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
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765万,创历史新高,加上中职毕业生、出国留学回来的就业者,以及之前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预计2017年全国将有1200万人次同时竞争就业岗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当前,全国多数高校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都积极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引导当代大学生确立合理的人生目标、提高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实践中,这两种教育不应独立开展,应科学地将他们有机结合,使这两种教育中的先进理念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最大程度地缓解就业压力。 一、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
2015年10月,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多位国家领导人对此次大赛作出重要批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批示中指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1]基于此大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则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及全国高校要加强规划、配套政策、协调指导,形成创新创
业教育改革的强大合力,让大学生创新创业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国家领导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高度重视以及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可以看出我国已经将创新创业放在推动社会发展、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位置。
创新创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两把利剑,二者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结构上存在很多相通之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而这正是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之一,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给予有效的配合。[2]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寻找兴趣,确定职业目标
著名管理专家诺斯威尔是这样界定职业生涯规划内涵的: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的方向、时间和方案[3]。也就是说个人职业规划需要建立在清楚了解自我的基础上,从而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职业目标,并配合相应的实施计划,为个人实现职业成功提供有力的保障。实践中,我们总在探讨如何实现将“我想做的事情”即目标与“我能做的事情”即能力更好地联系起来,最终实现职业成功的问题。大学生们在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可以客观地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全面、深刻地了解自身状况,详细分析优势之处,从而找出自己兴趣的所在,明确步入社会的起点,最终真正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获得职业上的成功。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取长补短,提高就业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在于:首先,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活力;其次,可以为日后的学习指明方向,弥补欠缺的地方;最后,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及时了解社会发展的前沿信息、职业需求以及国家相关创新创业优惠政策。在此基础上,学生利用相关测评软件对自身的客观情况、所处环境进行评估与分析,明确自身特点、机会与威胁,根据所确定的职业目标,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取长补短,及时弥补自身不足,为创业做好前期准备。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创新创业的盲目性,提高创新创业的成功率。所以,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创业教育中,可以促进有意愿的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创新创业的能力,增强创新创业竞争力。 (三)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职业探索,完善职业规划
我们内在的人生态度和世界观、价值观是相对稳定的,而外在的职业却是呈不断变化的状态,在当前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不断出现新兴职业,美国前教育部部长曾说过,2010年最热门的十种工作在2004年还不存在。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会被迅速淘汰。因此,职业生涯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规划,这就需要我们对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预见性,并且清楚认知自我。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能够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
进行职业探索,合理地规划未来,以健康的心态,在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调整自我,及时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职业环境,使自身的职业规划更加合理。[4]
三、 基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建议 (一)树立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只重视传授知识而轻实践,以培养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缺少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忽视挖掘学生的自我潜能。因此,各地高校要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创新创业,认识到创业能够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社会整体发展,意识到创业也可以成为一项很好的就业选择。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借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职业规划五大要素中包括知己,知己是指对自己的了解,包括个人的兴趣、能力等内容。创新创业教育重要前提就是正确认识自我,只有在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的基础上,才能科学合理的确定创业方向,为学生创业形成良好的开端。 (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性较强,不同于以往的课程教育,既需要教师有一定的理论素养,还要有创新创业的实践经历,实践重于理论。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师主要来自一线辅导员、就业中心以及一些职能部门的行政人员,这些教师常年在高校工作,缺乏实际的创业体验和经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所以,各高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势在必行。
首先,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邀请校外名师、专家以及企业管理人员通过讲座、交流的形式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创新创业平台和组织,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加强交流,获得最前沿的创新创业知识。
其次,积极创造校企交流的机会,选派年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直接参与创新创业获取经验,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效果更具说服力。
再次,有条件的高校可以从企业邀请具有相应学术背景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为客座教授到校兼职教学,此举有利于改善校内教师队伍结构,提高任职教师水平和能力,开拓学生眼界,从而激发学生创业兴趣。
(三)有针对性、阶段性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是通过几次课程就能实现教育目的的,而是覆盖个体发展整个过程的教育指导活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不应等到学生马上面临就业危机时才涉及,应该贯穿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部过程。高校的创业教育属于综合学科,涵盖了生涯规划、创新意识、创业技能、社会认知等诸多领域,针对不同年级特点,创业教育应呈现不同侧重点。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大学校园,还没有摆脱高中的应试教育模式,对于他们主要侧重于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和相关知识的传授;大学二年级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的创业能力,提升、历练创新创业素质;对于大学三、四年级学生可以指导他们直接参与可行性创业项目,让学
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查找不足,确定努力方向。[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