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八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八

叙述句,矣字,焉字

叙述句是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例如: 冬,晋文公卒。(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晋侯秦伯围郑。(左传僖公三十年) 初,郑武公娶于申。(左传隐公元年)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虎求百兽而食之。(战国策?楚策一)

“赐”“予”“遗”“语”“告”等字+指人的间接宾语+指物的直接宾语。

公赐之食。(左传隐公元年)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 一般的及物动词也可以带有双宾语:

遇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俞其入而闭之门也。(孟子?万章下) 天生民而立之君。(左传襄公十四年)

“闭门”是一个动宾词组,“门”是直接宾语;“之”指贤人,是“闭门”的对象,是间接宾语。

在一般的及物动词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动词“为”(wéi)字,意思有“作”“做”“造”“治”“处理”“安排”等意思。古书上有许多句子是用“为”字作动词而后面带有双宾语的。

不如早为之所。(左传隐公元年) 且均场为进军此意。(左传僖公三十年) 重为之礼而归之。(左传成公三年) 吾不忍为之民也。(战国策?赵策三) 第一例的意思是不如早点给他安排个地方。

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可以把宾语提前,在宾语后面用“是”字、“实”字或“之”字复指。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同上)

有时候还爱提前的宾语的前面用“惟(唯)”字,构成“惟(唯)……是”“惟……之……”的说法。

故周书曰:“皇天无视,惟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 率师以来,为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 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现代还说“唯你是问”、“唯利是图”,就是这种语法的残留。 如果被提前的宾语是代词,一般就只用“之”字复指。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孟子?公孙丑上)

下面讨论上古汉语表示行为数量的句法。

在上古汉语里,表示行为数量的句法,一般是吧数词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而不用表示动量的量词。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左传宣公二年)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九合”在现代汉语里当“回合了九次”讲。

从句子的成分看,古代汉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栋梁的数词,是作为状语来修饰动词的。加入说话人要强调某一行为的数量,可以改变句法:把数词从动词前面移到句尾,并在这个数词的前面用“者”字,让它通前面词语隔开,这样,“者”字前面的与就充当了全句的主语,到句尾的数词就上升为全句的谓语。

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战国策?赵策三)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纪) 以上讨论的叙述句,他们的主语都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主动者,但是,和现代汉语一样,古代汉语叙述句的主语也可以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左传宣公二年) 谏行言听。(孟子?离娄下)

“蔓草”是被“除”的,“衮”是被“废”的,但是,这只能说是意念上的被动,还不是上古汉语真正表示被动的句法。

在先秦时代,真正的被动句所占的比重很小。当说话人有必要运用被动句时,一般在动词后面用“于”字加以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履。(左传成公二年)

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喜丧地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孟子?梁惠王上)

不是介词“于”字本身能表示被动,而是动词用于被动的意义;但是,由于用“于”字引进了行为的主动者,被动的意义就更加明显了。在上古汉语里,引进行为主动者额“于”字介宾词组放在动词后面(“东败于齐”)。

有时用“为(wéi)”字表示被动: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三) 卒为天下笑。(战国策?赵策三) 不为酒困。(论语?子罕) 后来又有“为……所”式:

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史记?魏公子列传) 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史记?项羽本纪) 征和二年,为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

这种结构形式在秦汉以后的古书中最为常见,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的书面语里。

表示被动的,除“为”字外,还有“见”字和“被”字。 盆成括见杀。(孟子?尽心下)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国一日被攻,虽欲秦事,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一)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八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八叙述句,矣字,焉字叙述句是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例如:冬,晋文公卒。(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晋侯秦伯围郑。(左传僖公三十年)初,郑武公娶于申。(左传隐公元年)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虎求百兽而食之。(战国策?楚策一)“赐”“予”“遗”“语”“告”等字+指人的间接宾语+指物的直接宾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944n2tw4r0wk4t3w2hl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