髓内针内固定手术
髓内针内固定手术
髓内针内固定多用于长管骨(如股、肱、尺、胫、桡骨等)骨干骨折。其优点就是:髓内针本身比较坚实牢靠,术后可以少用或不用外固定,
有利于伤肢的早期活动锻炼;皮肤切口较小,骨膜剥离范围有限,损伤较小;髓内针长而有不同形状棱角,嵌入髓腔,可以达到牢靠的内固定,能够避免
旋转、侧移及成角移位的发生。其缺点就是:需有一定设备,操作较为复杂。
用髓内针固定长管骨的骨折,犹如用一根轴穿过两节竹管。如果髓内针的外径等于长度骨的内径,这样固定作用就好,可以稳定地保持对
位、对线。在长管骨的最狭窄段(如尺骨、桡骨中段、股骨、肱骨与胫骨的上、中1/3交界处)发生骨折,相应宽度的髓内针可直接紧密地嵌在髓腔
周围的皮质骨内层上,使针的横断面能起到良好的弹性固定作用,针的两端又能固定于松质骨中或进针处的皮质骨上,防止各种移位,就是较理想的
内固定。当骨折发生在长管骨的非狭窄段,虽不能依靠髓内针直接的弹性固定作用,却可依靠上、中、下三点固定作用而达到骨折的稳定[图1]。
图1 髓内针的内固定作用
髓内针的种类有梅花形、V形、菱形、三角形及圆形等。股、肱、尺骨用直髓内针,胫、桡骨须用弯髓内针[图2]。梅花形与V形髓内
针的优点就是破坏髓腔少,插入过程髓内压力增加不多,脂肪栓塞的并发症很少;同时,这两种针的横断面弹性固定作用强,可紧紧嵌在髓腔内,有效
地阻止骨折部发生旋转,因而临床上比较常用,尤以梅花形更常用。圆形针仅用于短小的管状骨,如掌骨、跖骨等。实心的髓内钉由于破坏骨髓严重,
现已弃用。
髓内针内固定手术
图2 髓内针种类
[适应证]
1、长骨中段以上,特别就是在上、中1/3交界处(桡骨为中段以下)的横折或短斜折,骨折处有小片粉碎折、蝶形折者也可应用,但需加
绕钢丝固定;
2、长骨一骨多处骨折,或合并全身多发性骨折,手法复位外固定有困难,骨折部位适合于髓内针固定者;
3、部位适合的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需切开复位者;
4、部位适合的病理性骨折。
[禁忌证]
1、小儿长骨骨折,虽合手上述适应证,也不宜应用,以免损伤骨骺;
2、老年病人骨质疏松,皮质薄,髓腔大,股骨髓腔直径可达15毫米(青年最窄的仅6~7毫米),股骨前外方弯度增大,髓内针固定不牢靠,
并发症多,须慎用。
3、严重污染的开放性骨折不宜用髓内针固定,一旦感染,将难以控制,可待软组织愈合后再考虑施行。
1、髓内针的选择:必须选择粗细、长短合适的髓内针,才能发挥充分的固定作用。髓内针的长度可按健侧骨测量的长度,适当减短4~6cm,
宽度则可比X线显示的髓腔最窄处的直径小1mm(股骨小2mm)左右。比较正确的办法就是将已知宽度的髓内针,固定在伤骨或健侧骨同一平面,一起
摄片对比测量。但这些方法只供粗略估计,仍宜多准备几号髓内针,供术中选用[表1。术中可直接将髓内针插入髓腔狭窄部试验,但遇有阻力不可免
强插入,以免造成骨质劈裂或拔出困难。一般应选择与该段直径一径或稍宽一点的髓内针,以达到最大的横断面弹性固定作用。
表1 各骨常用的髓内针规格
髓内针内固定手术
髓内针 长度(mm) 宽度(mm) 厚度(mm) 股骨 胫骨 肱骨 尺骨 桡骨 280~400 200~300 200~250 180~230 150~200 7~12 7~9 6~8 2~4 2~4 1、2 1、2 1、2 0、8 0、8 2、术者应充分估计术中可能发生的困难与并发症,准备好处理的器械(如钢锯、多根粗细不一的髓腔扩大器、钢丝等)。
[手术步骤]
闭合性髓内针内固定术:不显露骨折端,在骨折闭合复位后,仅在长骨一端的进针部位作一小切口,在电视X线机或摄片的指导下,将髓
内针打入髓腔,穿过骨折部至所需要的深度。此法的优点就是可以避免切开骨折端,减少感染机会及局部血运损伤;缺点就是设备要求高,技术较复杂,
髓内针的选择不易合适,并发症较多。
开放性髓内针内固定术:显露骨折端,在直视下复位、穿针。此法比较安全易行,临床较多采用。
开放性髓内针内固定术在进针方法上可分为顺行法与逆行法两种:顺行法即一次由骨端进针,经过骨折处,进入另一骨折段,骨折端显露
少,损伤小,但进针方向不易掌握,一般多用于位置表浅,进针方向易于掌握的骨折(如尺骨、胫骨与桡骨)。逆行法就是先将髓内针自骨折近端逆行打
出骨端,复位后再顺行打入骨折远段,技术上较顺行法简单、安全,临床上多用。但此法骨折端显露范围要大,切口较长,骨膜剥离较广,血运破坏较重,
多用于周围肌肉多,进针方向不易掌握的骨折。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
(一)顺行法(以股骨骨折为例)
1、切开、显露骨折端 切口不需太长,骨折部的显露范围能容持骨钳夹住骨折端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