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危险化学品信息表-一氧化碳
车间:回收精制 中文名 中文别名 英文名 标识 英文别名 CAS号 分子式 结构式 carbon monoxide 630-08-0 CO 序号 组分信息 1 2 3 4 危险性类别 分类名称 一氧化碳 CAS号 630-08-0 含量 UN号 1016 分子量 28.01 一氧化碳 第2.1类 易燃气体 警示词 ■危险□警告 象形图编码 和标签危险性说明 信息 防范说明 危险货物分类 物状态 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第2.1 项 易燃气体 □固 □液 ■气 . . . w
. .. . .
理外观与性状 无色无臭气体。 化溶解性 微溶于水,溶于乙醇、苯等多数有机溶剂。 学气味 无 性沸点或初沸点** -199.1 -191.4 质 熔点/凝固点(℃)(℃) 沸程 蒸气压(kPa) n-辛醇/水分配系数(logkow) pH值(指明浓度) 密度(g/L) *相对蒸气密度(空1.250 运动粘度(mm2/s) 闪点*(闭杯,℃) <-50 相对水密度*(水=1) 蒸发速率 爆炸上限* 0.79 74.2 [%(v/v)] 水中溶解度(g/L) 气=1) 气味阈值 爆炸下限* [%(v/v)] 自燃温度*(℃) 稳定性*(常温常压) 燃烧性* 质 毒理学 LC50急性毒性 腐蚀/刺激性 时(大鼠吸入) 数据 0.97 12.5 ■稳定 □不稳定 分解温度(℃) 聚合危害* □有 ■无 ■易燃 □可燃 □不燃 □遇湿易燃 □助燃 数据 : 备注 数据来源 备注 其他物理化学性 2069mg/m3,4小 数据来源 性皮肤致敏 质 呼吸致敏 慢性毒性 致癌性 其他毒理学性质 生 . . . w
. .. . .
态毒理学信息 急性毒性(藻类、溞类、鱼类) 降解性 生物蓄积性(logkow或BCF) 该物质对环境有危 其他生态毒理学性质 害,应特别注意对地表水、土壤、大 气和饮用水的污染。 主要用于化学合成,如合成甲醇、光气等,及用作精炼 主要用途 用途 金属的还原剂。 限制的用途 应用的行业领域 危物理危险 险特健康危害 性 本品易燃。 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 急性中毒:轻度中毒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无力,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10%;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还有皮肤粘膜呈樱红色、脉快、烦躁、步态不稳、浅至中度昏迷,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30%;重度患者深度昏迷、瞳孔缩小、肌张力增强、频繁抽搐、大小便失禁、休克、肺水肿、严重心肌损害等,血液碳氧血红蛋白可高于50%。部分患者昏迷苏醒后,约经 2~60天的症状缓解期后,又可能出现迟发性脑病,以意识精神障碍、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为主。 慢性影响:能否造成慢性中毒及对心血管影响无定论。 环境危害 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 . . w
. .. . .
作业场所暴露信息 作业环境中的加 权平均暴露浓度(mg/m3) 作业环境中 的最高暴露浓度(mg/m3) 暴露途径 □经口 ■吸入 □经皮 □其他,
作业人员暴8 露时间(小时/天) 作业环境中的暴4 露人数 建筑或库房条件 阴凉、通风;远离火种、热源。 安全设施、设备要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求(包括应急、防护设备及消防器材、通讯、报警装置等) 储存的环境卫生条件要 求 库温不宜超过30℃。 应与氧化剂、碱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安温湿度条件要求 全要禁配物 求 安全操作要求 抑制剂或稳定剂 其他储存安全要 求 运输的安全要求 运输方式要求 对运输工具的要求 对运输温度的要求 包装方法(包括外包装、内包装) □公路 □铁路 □管道 □水路 □其他 钢质气瓶。 . . . w
. .. . .
安全装卸要求 采用刚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 严禁与氧化剂、碱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 禁配物 运输中的安全措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施 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禁止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应急、防护设备及消防器材要求 其他要求 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 防静电工作服。 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作业人员防护措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穿 使用的安全要求 施 安全操作要求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使用现场危害预与氧化剂、碱类接触。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防措施 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其他要求 火源控制措施 切断火源。 出现危险情泄漏 警戒区及安全区域确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150m,严定 格限制出入。 应急人员防护措施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泄漏源控制方法 . . .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