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交往与心理健康
第三课时 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
引言:
人际交往中,对交往对象的认知、态度、情感等会直接影响到交往能否进行以及进行的程度,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际知觉中的
习惯性错误是经常存在的。这些错误主要表现在: 一、 首因效应 又称第一印象。我们初次对人知觉时形成的印象往往最为深刻,而且会对以后的人际知觉起到指导性作用,这就是心理学上所称的“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对他人和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以知觉为主体的过程。第一印象产生的信息是有限的,但是人的直觉具有综合性的趋势,人会把这些不完全的信息贯穿起来,用思维填补空缺,从而把对象认知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而产生一定程度的整体印象。由于原先对这个人没有接触,所以这个印象在大脑中嵌入的程度就比较深。(有人把小孩比作一张白纸,人的大脑对新人或新事物的认知也如同一张白纸一样,写上什么就是什么,而且影响会非常深。)关于这个人的后来信息,都是在有了这个印象以后输入的,于是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这个印象的“干扰”,与此相符合的,很容易强化;不一致的,人们往往倾向于重视前面信息,除非后来的信息刺激足够强,使感觉足够强,才会突破原先印象的定势,从而产生新的印象。
因而,首因效应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重要的是认识到这种偏差,努力减少其消极影响。
如:大学生的第一次自我介绍,如果介绍得好,选班干部时票数能急增。现在有些比赛项目主持人给参赛者拉票的机会。
一见钟情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启示:1、不要戴有色眼镜看人
2、尽量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二、近因效应 第一印象产生的“首因效应”特别重要,而在交往后期,也就是双方已经彼此十分熟悉的情况下,近因效应就发挥了很大作用。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成为“新颖效应”。利用近因效应,在与朋友分别时,给予他良好的祝福,你的形象会在他的心中美好起来。我们在交往过程中,也常常用近因效应整饰自身的形象。例如,双方感情不和,在要分手的时候,主动向对方表示好感甚至歉意,会出乎意料地博得对方的好感,甚至将以往的恩怨化解。
冯巩演过一个小品,离婚时分家产,彼此互相说把某些财产给对方,说着说着就言归于好了。再如两同学本来关系一般,毕业那天,是他把你送到车站的,从此以后你会时时想起他,记着他对你的好。
三、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月晕效应,也称为光环心理。是指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某个或某些特征而泛化到其他一系列尚不知
道的特征。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在人际交往的最初阶段,人们常从或好或坏的局部印象出发,进而扩散得出或全部好或全部坏的整体印象。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典型的光环心理。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光环心理有两种,一是以俊遮丑,二是以丑遮俊。
(简单的说就是根据一点推及其余。以“联想”或“推理”得出结论,“一叶知秋”,“有其女必有其母”,“强将手下无弱兵”,“一好百好”——显然容易犯“以偏盖全”的错误。不少教师和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是,只要孩子学习好,什么都好,家长和老师也知道这是不对的,但不由自主。)
晕轮效应的成因,除与直觉上的整体性有关外,还在于内隐人格理论的作用。因为人们相信,人的各项品质之间是具有其内在联系的。比如,热情的人往往对人比较亲切友好,富有幽默感,肯帮助别人,容易相处,而冷酷的人则古板、孤独、自我中心、甚至怪癖和自私。这样,对人只要有了“热情” 或“冷淡”的核心特征,就会自然而然去补足其他有关联系的特征,导致晕轮效应的产生。大学生在异性......交往中,外貌晕轮效应较为常见。有研究表明,男女大学生对外表吸..............................引人的人比对外表不吸引人的人赋予更多理想的人格特征。以外表作..........................为交往的基础,易产生不利后果,如交往面狭窄,深交后的失望等。
案例:恒温的洗澡水:有个丈夫每次都觉得妻子给自己烧的洗澡水温度恰到好处,他以为是恒温,后来他连续几次用温度计测试,发现每次都上下差几度,但他仍然觉得是最合适最舒服的温度,为什
么?——情人眼里出西施,怎么看都顺眼,反之,亦如此。
女同学,漂亮——温柔——善良——可爱
四、投射效应 人际关系中的投射作用,即“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所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性格、态度、观念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人欢迎的特征。如爱议论他人的人也认为别人时常在背后议论他;惯于讲假话得人常常不相信别人的话。(自己心灵阴暗,他也不相信别人的善良和坦荡。“己所不欲而施于人”)。由于投射作用的影响,人际交往中很容易产生误解而伤害他人。
应该看到,人际交往中的这类心理现象常常是许多人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而且多有心理学上的道理,但它们会对人际交往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五、定势效应 定势效应是指人在认识特定对象时的心理上的准备状态。这种定势作用,使得对主观刺激的直觉反应更迅速,更有方向性,但也会使人从主观状态出发来歪曲客观信息。人们在对人直觉和评价时,常常离不开定势效应,所以总是顺着一定的倾向性去解释所得到的信息,因而使客观直觉带上了主观色彩,中国古代“疑人偷斧”的故事正是这种心理反应。 案例:疑人偷斧
人有亡铁者(铁 fū——斧头),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铁也,颜色窃铁也,言语窃铁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铁也。俄而,鈇其谷而得其铁。(鈇 hú— 掘。谷——两山之间的水道,这里指水沟。)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铁者。 译文
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孩子偷的,就暗暗地注意那个孩子。他看那个孩子走路的姿势,象是偷了斧子的样子;他观察那个孩子的神色,也象是偷了斧子的样子;他听那个孩子说话的语气,更象是偷了斧子的样子。总之,在他的眼睛里,那个孩子的一举一动都象是偷斧子的。
过了几天,他在刨土坑的时候,找到了那把斧子。原来是他自己遗忘在土坑里了。从此以后,他再看邻居家那个孩子,一举一动丝毫也不象偷过斧子的样子了。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各种需要、愿望和期待,都会形成直觉时的心理定势。睡眼朦胧而急于歇宿的人易于把商店招牌看成旅店招牌;在候诊室心急火燎地等待就诊的病人会误听到呼唤自己名字,正等待恋人赴约的人会兴冲冲的跑到一个陌生人面前,误认为是自己等待已久的情人。“扶墙花影动,疑是故人来”,正是这个道理。
六、社会刻板印象 社会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以至在人脑中存在着的有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在人际交往中有些人常常会不自觉的按其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等特性对其进行归类,并根据已有的关于这类人的固定形象,作为判断其人格和和确定与其交往方式的根据。比如,有些年轻人认为老年人必保守、死板、固执。而老年人总认为年轻人“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女人就“头发长见识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