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工伤认定制度的完善
张 冰
【摘 要】我国现行工伤立法存在的工伤情形狭隘、认定程序比较繁琐且周期较长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工伤保险制度应有作用的发挥。我国工伤认定立法的完善,应坚持承担社会责任的立法理念,统筹兼顾公平与效率、工伤职工和用人单位利益等,强调与工作相关联和对工伤职工的倾斜保护,适当扩大工伤认定情形,并做出有利于工伤职工权益及时实现的程序修订。 【期刊名称】管理工程师 【年(卷),期】2010(000)005 【总页数】3
【关键词】工伤认定;认定制度;完善
一、完善我国工伤认定立法势在必行
劳资关系和谐程度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要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必须着力解决好职工权益保障问题。1884年德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伤亡事故保险法》,为职业伤害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解决机制——工伤社会保险制度。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到2000年,全世界近200个国家(地区)中,164个国家(地区)建立了工伤保险项目,其他30多个国家(地区)也有与工伤相关的立法。为体现对劳动者的保护和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条例》,我国于2004年颁布了《工伤保险条例》和《工伤认定办法》,明确了工伤认定标准和程序,为促进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行政、督促各类用人单位依法参保、平衡因行业风险带来的工伤待遇支付压力、保障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证。截止2009年底,中国工伤保险参保人
数达到1.47亿,已成为我国第三大险种,并且随着我国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工伤事故逐年增加,仅2009年劳动部门受理的工伤认定申请超过了70万件。工伤认定是工伤保险制度的重要环节,是职工发生工伤事故后能否获得工伤救济的关键。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用工关系和疑似工伤事故大量涌现,现行立法日益暴露出工伤情形狭隘、认定申报时限过死、认定程序比较繁琐且周期较长等问题,直接导致了工伤职工维权之路不堪重负,同时也徒增了社会资源、司法资源的巨大损耗,严重影响了工伤保险制度应有作用的发挥。此种情形下,检讨我国工伤认定制度的立法缺陷,完善工伤认定立法,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理性选择。
我国有关部门已于2008年2月正式启动有关工伤认定立法的修订工作,并分别于2008年12月28日公布了《社会保险法(草案)》,2009年7月24日公布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征求意见稿)》。此次公布的《社会保险法(草案)》在第四章用10个条文专章规定了工伤保险的一般性规定,涉及工伤保险费率、不能认定为工伤的情形、工伤费用承担主体、未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工伤处理、停止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情形等,并在简化工伤处理程序方面作了较大改动,从法律的层面对我国工伤保险制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规定。《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在总结以往经验,并充分考虑《社会保险法(草案)》征求意见阶段公众所表达的意见的基础上,在工伤认定范围、工伤处理程序、未参保用人单位的处罚以及职工的权益保障、工亡待遇标准等多方面作了较大幅度修改。尽管上述两个修订征求意见稿对现行工伤保险制度中的一些弊病尝试性地做了修改,但仍存在诸多争议之处,如工伤认定范围、及时报告制度等方面的修改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且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工伤认定程序繁琐等问题。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国已初步形成了更加关注民生的社会人文环境,再加上国家财力不断增强、企业经济效益总体上明显提高的现实国情,使实现工伤认定制度创新有了极为有利的环境和雄厚的经济基础。工伤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个重要制度,涉及亿万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关乎着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关乎着社会的稳定。改革现行工伤认定制度不仅已到了迫在眉睫的阶段,而且具有现实可行性,必将对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促进安全生产、完善工伤保险制度、维护社会稳定产生重要影响。
二、完善我国工伤认定立法应遵循的原则
(一)承担社会责任原则
作为一种强制性社会保险,工伤保险之所以能够存在并迅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即借助对工伤职工的经济救助,“对雇主到雇员的财产再分配”,进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并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工伤认定立法应秉承这一立法理念,尽可能将更多的职工和事故纳入到工伤情形中。 (二)统筹兼顾原则
“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推动着工伤保险制度不断变革以满足现实需要,而公平与效率之争,(职工、用人单位和国家等)利益集团的博弈则成为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因。”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以及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决定了现代工伤保险制度将不断向着更为公平的方向发展,并最终实现对劳动者职业安全与健康的有力保障。因此,工伤认定情形和工伤认定程序的选择,必须兼顾公平与效率,兼顾工伤职工和用人单位利益,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