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所有权改革综述
许金伟,杨少华,李延生
【摘 要】以新制度经济学有关农村土地制度的认识为起点,梳理了国内外有关农村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制度改革的研究。主要从土地国有、土地私有方面梳理了国内外有关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改革的相关观点。 【期刊名称】技术与市场 【年(卷),期】2011(018)011 【总页数】2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
0 引言
近年来,以泉州市等地区为代表的城乡统筹改革,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大量实践素材。国外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在我国改革实践问题上的巨大解释力,也为我们研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问题提供了大量理论依据。文献综述的逻辑起点是土地制度与经济效率的关系。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的定义,可以相应地将农村土地制度定义为:约束与农村土地相关经济参与方之间关系的规则集合。以周诚(2003)、毕宝德(2006)等为代表的国内学者也认同,农村土地制度就是指由法律等硬约束形成的以农村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为核心的正式制度。
North在研究法国农村土地制度时得出的结论是:农地制度的缺陷及变迁的迟缓是法国农业甚至整个国民经济出现危机的根本原因,土地制度对农业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采取的是农民集体所有制,农村土地使用制采取的
是土地承包经营制。国内外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其中对农村土地所有制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种改革倾向间的争论,而对农村土地使用制改革的研究则集中在如何改善土地使用权的稳定性和完整性两个方面。
1 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改革的研究
从国内外学界研究来看,农村土地所有制改革的路径无非有三种形式:国有、私有或集体所有,学界的争论也主要集中在这三种主张之间。 1.1 土地国有化主张的相关研究
土地国有化的思想在西方早期就有,其中以英国古典经济学家John Stuart Mill为典型代表。John Stuart Mill反对土地私有,认为土地因社会进步而自然增加的价值应当以租税的形式归国家所有。在John Stuart Mill之后,马克思于1872年在《论土地国有化》一文中也提出土地国有的主张,马克思认为“土地只能是国家的财产”。英国学者Alfred Russel Wallace继承和发展了John Stuart Mill的思想,提出了具体实施国有化的步骤。同时期的美国经济学家HenryGeorge也主张将私人所有的土地转变为公产,实行土地国有制度。另外,德国的土地改革先驱Adolf Damaschke也主张土地国有化,并且他的思想后来传播到中国,民国时期的孙中山、蒋介石、黄通等人也受到此思想的影响,他们基本上都主张采取和平手段实现土地国有化。
国内学者也对土地国有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了相关研究。针对中国的具体国情,国内主张土地国有化的学者普遍主张取消现有的土地集体所有制,有的学者认为在土地国有的基础上可以考虑赋予农民999年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甚至永久的土地使用权(吴敬琏,1991)。
1.2 土地私有化主张的相关研究
西方古典经济学派和新制度经济学派基本上都主张土地私有。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AdamSmith是最早主张土地私有化的经济学家,他以西班牙为例子,认为是土地自由流转与获取受到限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新制度经济学创始人之一Demsetz在理论上分析土地公有和私有的利弊,主张采取土地产权私有化,从而消除外部性市场失灵。同样,张五常(1969)运用产权和交易费用理论得出的结论是,只要土地产权明确界定为私有,则不管采取何种合约形式,土地资源都能得到最优配置。
国内一部分学者通过对比各种土地所有制的优劣,认为采取土地私有更有效率。陈志武(2005)认为在土地国有或集体所有制度下,掌权者获益最多。而相比之下,如果土地私有,土地交易过程中农民作为交易的真正主体将具备发言权,在多数情况下农民的所得至少不比现在要少。所有的先进国家都采用市场经济并且允许土地私有,而所有拒绝允许土地私有的国家都没有解决好三农问题,因此历史证明土地私有化是有效的。
有的学者认为,在当前的制度框架下,可以不必过分纠缠于土地所有权的归属,可以淡化土地所有权的概念,只要实质上使得农民获得长期的土地承包和流转的权利,比如把承包地界定为农民个人的产权,那么也可以达到与私有化一样的效果。
蔡继明(2009)认为中国土地在私有化的过程中,要严格界定拥有土地的各个主体,严格区分国家和个人拥有的土地的性质。并且应该正确把握私有化的时机,有的学者认为土地私有在城乡人口比例达到7:3以上为最佳时机,同时大多数学者赞同土地私有应该采取渐进改革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