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同步练习及答案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选择题
1.“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故能长久,为世神宝。”这篇《钱神论》所讽刺的“唯钱是图”景象发生于下列哪一政权统治时期?( D ) A. 魏国 B. 西汉 C. 东汉 D. 西晋 2.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其中,被称为“五胡”的是( A ) A.匈奴、鲜卑、羯、氐、羌 B.匈奴、蒙古、鲜卑、羯、氐 C.匈奴、蒙古、羯、氐、羌 D.匈奴、女真、羯、氐、羌 3.“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意旨司马昭篡夺曹魏政权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但实际上废除魏帝建立晋朝的是(B )
A.司马懿 B.司马炎 C.司马昭 D.司马睿 4.下列有关“八王之乱”的描述错误的是( C ) A.西晋分封制的实行埋下了祸端 B.目的是争夺中央政权 C.主要是在长安一带展开
D.造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迁徙高潮
5. 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统一全国,但是西晋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导致西晋短命而亡的根本原因是( A )
A.统治阶级政治上昏庸腐朽 B.封王争权夺利,爆发“八王之乱” C.统治者不重视发展生产,经济衰退 D.匈奴起兵,攻灭西晋
6.西晋政权骤起骤灭,其兴亡耐人寻味。对西晋“骤灭”根本原因的描述正确的是( B ) A.阶级矛盾的尖锐 B.统治阶级内部的腐朽和斗争 C.民族矛盾的激化 D.南迁匈奴族力量的强大
7.作为一个刚刚立国的王朝,西晋应该是很有生命力的,但它迅速地走向败亡。下列哪一事件标志着西晋王朝由盛转衰( C ) A.石崇王恺斗富 B.赤壁之战 C.八王之乱 D.七国之乱
8.下列哪些王朝因为大肆分封同姓王而导致战乱( D ) ①秦朝 ②西汉 ③东汉 ④西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 生活的生动写照( B ) A.汉族 B.北方游牧民族 C.女真族 D.西南少数民族
10.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丝绸做成长20千米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出更华丽的步障25千米。这充分说明了(A ) A. 统治阶级的腐朽 B. 社会经济的繁荣 C. 制糖技术的发达 D. 丝织技术的高超
11.东汉、魏、晋时期,少数民族陆续内迁。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不包括( B ) A.匈奴族 B.藏族 C.氐族 D.羯族 二、非选择题
12. 识读下图,请回答
(1)仔细观察图片,你会发现这一时期我国人口迁徙有什么规律?
(2)为什么这一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迁徙的高潮?
(3)请说出内迁的北方游牧民族主要包括哪些。
(4)你认为人口迁徙有利还是有弊?请简要阐述。 (1)主要迁移方向是由北向南。
(2)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游牧民族,由于受汉族文明的吸引,大量内迁;东汉末年开始以及从西晋后期以来,北方人民为逃避战乱,大量迁往江南地区。 (3)氐族、羌族、匈奴族、羯族、鲜卑族。 (4)有利也有弊,但利大于弊。
利: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调整地区人口的密度;增加就业机会;合理开发利用能源;优势互补等。弊:地区传统文化习俗受到冲击;可能增加户籍人口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可能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等。但是,一些矛盾问题会随着社会发展,逐步得到缓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总体来说,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 ——《钱神论》
材料二 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当时米价飞涨,贵到一万钱一石,人民饱受痛苦。 ——七上人教版历史教科书
(1)依据材料一回答,这则材料说明了当时流行什么样的社会风气?你如何看待这种风气? (2)依据材料二回答,材料中的“八王混战”指当时的什么动乱?这场动乱发生在哪位皇帝执政时期?
(3)八王混战的目的是什么?混战对当时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答案:(1)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使道德沦丧,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2)八王之乱;晋惠帝。
(3)争夺皇位;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西晋走向衰落。
2024-2024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期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
《第17课 西晋的短期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
用“问题解决” 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历史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以求真的科学态度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从而初步树立学生尊重历史、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和积极进取勇于改革的的历史使命感和健康向上的历史价值观。
【教学重点】西晋的统一;少数民族内迁。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 【课前准备】课件、视频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提问:“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国的鼎力局面是怎样形成的?那么,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结局如何呢?它又是如何灭亡的?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 西晋的短期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板书)。
三国实力比较表
魏 蜀 吴 户数 103万 28万 52.3万 人口 443万 94万 230万 兵力 60万 10.2万 23万 三国中哪一国有条件完成统一?
一、西晋的建立
(学生读书思考并回答)说一说,西晋是如何建立的? 1. 背景:
学生回答:263年,司马昭出兵,魏灭蜀。
教师讲解:魏灭蜀之战,是三国后期的吞并战,蜀汉灭亡,开始了三国时代统一的序幕。国家的统一是由西晋王朝完成的,西晋是什么时候、由谁建立的呢? 2.建立:
学生回答:266年,司马炎废魏帝,建立西晋。
教师讲解:司马炎是谁呢?我先讲一个故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经过激烈的权力争斗,魏国军政大权落入司马氏手中。
司马懿死后,其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先后专权。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帝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
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 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司马炎就是司马昭的儿子,而司马昭是司马懿的儿子。266年,司马炎废魏帝,改国号为晋,都于洛阳,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西晋王朝。司马炎是为晋武帝。
教师提问:西晋在建立之后,国家还没有统一,它是什么时候、怎样完成统一的? 3.西晋的统一:
学生回答: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 教师讲解:为了完成灭吴大业,晋武帝在战略上做了充分准备。早在公元269年,他就着手灭吴的准备工作。晋武帝一边在襄阳对吴军施加影响,一边在长江上游的益州训练水军,建造战船。经过长达10年时间的充分准备,公元279年,晋军开始向东吴展开大规模的进攻。由于晋武帝准备充分,时机恰当,战略正确,前后仅用了四个多月,便夺取了灭吴战争的全部胜利。从此,东吴的全部郡、州、县,正式并入晋国版图。
公元280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结束了。晋武帝司马炎终于统一了全国,结束了八十年的分裂局面。
晋朝本身承接了东汉晚期至曹魏期间的割据局面,地方上世族影响力远超帝王。如司马氏本身就是世族权臣,控制曹魏朝廷,并篡魏自立。所以司马炎在篡魏得手后,为免其他世
族、权臣效法,便分封了各宗室成员为王,在地方上作为维护皇室的力量。这些出镇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这成为了“八王之乱”的背景之一。
二、八王之乱
1. 背景
(1)晋初分封诸王。
教师讲解:晋武帝司马炎为什么要分封诸王?首先司马家族成员众多、势力巨大,那是既成事实。司马炎想让司马家族支持自己当皇帝,就必须得分封诸王。只有大封同姓诸王,司马炎祖父、父亲的各枝成员才会能获得在曹魏帝国中无法获得的利益。否则,司马炎的叔祖、叔叔们,实在没有支持司马炎当皇帝的理由。其次,吸取曹魏灭亡的教训。从曹魏帝国灭亡的角度看,皇族力量的衰弱是它灭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这种背景下,司马家族自然不敢舍弃分封诸王的政策。
八王之乱的出现,还和西晋的社会风气及统治有关。请同学们思考课本P79材料研读并回答该问题。
学生回答:说明了当时世人追逐金钱、贪图享乐的丑态,反映了西晋追求奢侈、享乐的社会风气。
教师讲解:西晋追求奢侈、享乐的社会风气,逐渐影响到了西晋的统治。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2)西晋统治腐朽,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在这种背景下,爆发了“八王之乱”。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回答:什么是八王之乱? 2. 爆发:
学生回答: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互相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教师讲解:太熙元年(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病故,由次子惠帝司马衷继位。惠帝本是愚痴之人,并不能治理国家,以至于朝中大权尽落于皇后贾氏之手。(此处穿插小故事:傻瓜皇帝)司马氏诸王不满于朝中贾氏专权,纷纷想杀贾氏而独掌大权,于是便发生了晋朝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其中八王全部是晋皇室宗亲。从公元291年开始,先后有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长沙王、河间王、东海王越及成都王颖八王为争夺皇位,在洛阳相互攻杀,战乱历时十六年(公元291年—公元306年)之久,死亡人口达数十万人,许多城镇均被焚毁,史称“八王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