我总结过所有的考点、知识点、题型和解题方法,刷题到后期我脑海中已经有一张完整的数学网络图,包括各个知识点、各种题型和各种解法以及对应的例题。
最后考数学的时候,中途我出去上了趟厕所,把高数压轴题的解法想了出来。做完之后我检查了两遍,确认没有犯诸如看错选项、看错积分限、
不定积分漏常数项、收敛域和收敛区间的差别、矩阵化简错等做模拟时常出现的问题后就交卷了。
专业课
我复习时走偏了方向,一直在研究难题偏题怪题,考试时才发现,考的全是基础。
我把重点放在了微观上。因为宏观内容太简单,而公司金融和投资学我第一年就学过。
秉着先难后易的作死原则,我七月份开始看平新乔的十八讲。然后我崩溃了,这一股浓浓的数学分析味道是怎么回事?
前五页纸我看了三天,没看明白。
第四天我决定继续往后看,然后终于看懂了,之后一发不可收拾,一路看到了代理理论。平新乔书写的很好,严谨系统,但如果没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很难理解他写作的思路。所以推荐大家还是从范里安入手。
看完第一遍平新乔我开始看第二遍,顺便把课后习题和附加题都刷完了。
之后开始看范里安,这个时候范的书已经只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了。不过中文版翻译有时候很难理解。后期我报了新祥旭的专业课一对一课程,感觉对我帮助极大,比如新祥旭学姐推荐我要多刷几遍钟根元,所以我看完范的书又刷了两遍钟根元习题集。这本书编的还是很不错的,对于加深理解有很大的帮助。考试时的题目难度,比钟根元简单了一个次元,所以我赚到了。
宏观我看了很多书。
第一遍学看的是曼昆的书,但是看完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概念。后来学姐推荐我看张延的书。个人认为张延的书写的最好,深入浅出,但是和汇丰的考试风格有些出入。用来学习可以,应付考试不行。读了两遍张延的书之后我才开始读布兰查德的书。布兰查德的书写的很好,但是译文读起来怪怪的。
这三本书的习题我都刷了两遍,还借了邻座女生的高鸿业的习题集刷。宏观考点就那么多。我后期都是闭眼冥想,把整个宏观的框架和细节在脑子里过一遍。
出于某些原因,我很讨厌看公司理财和投资学。所以我只略微看了一遍,刷了两遍课后题。
宏观、公司理财和投资学我看的时候都做了笔记。因为我写过教科书,所以我是按照写书的要求,重新编排了知识再写下来。这种方式对于加深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考试的题目出乎我的意料,四个字概括就是泛而不深。很多题我都是有印象但是忘记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基础,不要纠结怪偏难题。
最后考试,金融部分两道10分的大题,计算量奇大,我只写了步骤,一个数字都没算出来。
复试
2月16号出成绩,从2月17号开始准备复试。我在网上购买了听力课、口语课和发音课,但是没学多少。我花了三天时间写完了中英文简历,四天时间写完了中英文的个人陈述。然后找了各路大神互相修改,后期在mock时也有修改,一共改了大概七八个版本。
请本科的大神老师确认材料没问题后,我开始练口语。我的方法也很简单,先是跟读老友记,每句话都跟读,很多念不清楚的句子还倒回来读。这里要感谢我在加拿大交换的学弟吉翔,每天和我模拟面试一个小时,持续了十几天,每天我都会录音回顾。
当口语的语感练出来之后,我对着自己的简历和PS,用英语去阐述自己的经历,想象老师可能的提问并且回答。
3月8号接到复试通知,9号我就到了深圳开始mock。在深圳我见到了各种大佬(如Prof Wang),深深感受到了自己的弱小与无力。从9号晚上一直到13号晚上我都一直在mock。企管的某位同学给了我一次Super Mean的压力面,完全打消了我对老师的恐惧:再怎么严厉都不会比他过分了!
然而老师就是老师,今年的面试官说出了“You are not smart enough”“Take the exam once again only gives you an opportunity of an interview which lasts twenty minutes”。不知道这些同学最后结果如何,但是想必当时的心情肯定很沉重。(后来发现那个被老师说不聪明的同学也录取了)
13号面试的同学告诉我,老师问了很多专业课问题,甚至还问了他好几个case。因此那天晚上,我把我本科的78门课全都复习了一遍(总结了一下学了什么,准备一个具体的知识点)。
可是第二天,一个专业课问题都没问我!
主面是个中国老师,他说话的口音极大的放松了我。
老师问题有下:
1.简历上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2.你从和老师合作写书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
3.认为技术分析真的能在证券市场上赚钱?
4.如果你写的书里的策略能挣钱,你为什么要写出来呢?
5.你的成绩单上有很多金融类的课程,你最喜欢哪一门?
6.你认为在金融营销的过程中什么最重要?
7.你本科已经学了很多金融知识了,为什么硕士还要申请金融管理?
8.你的职业目标是什么?
9.实习都做了什么?。
10.在股票交易中你提到了技术分析的重要性。那么假设一家公司有良好的基本面价值,请问这家公司还是如何吸引投资者的?
11.如果有公司财务造假怎么办?
12.如果某只有庄家坐庄,股价飞涨,还会有人继续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