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 )。 A.《孟子.尽心上》 B.《论语》 C.《说文解字》 D.《学记》
2.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是“因材施教”一词的来源。“因材施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互补性 C.差异性 D.阶段性
3.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4.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被称为( )。 A.课程标准 B.课程计划 C.教材 D.教科书
5.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 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B.知识、情感、意志
C.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6.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加以论证的是( )。 A.卢梭 B.洛克
C.夸美纽斯 D.赫尔巴特
7.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是( )。
A.练习法 B.实习法 C.实习作业法 D.实验法
8.( )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A.科顿 B.波斯纳 C.布鲁纳 D.布鲁巴奇
9.( )强调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重构者。
A.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论 B.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C.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 D.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10.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这一原则是( )。
A.导向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的一贯性原则
11.教师在课堂时学生不声不响,教师离开课堂之后学生的纪律开始混乱。与这种课堂纪律相关的教师领导方式最可能是( )。 A.专断型 B.放任型 C.管理型 D.民主型
12.“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典型地表现了注意的( )。 A.指向性 B.集中性 C.稳定性 D.分配
13.试图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凯洛夫
14.根据认知同化学习论,从例证到规则的学习,属于( )。
A.下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并列学习 D.组合学习
15.很多留学生刚来中国学习汉语时,会把“银行”错认成“很行”,这其中体现的心理学现象是( )。 A.刺激的分化 B.刺激的泛化 C.条件反射 D.记忆术策略
16.“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征出现在( )。 A.感知运动阶段 B.具体运算阶段 C.前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7.“警示”教育所产生的强化作用属于( )。 A.外部强化 B.自我强化 C.替代强化 D.积极强化
18.教学应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由下列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 A.皮亚杰 B.布鲁纳 C.维果斯基 D.埃里克森
19.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常采用画示意图的方式来表述、分析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题目,这种方式属于采用下列哪种学习策略?( )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监控策略
20.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 )。 A.理性的惧怕 B.原因不明的惧怕 C.非理性的惧怕 D.持久性的惧怕
21.小王总是怀疑自己家的门没有上锁,因此常常要反复检查,他的这种行为属于( )。 A.焦虑 B.强迫行为 C.强迫观念 D.强迫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