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
以广州市医药职业学校制药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为例
易润青 林艳菲 王锦旋
【摘 要】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主导方向的职业教育教学策略,凭借其“激励学生主导,强调实际工作环境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比如教师素质难以适应行动导向教学要求;学生素质难以推进行动导向教学的实施;校企合作形式化;教材内容与行动导向教学法不相匹配;教学、实训资源难以满足行动导向教学的要求等。因此本文就提出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解决策略,以期望为其他学校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期刊名称】科教导刊 【年(卷),期】2017(000)017 【总页数】3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 中职教学 问题 解决策略
行动导向教学法最先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在德国经过20多年的探索,于1999年以法律形式确定进行全面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中最为典型的教学方法,它是德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成果与职业教育完美结合的产物,这种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主导方向的职业教育教学策略,凭借其“激励学生主导,强调实际工作环境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突出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重要作用,在德国乃至全世界职业教育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受到极大的推崇[1]。
我校制药技术专业从2008年进行教学改革,提倡工学结合,行动导向教学。
在近年来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虽然有成绩但是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因此,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1 中职学校在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时遇到的问题
1.1 教师素质难以适应行动导向教学要求
我校教师多毕业于高等教育院校,不少具有研究生学历,但大部分老师是一毕业就来学校工作,从一个校门出去再踏入另一个校门,一直在象牙塔内,缺乏实际的企业工作经验。同时教师们一直以来接受学科体系的知识教学,学生时代的学习经历使得传统的教学观念在其头脑中根深蒂固,即使教师们意识到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也尝试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但是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对行动导向教学的理解和实施仍停留在生搬硬套阶段。
部分老师由于观念陈旧或职业倦怠,对教学改革工作存在抵触心理。关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论知识,学校教师很难有机会进行系统的学习,比如说教师们对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的理解不够清楚,只将行动导向教学看成一种教学法,而不是一种理念;对于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中的各种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混淆。如将案例教学法理解成我们传统教学法中的举例法。在理论教学中也将行动导向教学流于形式,以为找几个学生做几张PPT上台演讲就是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行动导向教学。 1.2 学生素质难以推进行动导向教学实施
行动导向教学的突出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生应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基本实训操作能力,学生应对教学内容有较高兴趣,对教师引导的项目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并且能够善于表达,勇于实践、敢于承受失败的考验。这些要求对于无法考取重点高中,被迫读职业高中的学
生们来说的确是要求太高。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多数在学习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学习主动性不强,自信心不足。同时,学生们接受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也是以升学为目的的学科体系教育,让他们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主导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授课老师较好的引导。 1.3 校企合作形式化
职业学校的教师基本都会去企业参加各种企业实践,比如我校也组织过教师每年寒暑假去企业进行为期一周或者更长时间的企业实践。但大部分老师反映企业实践流于形式,以制药技术专业为例,教师的企业实践多是穿着参观服在参观走廊参观生产线,即使部分为期较长的企业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参与企业生产但也常常被安排到类似包装等不重要的生产岗位,很难真正了解企业的生产实际。制药企业GMP要求严格,一般不会向非工作人员开放,再加之企业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使得教师不能真正深入企业,从事与专业教学相关的关键的、核心的职业活动。
1.4 教材内容与行动导向教学法不相匹配
传统教材的模式与大学教材的学科体系一致,重理论知识,轻实训教学,这不符合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工作任务为主导,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部分教材严重滞后于生产实际,举例陈旧,无法体现当前市场的典型工作任务与实际生产严重脱节。比如市面上公开出版的《药物制剂技术》教材,对于GMP中关于清洁厂房的洁净度分级仍为100级、1万级、10万级、30万级。但2010版GMP已将清洁厂房的洁净度分级为A级、B级、C级、D级。部分教材只注重形式上的修改,将原来教材的“章”改为“项目”、“任务”等,并没有做实质性的修改。也有教材对教学任务进行了深度的修改,重实训操作而轻理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