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现代的免疫概念:指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并能将非己物质清除的复杂的生理学反应。 免疫的基本特性
1.识别自己和非己 (recognition of self and nonself ):是免疫应答的基础
2.特异性(specificity) 即针对性,指机体的免疫应答和由此产生的免疫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3.免疫记忆(immunological memory) 记忆产生的根源是免疫记忆细胞的产生。 免疫的基本功能
1. 免疫防御( immune defence): 即抗感染免疫,针对的是病原微生物。 2. 免疫自身稳定(homeostasis): 指清除变性、损伤及衰老细胞的功能。 3. 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指识别、杀伤与清除体内突变细胞的功能。针对的是机体内部的敌人——肿瘤细胞。
英国医生Jenner发现牛痘预防天花
Vaccine : 牛痘苗,现泛指“疫苗”。
Vaccinate : 免疫接种牛痘苗 现泛指免疫接种。 Vaccination : 牛痘接种 今译为“(疫苗)接种”。 克隆(或细胞系)选择学说
? 认为机体内存在有识别多种抗原的细胞系,在其细胞表面有识别抗原的受体;
? 抗原进入体内后,选择相应受体的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殖最后成为抗体产生细胞及免疫记忆细胞; ? 胎生期免疫细胞与自己抗原相接触则可被破坏、排除或处于抑制状态,因之成体动物失去对“自己”抗原的反应性,形成天然自身耐受状态,此种被排除或受抑制的细胞系称为禁忌细胞系; ? 免疫细胞系可突变产生与自己抗原发生反应的细胞系,因之可形成自身免疫反应。 免疫学的应用
1.免疫学技术在兽医学中的应用:(1)免疫学诊断 (2)免疫学预防(3)免疫治疗 2.免疫学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1)免疫学理论对生命科学研究的促进(2)免疫学技术队生命科学研究的推动 第一章
1.抗原(antigen, Ag):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生致敏L-C和(或)抗体,并能与相应的致敏L-C和(或)抗体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例如:乙型肝炎疫苗、禽流感病毒、禽流感灭活苗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 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性能。
反应原性(reactigenicity) 又称为,免疫反应性。抗原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性能。 抗原性=免疫原性+反应原性
2.完全抗原:又称免疫原(immunogen):在具有免疫应答能力的机体中,能使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半抗原不属于免疫原。 3.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又称半抗原(Hapten),单独存在时只具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大多数的多糖、类脂、药物等如二硝基酚、青霉素。复合半抗原:无免疫原性,但有免疫反应性。简单半抗原:无免疫原性,无免疫反应性。
半抗原只有结合与初次免疫所用的载体相同的载体是,才能引起再次免疫反应称载体效应,其证明T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主要和免疫原的载体相互作用,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则和完整抗原的半抗原决定簇相互作用。
载体:是能赋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大分子物质。 即半抗原+载体=完全抗原
常用载体:BSA(牛血清白蛋白)OVA(卵清白蛋白) HSA(人血白清蛋白)
构成抗原的条件
一、异源性(foreignness)异源性又称异物性,是构成抗原的首要条件。 二、大分子有机物抗原的免疫原性与其分子大小密切相关 三、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和立体构像的复杂性 ? 分子结构和空间构象复杂者抗原性强。
? 对蛋白质抗原来说,凡是含有芳香族氨基酸的蛋白质抗原性较强,如酪氨酸。 ? 多肽链中的二硫键也起重要作用。(形成环形结构) 四、物理状态及可降解性
1.抗原的物理状态:一般颗粒性抗原的免疫原性通常比可溶性抗原强。一些免疫原性弱的可溶性抗原,可由于分子的聚集增加质点的大小或吸附在颗粒表面,从可增加或使其获得免疫原性。 2. 抗原分子的可降解性对免疫原性有明显影响
1.免疫三大特点:
识别自己和非已、特异性、记忆性,其中最大特点是特异性. 2.特异性的含义
所谓特异性(Specificity)是指物质之间的相互吻合性、针对性、专一性。 .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AD)
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又称为抗原表位(epitope),既是免疫活性细胞识别的部位,又是与相应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相结合的部位。
交叉反应:抗原除了能与自身抗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外,还能与其它的抗血清发生反应。这种抗原抗体的反应就是交叉反应。
医学意义:1)利用交叉反应推测物种进化的亲缘关系和进行疾病的诊断和病因的探析。2)影响免疫诊断的结果。
免疫应答:机体接受抗原物质刺激后,体内免疫细胞 活化、增殖、分化和产生效应的过程。包括抗原递呈、淋巴细胞活化、免疫分子形成及免疫效应发生等一系列的生理反应。通过有效的免疫应答,机体得以维护内环境的稳定。
初次应答:是机体第一次接触某一抗原物质所发生的免疫应答。 再次免疫应答:机体第二次接触同样的抗原而发生的免疫应答。 初次应答其特点:初次应答刺激幼稚B细胞,比较缓慢柔和,产生抗体的潜伏期长,产生的抗体滴度低,维持的时间短且多为亲和力较低的IgM。 再次免疫应答特点:再次应答刺激记忆B细胞,较快速激烈。产生抗体的潜伏期短,产生的抗体滴度高,维持的时间长且多为高亲和性IgG等其他类抗体。
1、半抗原-载体现象:小分子物质不具有免疫原性,不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但当与大分子物质连接后,就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2、载体效应:半抗原只有结合在与初次免疫所用的载体相同时,才能引起再次免疫应答。
1.小分子半抗原可通过与载体大分子结合而获得免疫原性,获得特异性抗体
2.载体不仅增加了半抗原分子的大小,使之获得免疫原性,而且在再次应答的免疫记忆中起重要作用,再次应答由载体决定。
3.大多数天然抗原都可看作是半抗原-载体复合物,半抗原实质上就是抗原决定簇,而其余部分则为载体。
4.细胞介导免疫应答的特异性决定于载体,而体液免疫应答的特异性决定于半抗原。
类属Ag:指存在于同属生物中的共同Ag。如A群沙门氏菌有OAg1、2、12三种不同的AD。D群OAg有9、12二种不同的AD。O1、O2为A群特异的Ag,O9为D群特异的Ag。 O12为A、D群类属Ag 。
异嗜性抗原(Forssman抗原):指不同种系或无亲缘关系的生物之间共同具有的Ag。属于共同Ag的特殊情况。异嗜性抗原被认为是自身免疫病之因。
抗毒素(antitoxin):外素毒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这种抗体称之为抗毒素。 外毒素经0.4%甲醛处理,可脱毒而保留原有抗原性成为类毒素。
类毒素:一些经变性或经化学修饰而失去原有毒性而仍保留其免疫原性的毒素。 1.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
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中,需Th协助的Ag,称TDAg或T细胞依赖性Ag。如:异种组织、微生物等。
2.非胸腺依赖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
不需TH协助,直接刺激B-C分化成浆细胞的抗原。如细菌脂多糖(LPS)、肺炎球菌荚膜多糖(SSS)、PVP等。
TD抗原与TI抗原的区别
结构特点 载体表位 无载体表位 T细胞辅助 需要 不需要 免疫应答 体液和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抗体类型 多种 IgM 免疫记忆 有 无
第二章 抗原
抗体(antibody,Ab):在抗原和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下,由B淋巴细胞转化浆细胞产生能与相应抗原
发生特异结合的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包括IgG、IgM、IgA、IgD、 IgE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是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抗体的结构:分子巨大,所有抗体都是有1个或多个单体组成. 单体:由四条多台链和几对二硫键接成的一个基本单位成为Ig单体
四肽链结构 所有Ig的基本单位都是四条多肽链的对称结构。
重链(heavy chain,H链) 其中两条相同的长链称为重链,由446个aa组成,结合有不同含量的糖,故Ig属糖蛋白。
轻链(light chain,L链) 两条相同的短链称为轻链,由214个aa组成。 重链和轻链 二硫键连接
稳定区(constant region,C区)
肽链aa组成和排列相对恒定区域,称为稳定区,决定着抗体分子的多种生物活性,由L的1/2、H的3/4组成。
根据H链恒定区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不同分为: 重链分5类: α γ δ ε μ Ig: IgA IgG IgD IgE IgM
根据L链恒定区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不同分为: 两型: κ、λ
可变区(variable region,V区):抗体分子肽链N-端,L链的1/2和H链的1/4的aa组成和排列顺序多变,故称可变区。是识别AD和决定抗体特异性的部位。
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在V区内,重链与轻链各有3个特殊区域,在这些区域aa排列顺序变化大大超过V区的其他部分,这些区域称为超变区或高变区,又叫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ity-determing region , CDR)。
框架区(Framework region,FR):维持超变区的空间构型,FR1,FR2,FR3,FR4
每条L链和H链的高变区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单一的抗原结合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