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黄化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探究
摘要:诱发植物黄化的因素多样。 物理环境不适、植物养分失调、大气污染、病虫危害等都可能诱发林木黄化。这些原因造成的症状各有不同,因而防治方法也不能盲目,需对症下药。根据期刊文献和图书馆书籍上的内容,我将植物黄花的诱因以及相对的解决方法做了总结,希望有助于植物的黄化病的判断和防治工作。
关键字:植物;黄化;防治;环境污染;病虫害;
植物黄化是被子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广泛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若是植物出现大规模黄化,也会阻碍社会经济发展,所以,查清植物黄化的诱因,对植物黄化进行分类,便于对症下药,高效防治植物黄化现象。
1. 概念定义
多数植物在黑暗中生长时呈现黄色和其他变态特征的现象。 2. 相关症状
(1).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显现出类胡萝卜素的黄色;(2).节间伸长很快;叶片不能充分展开和生长;(3).根系、维管束和机械组织不发达。
(4).双子叶植物的黄化幼苗胚轴顶端弯曲成钩状,顶芽展开很慢,子叶不膨大。(5).禾谷类植物的黄化幼苗胚轴伸长,叶片卷起成筒状而不展开。
此外,如马铃薯块茎中长出的幼芽,在暗中生长时也呈现黄化现象。黄化现象在被子植物中广泛存在,在苔藓植物和裸子植物中不明显。 3. 原因
根据病源不同, 黄化病可以分为两大类型, 即生理性黄化和病理性黄化。两者区别在于 :后者有传染性而前者没有传染性。一是生理性黄化 :缺素或植物组织内矿质元素生理失调 ,其他诱发因素有:土壤贫瘠、肥害、干旱、洪涝、大气毒害等。这类病发病中心不明显 ,病株不传染。其中较为常见的是缺铁性黄化 ,此外缺硫、缺氮以及光照过强、浇水过多、低温、干旱等也会引起叶片黄化。此类病害主要通过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等措施解决。二是病理性黄化病 :这是一类由植原体(MLO)、类立克次氏体 (RLO)、病毒 、真菌 、细菌、类病毒等引起的黄化现象, 病区具有扩散蔓延的特征。
3.1 生理性黄化
物理因素
物理病害引起林木黄化的原因主要有光照、温度不适、水分湿度不适等, 但光照的影响最为重要。光照的影响包括光强度和光周期。光照不足影响叶绿素的形成和光合作用, 植株黄化, 组织结构脆弱 ,容易发生倒伏或受到病原物的侵染。例如 ,杨树林下育苗可能引起的幼苗黄化。光照过强造成生理性缺水或灼伤 ,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黄化、枯萎现象。
化学因素
导致林木黄化的化学因素主要有矿质元素生理失调、空气污染以及药害等。
植物的营养:土壤中的养分及 pH 值等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是至关重要的。植物营养缺乏或各种营养间比例失调或营养过量时均可以诱使植物表现各种病态。引起林木黄化原因包括 :缺乏某些元素和元素配比失调;土壤有机质偏低 ; 土壤 pH 不适等。
在黄化病研究的历史中 ,土壤矿质元素的供给与黄化病的关系一直是研究重点。不同元素参与不同的植物生理生化活动,进入植株体后的生物循环也不同,因而造成的缺素症状和机理也有一定区别。
缺铁性黄化
缺铁 :在众多的缺素原因中缺 Fe 性黄化最为普遍, 铁能促进叶绿素形成 , 同时是构成呼吸酶的成分 。缺铁使叶绿素不能形成 ,因而表现黄化 ,铁在树体内不易转移,老组织中的铁一般不能转移到幼嫩组织中再利用 ,所以缺铁首先表现在幼嫩部分。周子富等 在对梨树叶片结构的研究中通过对不同缺铁黄化程度的酥梨叶片结构进行解剖分析和矫正缺铁后叶片解剖结构的恢复情况的研究 , 结果表明 ,缺铁黄化使叶片厚度、叶肉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栅栏组织 /海绵组织的比值均明显下降;栅栏组织细胞排列疏松 ,细胞变短甚至断裂成块状, 叶绿体数量明显减少甚至无 ,并出现解体细胞 ;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界限模糊,海绵组织细胞排列变密;维管束的导管口径变小, 维管束鞘和韧皮部的细胞番红染色加重。
缺铁性黄化往往是由以下几种原因造成 :一是土壤偏碱 ,土壤富含石灰质,或由石灰质冲积物发育而成的土壤, pH 值大于 8, 酸碱度强烈影响到土壤对林木中铁的有效性, 此类土壤为贫铁土壤;二是土壤质地黏重、板结,排水和通气不良 ,造成土壤中可溶性二价铁转化成三价铁 ,不易被林木的根系吸收利用;三是土钾肥不足或大量施入氮、磷、钙肥可引起铁的缺乏 ;
其他元素
[2]
[2][1]
其他元素:钾、钙、硫、铜 、硼、钼等多种元素的失调都可能引起林木黄化的发生。如钾是细胞内多种酶的活化剂、也是构成细胞渗透势的重要成分, 缺钾时叶片容易失水、黄化。
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 :土壤腐殖质含量越高, 黄化越轻 ,这主要是由于腐殖质的螯合作用 ;而未经腐熟的绿肥和有机肥施入土壤后 , 由于其分解产生大量的 CO2, 土壤酸性增加 ,使失绿加重 。 大气污染
[3]
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物中对植物影响较大的是二氧化硫、臭氧、一氧化碳和乙烯等 。这些物质的浓度一旦超出某种植物忍耐的临界浓度后就会出现中毒症状。大气污染引起叶片中毒性反应的致病机理在于 :SO2 通过气孔或皮孔进入细胞间隙 ,再进入叶肉细胞,由于过量 SO2 在细胞中溶于水形成亚硫酸,产生毒性作用 ,严重时导致叶绿素分解、破坏叶绿体,呈现各种伤害症状 。 O3 对植物的毒害是由于它的强氧化性,首先影响细胞中的膜系统 , 然后通过与细胞产生一系列
[5]
[4]
生物化学反应而产生毒性作用。叶肉细胞的质膜受害后, 失去半透膜特性 , 细胞液从液泡中渗出储于细胞间隙中, 进而细胞扭曲、叶绿体模糊,
但细胞核尚完整 , 再发展则细胞质和内含物凝成团块 ,细胞质基本处于解体状态。NO2 对植物的伤害症状与 SO2 和 O3 相似 ,所有的伤害出现在叶脉间或其他部分 ,尤其以叶缘叶尖最明显, 坏死部分呈现白色、黄褐色或褐色。
3.2 病理性黄化
植原体(Phytoplasma)(原称类菌原体 Mycoplas-ma— likeOrganism, 简 称 MLO)是一类无细胞壁、存在于植物筛管细胞内的原核生物,是一种系统的致死性传染病害 ,具有专性寄生、系统侵染的特点。植原体是目前导致植物黄化病的主要因素 ,已证实多种植物的黄化病均为存在于植物筛管组织中的植原体引起 。
病毒: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结构生物, 侵入植物体内后, 在叶片上呈现黄绿相间的斑驳或条纹, 叶片皱缩无光泽、叶片呈变小或变狱长之畸形, 很少坏死 ,整
个植株生长差。发病广泛, 常见的如烟叶花叶病毒 、土豆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等。病毒侵染后破坏细胞原有生理活动 , 破坏叶绿体 ,叶绿素含量急剧下降, 光合作用受阻。病毒在叶脉团聚, 叶脉、叶柄输导组织维管束被堵塞、破坏,
造成淀粉积累,利于交链霉菌等腐生苗的侵染 , 维管束坏死变黑, 叶部光合产物不能输送到根部, 使植物生长受到抑制。
4.相应对策
植物黄化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 ,其防治措施也不能盲目照搬 ,生产过程中应认真观察分析 ,确定病情,找到病因对症下药, 才能事半功倍。 生理性黄化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引起的黄化多为气候条件不利或生产管理粗放所致, 因此, 由此引起的黄化应加强林木的抚育管理水平, 及时调节土壤温度、水分等植物生长外部条件, 如高温时加盖遮阴网 ,干旱时及时灌溉补水等。同时 ,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合理配置等都是林木管理所必须考虑的.
病理性黄化
病理性黄化主要由不同病原微生物和害虫危害所致 ,治理过程中应采用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剂进行防治 ,减少黄化发生和传播。
[6]
表 1-林木黄化的诱因与防治措施对照 黄化原 诱因 常用防治措施 因 物理因 加强林木的抚育管理水平, 及时调节土壤温度、水分等植物 素 生长外部条件, 如高温时加盖遮阳网, 干旱时及时灌溉补水 等。 缺 N, 用 0.2%~ 0.3%的尿素液喷施或根施。 缺少元 缺 P, 叶面喷施 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 同时根部浇施 素 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