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化学试卷(教师版)
一、选择题(本题共44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2分)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微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思路】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析】解:A、植物秸秆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B、蜡烛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 C、铁杵磨成针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燃放烟花爆竹能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点拨】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
2.(2分)中央电视台每周都播报我国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下列物质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氮
D.悬浮颗粒物
【微点】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
【思路】对空气能造成污染的物质有100多种,被列入空气质量检测的主要的污染物有可吸入粉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等,必须在空气质量日报中体现出来,让人们及时了解空气质量.
【解析】解:A、二氧化硫,是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故A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不是被列入空气质量检测的污染物,故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B符合题意;
C、二氧化氮是空气污染物,故C不符合题意;
第 1 页 / 共 25 页
D、悬浮颗粒物,是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拨】本题较简单,要熟悉空气的污染物和空气质量日报的知识. 3.(2分)食用下列食品,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是( ) A.用甲醛溶液浸泡过的海产品 B.用工业盐腌制的泡菜 C.霉变的大米、花生 D.牛奶经发酵后制得的酸奶
【微点】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 【思路】A、根据甲醛能破坏蛋白质的结构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亚硝酸钠有毒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霉变的大米、花生中含有黄曲霉毒素进行分析判断.
D、酸奶由纯牛奶发酵而成,除保留了鲜牛奶的全部营养成分外,在发酵过程中乳酸菌还可产生人体营养所必须的多种维生素.
【解析】解:A、甲醛有毒,能破坏人体蛋白质的结构,使蛋白质变性,食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B、工业用盐中所含有的亚硝酸钠是有毒的,不能用来腌制泡菜,食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C、霉变的大米、花生中含有有毒的黄曲霉毒素,食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D、酸奶作为一种营养丰富、老幼皆宜的饮料,酸奶更易消化和吸收,食用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故选:D。
【点拨】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是中考热点,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有毒物质(甲醛、亚硝酸钠、黄曲霉素等)、六大营养素的相关知识即可正确解题.
4.(2分)“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 A.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分子之间有间隙
B.分子分裂成原子 D.分子很小
【微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思路】A、根据分子不断运动的性质及应用判断.
第 2 页 / 共 25 页
B、根据分子的可分性及应用判断. C、根据分子之间有间隙的性质及应用判断. D、根据分子很小的性质及应用判断.
【解析】解:A、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性质可以解释气味、挥发、蒸发、扩散等,所以正确。
B、分子的可分性只能用来解释化学变化,所以错误。
C、分子之间有间隙能解释物态变化、热胀冷缩、不同液体混合总体积小于体积和等现象,所以错误。
D、分子很小常解释一滴液体中含若干个分子等,与气味无关,所以错误。 故选:A。
【点拨】物质的结构是化学考查热点之一,明确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了解粒子的性质及应用,掌握原子内部各种粒子间的质量、电荷、数目关系,是解题的基本要求. 5.(2分)下列关于自然界中水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海水的密度比河水大 B.矿泉水是纯水
C.硬度过大的水不适合长期饮用 D.雨水属于软水
【微点】硬水与软水;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思路】A、海水中含有盐,密度大. B、矿泉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 C、硬度过大的水不适合长期饮用. D、雨水中含有较少的钙镁离子.
【解析】解:A、海水中含有盐,密度比河水大,故A正确。 B、矿泉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不是纯水,故B不正确。
C、硬度过大的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不适合长期饮用,故C正确。 D、雨水中含有较少的钙镁离子,属于软水,故D正确。 故选:B。
【点拨】长期饮用硬水对人体健康不利,会造成各种疾病.
6.(2分)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能量.下列能量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A.电烤炉产生的热量
B.太阳灶烧水需要的热量
第 3 页 / 共 25 页
C.燃煤发电产生的电能
【微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D.风筝飞行需要的能量
【思路】化学变化中产生了新的物质,而和物理变化没产生新的物质,所以在判断一种变化过程是何种变化时,只有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即有无新物质生成来进行细心地分析、判断即可.
【解析】解:A、电烤炉产生的热量是将电能转化为了热能,该转化中没有涉及到化学变化。故A错误;
B、太阳灶烧水需要的热量是将太阳能转化为了内能,该转化中没有涉及到化学变化。故B错误;
C、燃煤发电过程为煤燃烧产生了的热量转化为了电能,而煤的燃烧属于化学变化,即转化中涉及到化学变化。故C正确;
D、风筝飞行需要的能量为借助了风能,该转化中没有涉及到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点拨】对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中新物质来说,关键是个“新”字.并且,这里的“新”是相对的,而不是指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物质才算是新物质,只要是相对于变化前的物质是新的(即和变化前的物质不是同种物质),就认为是有新物质生成. 7.(2分)小明在帮助妈妈用食油炸制食品时,由于温度过高,锅内食油燃烧.此时应采取的合适措施是( ) A.向锅内浇水 C.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微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思路】A、水的密度比油的密度大,水放入油中会存在于油的底部,起不到灭火的作用,据此分析即可;
B、用锅盖盖严是使油与氧气隔绝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C、用泡沫灭火器灭火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D、油锅失火可以自己处理,不能小题大做;
【解析】解:A、水的密度比油的密度大,水放入油中会存在于油的底部,不能起到灭火的作用,同时还能使油面变大油滴飞溅,所以锅内油失火时不能用水浇灭;
B、用锅盖盖严对油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既能达到灭火的目的,又不至于浪费锅中的油,是一种比较好的灭火方法;
第 4 页 / 共 25 页
B.用锅盖盖严
D.拨打“119”火警电话
C、用泡沫灭火器灭火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但泡沫灭火器产生的泡沫会污染食用油,所以该方法能灭火,但不是最好的方式;
D、拨打119求救是在自己处理不了火灾的情况下采取的,而油锅食用油着火可以自己处理,拨打火警电话属于小题大做。 故选:B。
【点拨】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因此,只要破坏燃烧的条件,就可以实现灭火,利用该观点可以找到灭火的方法,但实际操作中也要注意当时失火的具体情况,以便采用更合适的方法. 8.(2分)下列鉴别物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 A.根据气味不同区分水和酒精 B.根据颜色的差异区分氧化铜和木炭 C.用石蕊试液鉴别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D.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
【微点】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酸、碱、盐的鉴别;物质的鉴别、推断;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思路】A、依据水与酒精的气味不同分析判断; B、根据氧化铜与木炭的颜色判断该鉴别方法是否相同; C、根据石蕊试液在酸碱溶液中变色的情况分析判断; D、依据氧气能助燃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分析判断;
【解析】解:A、水是无味液体而酒精能会发出特殊的香味,因此能根据气味不同区分水和酒精;
B、氧化铜与木炭的颜色都是黑色的,所以不能根据颜色的差异区分氧化铜和木炭; C、石蕊试液在盐酸溶液中能变红,在氢氧化钠溶液中会变蓝,所以可用石蕊试液鉴别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D、氧气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现象不同,可以鉴别; 故选:B。
【点拨】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鉴别,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差异进行,要求选择的鉴别方法要有不同的实验现象出现.
9.(2分)萄糖酸锌可用于人体缺锌的治疗,其化学式为Cl2H22O14Zn.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第 5 页 / 共 2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