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超声诊断三基试题一(附答案)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超声医学:是利用超声的物理特性用于诊断人体疾病的一门影像学科。
2、 声波:是一种机械波,是由频率在 20?20 000 Hz之间声振动源激起的疏密波,该疏密 波传播至人的听觉器官 (耳) 时,可以引起声音的感觉。
3、 超声波:声波按其频率分类:V20 Hz为次声波,低于人耳听觉低限;频率 20?20 000Hz 之间为可听声;〉20 000 Hz为超声波,高于人耳听觉。诊断用超声波的频率在 1?300 MHz 之间,常用 2?20 MHz。
4、 频率( f ):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每秒钟质点完成全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 (Hz) 。
5、 波长(入):声波在一个周期内振动所传播的距离,单位是毫米 (mm^超声波波长愈短, 频率愈高,分辨率愈强。
6声速(C):声波在介质中传播,单位时间内所传播的距离,单位是米 组织的平均声速为 1 540 m/s ,和水的声速相近。
/秒(m/s)。人体软
7、 声阻抗:即声阻抗率或声特性阻抗,可以理解为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所受到的阻力,等于 介质的密度与超声在该介质中传播速度的乘积。设
Z为声阻,p为密度,C为声速,则Z
=p?C。两介质声阻相差之大小决定其界面处之反射系数。两介质声阻相差愈小,则界面 处反射
愈少,透入第二介质愈多;反之,声阻相差愈大,则界面处反射愈强,透入第二介 质愈少。
8、 反射、透射与折射:声波从一种介质向另一种介质传播时,由于声阻抗
Z不同(密度p、
声速C不同),在二种介质之间形成一个声学界面,如果该界面尺寸大于超声波波长,则一
部分超声波能量返回到第一介质此即反射。另有一部分能量穿过界面进入第二介质并继续 向前传播,称为透射。当两种介质的声速不同时,就会偏离入射声束的方向而传播,称折 射。
9、散射: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如果介质中含有大量杂乱的微小粒子,超声波激励这些小 粒子成为新的波源,再向四周发射超声波。
10、衍射: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如遇到的物体其直径小于 续向前传播,这种现象称为绕射 (也称衍射 )。
1~2 个波长时,则绕过物体继
11、吸收与衰减:当声波穿过介质时,由于“内摩擦”或所谓“黏滞性”而使声能逐渐减 小,声波的振幅逐渐减低,介质对声能的此种作用即为吸收。这种在介质中传播时出现的 声波衰减称为吸收衰减。而声波在前向传播过程中因发生反射、折射及散射等现象使声能 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此种现象称为距离衰减。吸收与衰减的程度与超声的频率、 介质的黏滞性、导热性、温度及传播的距离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12、换能器:能使电能和机械能相互转变的装置,又称探头。
13、正压电效应:某些特异性的材料,在外部拉力或压力的作用下引起材料内部原来重合 的正负电荷中心发生相对偏移,在材料表面出现符号相反的表面电荷,即由机械力的作用 产生了电场,这种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的效应称为正压电效应。超声接收换能器用的就是 正压电效应,将来自人体的反射 (散射) 超声波转化为电压。
14、逆压电效应:在压电材料表面沿着电轴方向加上电压,由于电场作用,引起材料内部 正负电荷中心位移,这一极化位移使材料内部产生应力,从而导致宏观上的几何形变,这 种将电能转变为机械能的效应叫逆压电效应。超声波发射换能器采用了逆压电效应,将电 压转变为声压,并向人体发射。
15、近场:指探头内平面型压电晶体发出的高频超声波在开始的一段距离内以平面波方式 传播,束状的超声场不扩散称为近场。
16、远场:指在近场以远,声束开始扩散为之远场。
17、显现力:能探及回声而发现的物体的最小直径即为超声的显现力,从理论上看,最大 的显现力是波长的 1/2 。频率愈高,波长愈短,能探及的物体愈小,其显现力亦愈高;反 之则显现力较低。
18、分辨力:是指超声波检查时能在荧光屏上被分别显示为两点的最小间距。依方向不同 可分为纵深分辨力与横向分辨力。
19、纵深分辨力:是指声束穿过之介质中能被分辨为前后两点的最小间距。此种分辨力之发射脉冲宽度 (即持续时间 )有关。
20、横向分辨力:是指与声束相垂直之直线上,能在荧光屏上被分别显示之左右两点的最离。 此距离大小与声束之宽窄以及发射声束的数量有密切关系。 发射声束的数量越多,辨力越好,反之则较差。
21、无回声:无点状及其他形状的回声,呈一片黑色暗区。
22、等回声:病变回声辉度与周围正常组织几乎相等。
23、低回声:病变回声辉度低于周围正常组织。
24、高回声:病变的回声辉度高于周围正常组织。
25、点状回声:细小的亮点回声,直径通常小于 cm。
26、片状强回声:为片状明亮回声,直径? cm
27、团状强回声:为大于 cm 的团样明亮回声。
28、带状强回声:为线条样明亮回声。
29、环状强回声:为圆环状明亮回声。
高低与小距横向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