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8.接地极全过程技术监督精益化管理实施细则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接地极全过程技术监督精益化管理实施细则

1.规划可研阶段

序号监督项目关键项权重监督要点监督依据监督要求监督结果1.1电气设备性能高压直流输电大地返回系统的入地电流及其持续时间应根据直流输电系统的功能和建设要求确定。如无资料,设计时可按下列内容考虑:1.额定电流及持续时间。额定电流为系统额定直流电流,该电流最长持续时间为额定持续运行时间。对双极系统,如双极分期建成,额定持续运行时间宜取单极建成投运后至双极建成投运前单极大地运行时间;如双极一次建成,额定持续时间宜取20天?60天。1.1.1系统条件Ⅱ2.最大过负荷电流及持续时间。最大过负荷电流宜取额定电流的1.1倍。该电流最长持续时间宜取冷却设备投运后最大过负荷电流下的持续运行时间,并不小于2h。3.最大暂态电流。最大暂态电流宜取额定电流的1.25倍~1.50倍。4.不平衡电流。对双极电流对称运行的直流输电系统,最大不平衡电流宜取额定电流的1%;对非对称运行的直流输电系统,宜取两极额定电流之差。不平衡电流持续时间宜取直流系统双极正常运行的总时间。1-4.《高压直流输电大地返回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5224-2014)3.1.2高压直流输电大地返回系统的入地电流及其持续时间应根据直流输电系统的功能和建设要求确定。如无资料,设计时可按下列取值:1.额定电流及持续时间。额定电流为系统额定直流电流,该电流最长持续时间为额定持续运行时间。对双极系统,如双极分期建成,额定持续运行时间宜取单极建成投运后至双极建成投运前单极大地运行时间;如双极一次建成,额定持续时间宜取20天~60天。2.最大过负荷电流及持续时间。最大过负荷电流宜取额定电流的1.1倍。该电流最长持续时间宜取冷却设备投运后最大过负荷电流下的持续运行时间,并不小于2h。3.最大暂态电流。最大暂态电流宜取额定电流的1.25倍~1.50倍。4.不平衡电流。对双极电流对称运行的直流输电系统,最大不平衡电流宜取额定电流的1%;对非对称运行的直流输电系统,宜取两极额定电流之差。不平衡电流持续时间宜取直流系统双极正常运行的总时间。查阅可研报告对应监督要点条目,记录相关参数的数值以及选择参数的依据1序号监督项目关键项权重监督要点监督依据1-2.《高压直流输电大地返回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5224-2014)4.1.2在极址选择中,对可能的每个接地极址方案应进行不小于10km范围内的地形地貌、地质结构、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的调查,并宜按照本标准的参数对极址监督要求监督结果极址选址应涵盖以下内容:1.1.2极址选址Ⅱ2.极址导电媒质选择方案对比。进行技术评估;同时,还应向当地政府或部门了解地方发展规划,应收集不小于铠装或接地电缆和铁路等设施资料。5.1.1直流输电接地极类型按极址导电媒质的不同可分为海洋接地极、海岸接地极和陆地接地极三类。在选择极址时应根据换流站所在地理位置和附近环境条件,通过技术经济论证及综合考虑,择优选择接地极类型。1.《高压直流输电大地返回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5224-2014)5.1.2接地极馈电元件布置形式可采用水平型和垂直型两种。设计时应根据系统条件、极址地形条件及土壤电阻率参数分布情况,通过技术经济综合比较确定接地极的布置形式。5.2.1直流接地极宜由馈电元件和活性材料构成,且水平或垂直于地面布置。6.0.2接地极的长度或占地面积应以允许的最大跨步电位差为基础,以水的沸点温度为校核条件,通过优化接地极材料用量来确定。7.0.1接地极材料及设备主要包括馈电元件、石油焦炭及其他辅助材料。2.《国网运检部关于印发接地极线路差动保护和接地极在线监测系统技术原则讨论会纪要的通知》(运检一(2015)150号文)接地极在线监测系统三、本着实用、可靠的原则,接地极在线监测系统配置如下:1)可见光、红外测温设备:接地极极址围墙内安装2台红外、可见光双视测温装置,带云台控制,对极址内各种设备以及接头进行在线红外测温和视频监视。2)馈线电流传感器:为每根导流电缆安装1个钳式霍尔传感器,采集每根导流电缆上的电流数据。3)极址围墙和电子围栏:接地极远离换流站,为防止盗窃和外破,对接地极极址查阅可研报告对应监督要点条目,记录相关参数的选择以及选择参数的依据1.极址选择方案应包含自然条件、周围设施和规划的调查资料。50km范围内现有和规划的电力设施(发电厂、变电站、线路等)、地下金属管线、查阅可研报告工程设想应包括:1.接地极馈电元件布置形式采用水平型或垂直型,接地极的长度或占地面积应以允许的最大跨步电位差为基础;接地极材料及设1.1.3工程设想备应包括馈电元件、石油焦炭及其他辅助材料。2.新建工程应考虑安装在线监测系统,包含可见光、红外测温设备、馈线电流传感器、极址围墙和电子围栏以及运行安时数统计和监测系统主机。对应监督要点条目,记录相关参数的选择以及选择参数的依据2序号监督项目关键项权重监督要点设备设置围墙和电子围栏。监督依据监督要求监督结果4)运行安时数实时统计:在直流控制系统中实时统计接地极运行安时数,准确掌握接地极使用情况。5)就地配置监测系统主机,将数据和图像传送至相应换流站。接地极在线监测系统与接地极线路差动保护共用OPGW通信和10kV电源。6)在运直流结合技改项目实施“接地极在线监测系统”,新建直流工程参照上述原则建设到位。1.2环境保护1.接地极址与有中性点有效接地的变电站、发电厂的直线距离不宜小于10km,接地极与架空地线接地的电力线路的最近距离不宜小于5km。若小于以上距离,应有相应说明。对周围设1.2.1施影响的评估Ⅱ2.接地极应避免穿越建筑物,其正上方与地面建筑物的最小水平距离应不小于20m。3.在接地极与地下金属管道、地下电缆、非电气化铁路、天然气管道等地下金属构件的最小距离(d)小于10km,或者地下金属管道、地下电缆、非电气化铁路等地下金属构件的长度大于d的情况下,应计算接地极地电流对这些设施产生的不良影响。1.3化学应测定的接地极土壤主要物理参数包括大地电性特性及其结构1.3.1土壤参数《高压直流输电大地返回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5224-2014)对应监督要点条目,记录相关参数的选择以及选择参数的依据1-3.《高压直流输电大地返回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5224-2014)9.2.1接地极址与有中性点有效接地的变电站、发电厂的直线距离不宜小于10km,接地极与架空地线接地的电力线路的最近距离不宜小于5km。5.2.3接地极应避免穿越建筑物,其正上方与地面建筑物的最小水平距离应不小于20m。9.1.1在接地极与地下金属管道、地下电缆、非电气化铁路等地下金属构件的最小距离(d)小于10km,或者地下金属管道、地下电缆、非电气化铁路等地下金属构件的长度大于d的情况下,应计算接地极地电流对这些设施产生的不良影响。查阅可研报告中对周围设施的评估报告对应监督要点条目,记录相关参数的选择以及选择参数的依据4.2.1在进行接地极论证和设计时,应测定的接地极土壤主要物理参数包括大地电(含表层土壤电阻率和深层岩石电阻率),土壤热导率、热容率,查阅可研报告性特性及其结构(含表层土壤电阻率和深层岩石电阻率),土壤热导率、热容率,土壤最高温度、湿度,地下水位等。土壤最高温度、湿度,地下水位等。32.工程设计阶段

序号监督项目关键项权重监督要点监督依据监督要求监督结果2.1电气设备性能1-5.《高压直流输电大地返回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5224-2014)3.2.2接地极任意点的最高温度不得超过所在位置的水的沸点。设计时应计及海拔和水压对水沸点的影响。3.2.3对单极大地返回运行状态下的非共用接接地极,在额定电流持续时间大于1.任一点温度,应计及海拔和水压对水沸点的影响。2.最大允许跨步电位差按下式计算:Upm=7.42+0.0318ρs,且不应超过50V(ρs为电阻率)。3.对于公众可接触到的地上金属体,在一极最大过负荷电流下,接触电位差不应大于7.42+0.008ρs。对于公众不可接触到的地2.1.1技术条件Ⅰ上金属体,在单极额定电流下,接地极导体对导流构架(杆塔)间的电压不宜大于50V。4.通信系统最大转移电位宜不大于60V。5.对于长期处于单极运行或土壤水分含量少的阳极接地极,额定电流下最大面电流密度应不超过1A/m2;对于长时间双极运行或土壤中水分含量多的接地极以及垂直型接地极,额定电流下最大面电流密度取值应按水的压力进行修正。其热时间常数情况下,其温升一般受其接地电阻控制,接地电阻应满足公式3.2.3的要求。3.2.5接地极最大允许跨步电位差按下式计算:Upm=7.42+0.0318ρs(ρs为电阻率)(式3.2.5)。1.对于非共用接地极,在一极最大过负荷电流下,地面任意点跨步电位差不得超过Upm;当其中一段接地极退出运行时,不得超过50V。2.对于共用接地极,在设计时应考虑事故情况下可能出现短时(≤30mⅠn)同极性大地查阅资料(设计文返回方式运行工况。在最大复合电流下,共用接地极的最大允许跨步电位差可参件、可研、初设评照式(3.2.5)要求适度放宽,但应评估其次生影响。3.对于分体式接地极,当一审意见)个接地极因事故原因退出运行时(≤30mⅠn),额定电流下的最大跨步电位差应不大于2.5倍的Upm,且不应超过50V。3.2.6对于公众可接触到的地上金属体,在一极最大过负荷电流下,接触电位差不应大于7.42+0.008ρs。对于公众不可接触到的地上金属体,在单极额定电流下,接地极导体对导流构架(杆塔)间的电压不宜大于50V。3.2.9在过负荷电流情况下,对通信系统最大转移电位宜不大于60V。3.2.7对于长时间以阳极运行的接地极,应限制焦炭与土壤接触面处的最大电流密度。对于长期处于单极运行或土壤水分含量少的阳极接地极,额定电流下最大面电流密度应不超过1A/m2;对于长时间双极运行或土壤中水分含量多的接地极对应监督要点条目,记录相关参数的选择以及选择参数的依据4序号监督项目关键项权重监督要点监督依据以及垂直型接地极,额定电流下最大面电流密度取值应按水的压力进行修正。1.《高压直流输电大地返回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5224-2014)5.1.1直流输电接地极类型按极址导电媒质的不同可分为海洋接地极、海岸接地极和陆地接地极三类。在选择极址时应根据换流站所在地理位置和附近环境条件,通过技术经济论证及综合考虑,择优选择接地极类型。5.2.2在选择接地极布置形状时,应力求使溢流密度分布均匀或减小溢流密度偏差系数,最大偏差系数不宜大于2倍的平均溢流密度。在确定陆地电极布置形状时,宜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在场地允许的情况下,宜优先选择单圆环形布置;其次是双同心圆环形布置,且内外圆环直径之比宜为0.65~0.85;在场地条件受监督要求监督结果接地极本体设计应满足:接地极本体设计到限制而不能采用圆环形电极的情况下,也应尽可能地使电极布置得圆滑,减少查阅资料(设计文件、可研、初设评审意见)对应监督要点条目,记录相关参数的选择以及选择参数的依据1.在选择极址时应根据换流站所在地理位置和附近环境条件,通圆弧的曲率。2.在极址地形地貌整体性较差情况下,可采用星形布置。对于海岸2.1.2Ⅱ过技术经济论证及综合考虑,择优选择接地极类型;极环尺寸须或河岸电极,电极宜采用直线形布置,沿海岸或河岸敷设。3.在采用星形电极情满足温度、跨步电位差等技术条件要求。2.电极材料应选用与工程设计寿命相符合的高耐腐蚀材料。3.直流接地极埋深一般不小于1.5m。况下,分支数宜不大于6,且应在溢流密度最大的端部,布置一个大小合适的“均流环”,以降低端部的溢流密度。4.在受温升和跨步电位差条件控制情况下,可选用多圆环形电极同心布置,同心圆环数不宜超过三个。5.宜对称布置,以利于导流系统布置,提高导流系统分流均衡度和可靠性。2.《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关于印发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修订版)的通知》(国家电网设备〔2024〕979号)8.6.1.6高度重视接地极地中电极材料选型,应选用与工程设计寿命相符合的高耐腐蚀材料。3.《高压直流接地极技术导则》(DL/T437-2012):直流接地极埋深应根据本标准中跨步电压的要求,并结合接地极址土壤气候特性、工程开挖以及外力因素等进行综合技术经济比较来确定,一般不小于1.5m。5

28.接地极全过程技术监督精益化管理实施细则

接地极全过程技术监督精益化管理实施细则1.规划可研阶段序号监督项目关键项权重监督要点监督依据监督要求监督结果1.1电气设备性能高压直流输电大地返回系统的入地电流及其持续时间应根据直流输电系统的功能和建设要求确定。如无资料,设计时可按下列内容考虑:1.额定电流及持续时间。额定电流为系统额定直流电流,该电流最长持续时间为额定持续运行时间。对双极系统,如双极分期建成,额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8gyx6kobg9sc9l3ppnv1xep036fj7019eu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