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文学史期末考试整理(总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二)陈子昂诗歌的贡献:陈子昂的诗歌创作表现出复古倾向,呈现出与当时不同的精神风貌,复归风雅。另外,他乐于抒发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被称为唐代风骨的东西,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地推动作用。 他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有唐一代,他对风骨的追求,提出的诗美理想,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这为后来唐代为学的进一步发展所证实,为盛唐诗歌行即将到来的序曲。

10:韩孟诗派的概念:“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卢仝、马异、刘叉等人。他们主张“不平则鸣”,苦吟以抒愤,并互相切磋酬唱他们具有变态的审美趣味,“以丑为美”,以震荡光怪为美,以瘁索枯槁为美,以五彩斑斓为美。表现出重主观心理、尚奇险怪异的创作倾向。诗歌形成一种奇崛硬险的风格。他们在艺术上力求避熟就生,标新立异,力矫大历诗风的平弱纤巧。这种诗歌的新的追求与新的变化,积极推动了盛唐以后诗歌艺术境界的开拓。

11韩愈奇险诗风的表现、影响以及评价? 答:(一)表现:(1)从内容上:韩愈的代表作以雄大气势见长和怪奇意象著称,他的诗歌气豪势猛,声宏调激,江河破堤,一泻千里,他的诗歌中使用最多的是那些激荡、惊怖、幽险、凶怪的词语,搜罗词句创造前人未曾写过的险怪意象,以世俗丑陋之事之景入诗,形成了以俗为美,以丑为美的特点。(2)从诗歌表现手法上:韩愈大胆探索与创新,用写赋的方法创新,以散文化的章法、句法入诗,融叙述、议论为一体,在诗中也大量使用长短错落的散文句法,尽力消融诗与文的界限(以文入诗);以文入诗的同时,他还无视古典诗歌重形象重比兴重趣味的传统,屡屡在诗中大发议论,直接表述对人生的看法,形成了以议论入诗的特点;

(二)影响:在反对传统、锐意创新的路子上,韩愈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取得了应有的成就,对后世尤其是宋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评价:韩愈的“崛起”及其对唐诗的“大变”不仅在当时瞩目,对后世也产生了深渊的影响,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取得了应有的成就,赋予诗歌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超现实色彩。当然,破坏传统的同时也必须建立新的规范,韩愈在诗中并非没有建立,但是相比其他的散文来还有欠完备。他的语义晦涩对诗材不加拣择导致意象过于丑陋怪诞,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诗歌的节奏美形象美,如此种种既对后世诗歌创造造成不良影响,也曾一起后人的议论和指责,对于一位诗坛的改革者和新诗风的开创者来说是难以避免的。

12、如何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联系诗歌分析。

答: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

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变化的多端、转换穿插的波澜壮阔以及韵律变化等。

具体举例见书本P240《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13、李白乐府与歌行艺术特色的分析。联系作品分析

李白的乐府:李白的乐府大连的沿用乐府古题。古题乐府在李白手中得到了创新,其创新意识表现在:一是借古题写时事,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如《丁都护歌》、《侠客行》等,属于缘事而发之作。二是用古题抒己怀,借古题意蕴抒发自己情怀。如:《蜀道难》、《将

进酒》、《行路难》。其后一类的乐府诗,偏重于主观抒情,更能体现李白诗歌创作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艺术特色。如《蜀道难》借古题抒发诗人自己出入长安功业未成的悲愤。另外,李白的这类乐府诗虽说是拟古,却处处有“我”在,呈现出他人无法模拟的特色,如《行路难》整首诗,以第一人称的抒怀和议论表达主观感受,完全打破了传统乐府赋体叙事的写法。李白常常根据古题的寓意和情感倾向,进行创造式的生发和联想,运用夸张和比喻突出主观感受,以纵横恣肆的文笔形成磅礴的气势。艺术上,李白还将浪漫的气质融入创作,形成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有一种奔腾回旋的动感,常表现为句式的参差错落和韵律的跌宕舒展,如《蜀道难》、《将进酒》大都是以五,七言为主的杂言体。这些特色使古乐府获得了新的生命,把乐府诗创作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

李白的歌行:李白的歌行成就比乐府高。一般把其诗中以歌、行、吟、谣等为题的纵情长歌作为其歌行的代表作。主要有《襄阳歌》、《扶风豪士歌》、《江上吟》、《玉壶吟》、《梁园吟》、《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等。这些作品的抒情意味更浓,诗人以主观情感和意向为轴心展开,飞腾想象,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诗句如天外飞来,全诗来去无,名饯别却不着意于饯别,而是尽情宣泄自己激越的感情。似急风暴雨,骤起骤落。似行云流水,一泻千里。李白歌行的价值,表现在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笔法多变,达到了随性情之所至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不仅情感上一气直下,还以句式长短变化和音节错落来营造气势,彰显力度,呈现出豪迈飘逸的诗歌风貌。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盛世之气)、神来(醉态之神)、情来(青春之情)的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14、魏晋南北朝小说的面貌。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小说初具规模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小说数量较多,内容也十分丰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从内容上看,可分为两大类,谈鬼神怪异的“志怪小说”和记录人物轶闻琐事的“轶事小说”,也称“志人小说”。不过,魏晋南北朝的小说家并没有完全摆脱史传叙事文学的影响,仍然以史家的实录笔法来进行创作,没有充分发挥小说家主观创造性,不能自觉地把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去创作,这就大大地束缚了小说的发展。到了唐代,小说才真正走向自觉创作,获得与诗歌、辞赋等并驾齐驱的文学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的大量出现,一方面是由于文学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则与当时整个社会宗教迷信盛行有密切的关系。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已于中国大地上全面流行起来。佛道盛行,则神诡怪异也就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了。当时有些作品,直接就出自宗教徒之手,如道士王浮的《神异记》、佛教徒王琰的《冥祥记》等。另外的文人作品如西晋武帝时期的中书令张华所作的《博物志》、东晋史学家干宝的《搜神记》等,虽不是直接的宗教宣传,但也都是相信“人鬼皆实有”。其中干宝的《搜神记》较为完整,影响最大,代表着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最高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创作还没有进入自觉的状态,只是把奇人怪事当做事实记录下来。篇幅短小,个别篇外,常常缺乏完整的情节,不注重人物的刻画。尽管如此,对后世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丰富的想象空间。一些唐人传奇的故事就直接取自志怪小说,如《倩女离魂》脱胎于《幽明录》中的《庞阿》,《柳毅传》承袭《搜神记》中的《胡母班》,《枕中记》取自《幽明录》中的《焦湖庙祝》等等。另外,魏晋志怪小说开了中国古代小说谈鬼道狐的先河,宋人洪迈《夷坚志》、清人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部分作品,就是此类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兴盛与汉末魏晋以来品评人物、崇尚清谈的社会风气是分不开的。魏晋时期崇尚清谈,讲究言谈容止,风度雅量。魏晋南北朝时士族子弟要仕进,也要学习名士的言行;统治者也非常重视名士事迹的记录,梁武帝萧衍曾命殷芸作《小说》,由此

可见此时志人小说的流行并非偶然。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数量不多,且大都已散佚。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其中的代表作。《世说新语》的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可以说是一部魏晋风流故事集,名士的“教科书”。 除了《世说新语》,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中比较重要的还有《笑林》、《语林》、《郭子》、《俗说》、《小说》、《解颐》和《启颜录》。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中,《世说新语》对后代的影响最大,续书仿效之作蜂出。唐代王方庆的《续世说新语》、宋代王谠的《唐语林》、孔平仲的《续世说》、明代何良俊的《何氏语林》、清代吴肃公的《明语林》等,都是对《世说新语》的仿效之作。直到民国初年,还有易宗夔作《新世说》。同时,《世说新语》还给后世的小说、戏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三国演义》中的“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等情节皆取自此书;而“周处除三害”、“弥衡击鼓骂曹”等戏曲,也是根据此书所记敷衍而来,至今还活跃在舞台上。 15、简述唐传奇的几个阶段?说明唐传奇为什么是成熟的?

答:①初唐是由六朝志怪到唐传奇的过渡阶段。这个时期的作品还没有完全脱离志怪的范围,但结构比较完整,情节多变化,描写也渐趋细致。如《白猿传》、《游仙窟》、《离魂记》。②由盛唐至中唐,是传奇的鼎盛阶段,出现了不少著名作家。这时传奇的题材已由神怪转向现实生活,不少作品反映了重大的社会问题。出现了如蒋防的《霍小玉传》、白行简的 《李娃传》、李朝威的《柳毅传》等作品,此外还有《南柯太守传》《莺莺传》《长恨歌传》 等,塑造了一系列形象。这些作品构思精巧,情节曲折,想象丰富,生活气息浓郁,有较高 的艺术性。

③晚唐时期,是唐传奇发展后期。一般认为,传奇创作到了晚唐已经衰微不振,这样的说法有些简单化。从留存的作品来考察,晚唐时期,单篇传奇的数量确实是大为减少,特别是爱情题材显现衰落,但在文宗大和年后,尤其是宣宗大中初到懿宗咸通末(847—873)的二十几年里,传奇小说集的创作却十分兴旺,其中不乏富于文学趣味的作品。题材方面,豪侠小说和讽刺小说等取代爱情小说而兴起,也丰富了唐传奇的内涵。所以说,进入晚唐的一段时期中,传奇创作仍然维持着尚属繁盛的局面,只是成就不如前一阶段突出。到了唐末,小说集的内容变得琐杂起来,有些恢复到六朝志怪的面貌,有些转化为名人遗事佚闻的记载,失去传奇的结构和趣味,唐传奇这一文学样式于是宣告分化瓦解,走向衰微没落。总的说来,这一时期小说数量多而篇幅小,形象模糊,显示出了从盛到衰的趋势。

【唐传奇成熟:】

1、在创作原则上,传奇的作者有了自觉的小说创作意识 ,有了明确的虚构意识。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2)注重小说愉悦性情的功用,“作意好奇”。

(3)以史传笔法叙述虚构故事。如陈鸿《长恨歌传》开头 :“开元中,泰阶平,四海无事。玄宗在位岁久,倦于旰食宵衣,政无大小,始委于右丞相,稍深居游宴,以声色自娱。”明确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甚至标注年号,故意给读者造成心理上的真实感觉。但其故事展开不受框架限制,而是大量使用虚构想象以求奇,又致力于细节描写以求真。 2、在内容上,由志怪走向现实,题材扩大,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 可与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作比。志怪小说主要描写神怪之事,志人小说主要描写人物的逸闻轶事。而唐传奇题材扩大,多取自现实生活,包括爱情、历史、政治、豪侠、梦幻、神仙等。

3、在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很大提高。

(1)修辞手法丰富,极具感染力。

(2)艺术构思富于变化,结构完整,情节曲折如:《李娃传》、《莺莺传》、《柳毅传》都是描写爱情的,但其构思方式与情节结构各不相同。 (3)文辞优美,散体文言,诗意化语言。

(4)完整、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白描式肖像描写。如:在《李娃传》中,从李娃与荥阳生的相识、计赚、重逢及最后的团圆,李娃的形象被塑造地异常丰满。

16、为什么说白居易的诗是浅俗的?

答: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与儒家的正统诗论一脉相承,他强调诗歌的政治作用和现实意义,把诗歌看成维护封建统治和封建秩序的工具,他的著名口号是:\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还刻意追求诗歌的浅俗和平易,使诗歌改变了其高贵典雅的风范,而成为一种世俗化的、为广大群众普遍接受的浅近平易的诗歌形式。其浅俗诗风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理解:

一、内容的真实亲切。白居易是一位真实的诗人,他具有传统的儒家思想,非常关注社会现实。他直接走进现实,接近下层,对真实的社会生活了解很深。因此,当他回到诗歌创作的时候,他就具有了一种理论上的自觉,他把文学当成救济社会、改善人生的利器,直接用诗歌反映人民所关注的问题,因此,他的心和人民贴得很近。这一类诗,以他早期的讽喻诗为代表。比如说 《观刈麦》,叙写了农民一年辛勤劳动,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好时光。诗歌中本应是充满希望和喜悦的季节里,但由于政治原因我们却看到了满目的苍凉。再如《卖炭翁》等。白居易的诗歌,关注社会生活面较广,虽然他的诗在深度上还不足以和杜甫的诗媲美,但在某种意义上说,他的诗反映生活的广度超过唐代任何一位诗人。因他的诗歌创作主旨是\救济人病\,所以他诗中的人物,绝大多数都是下层社会中受苦受难的人。他将关心和同情给予那些生活中最可怜的人,他以充满怜悯的笔触为他们“写真”,替他们鸣不平,他的诗因而让人倍感真实和亲切。

二、表达的直白显露 。白居易的诗不采用比兴等诗歌常用的写作手法,而单取\赋\笔为诗。写的很详细,易懂,让天子不需费尽猜详,让天子知道百姓生活的现实。而且,一吟悲一事的效果,更利于人们了解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更有助于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白居易的作品以单纯的人或单纯的事为描写对象,因此理解起来并不复杂。但白居易仍然怕人们在读他的诗时不能理解他的用意,因此,在写作中特意申明自己的创作目的。比如说在《新乐府》序中就特加以强调。

三、语言的浅易流畅。追求诗歌语言的浅易流畅,是白居易的一种理论自觉。白居易的诗,用普通人的语言写普通人的生活,语言亲切自然,即使是怒言怒语,也让人体味到生活的真实。他又极少使用拗句拗韵,而更多地使用平易流畅的韵律,自然而然,没有雕琢加工的痕迹,因此他的诗流畅得似乎张口就能吟。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文学史期末考试整理(总版)

(二)陈子昂诗歌的贡献:陈子昂的诗歌创作表现出复古倾向,呈现出与当时不同的精神风貌,复归风雅。另外,他乐于抒发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被称为唐代风骨的东西,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地推动作用。他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有唐一代,他对风骨的追求,提出的诗美理想,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这为后来唐代为学的进一步发展所证实,为盛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8o538kgp5423gj8gje700kc5204u900kih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