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60篇默写
《四子侍座》
1.《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侍坐》中面对孔子的提问,个性鲁莽却率真的子路急忙回答:“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3.《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非曰能之,愿学焉。”
4.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5.《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 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吾与点也。”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7.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子路率尔而对曰;”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更谦虚,从非曰能之,愿学焉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
8.曾皙用一副春游图描绘了他的社会理想得到孔子的赞赏,就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礼运》
1.在《礼运》节选.中,孔子描述的“大同”的理想境界中包含“男子有正当职业,女人都适时出嫁”的意思的句子是:男有分,女有归。
2.在《礼运》节选.中,孔子描述的“大同”的理想境界中提到了不同年龄段的人都有所安置的句子是: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3.在《礼运》节选.中,孔子描述的“大同”的理想境界中提到了社会上的特殊人群也得到照顾的句子是: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4.在《礼运》节选.中,孔子提到,在大道运行的时代,社会上应该是呈现出“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样的美好现象。
5.在《礼运》节选.中,孔子描述“大同”的理想境界应该是人心善良,社会治安极好以至夜不闭户的句子是: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种树郭橐驼传》
1.《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种树移栽易活的特点揭示了一个极其平凡而实际却很难做到的道理: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
2.《种树郭橐驼传》中,“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概括了树木的本性,也揭示了种树的要领。
3.《种树郭橐驼传》中,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此必然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
4.《种树郭橐驼传》中,“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是郭橐驼植树的管理经验。
5.《种树郭橐驼传》中,一般种树的人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关心太过,什么都放不下,结果
1
适得其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压抑了甚至扼杀了树木的生机。
6.《种树郭橐驼传》中,对“养人”之不善,文章先简要地用几句加以概括:“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这与上文“他植者”养树管理之不善相呼应。
7.《种树郭橐驼传》中,与“养民”治国构成类比关系的种树原理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8.文章最后一句“传其事以为官戒”直接点出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 9.郭橐驼种树最关键的道理是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10.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提到自己的种树经验时谦虚地说,自己的树之所以种得好,原因在于: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11.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提到自己种树的四点秘诀时说到,除了要让树根得到充分的舒展以外,还要做到: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12.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经验时说到,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对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 13.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自己种树经验的同时,也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些人在种树的“易土”与“培土”方面存在不足,其具体表现在: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登泰山记》
1.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先后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的句子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在《登泰山记》中,“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这两句写出了登泰山时天气的恶劣以及路途的艰辛。
3.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在“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三句用很少的笔墨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泰山夕照图,写出了泰山的安详、明媚,以及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
4.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写自己在泰山顶上观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一句对天气的描写与前文“迷雾冰滑”照应,再次突显了天气的恶劣。
5.在《登泰山记》中,“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两句写出了在泰山顶上看到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奇幻无比,为下文写日出的壮观景色作了衬托。
6.在《登泰山记》中,“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这三句写出了太阳从东海中升起的壮观景象,充满了生气和力量,具有无比震撼的美。
7.在《登泰山记》中,“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两句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日观峰以西诸山在晨曦的映照下红白错杂,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
8. 在《登泰山记》中,“而雪与人膝齐”一句通过对比,写出了日观峰附近积雪之厚,照应了前文的“大风扬积雪击面”,再次突显了天气的恶劣。
9.文章中能表明冬季特征的三个句子是:自京师乘风雪;大风扬积雪击面;苍山负雪。 10. 在《登泰山记》中,用 比喻手法描写山峰如骰子般形状的句子是: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11.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看的画面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12.在《登泰山记》中,点明碧霞元君祠地理位置的句子是: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13. 在《登泰山记》中,作者看到泰山路边的石刻现状是: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2
14. 在《登泰山记》中,点明古长城地理位置的句子是: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15. 在《登泰山记》中,指出泰山南北的两条河流是: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16. 在《登泰山记》中,指出泰山南北山谷河流流入地点是: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17. 在《登泰山记》中,作者点明登泰山的时间和同伴的句子是: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18. 在《登泰山记》中,作者介绍泰山正南面有三谷,其中中谷的情况是: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19. 在《登泰山记》中,作者介绍泰山正南面有三谷,其中东谷的情况是: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
20. 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所见之景是: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21. 在《登泰山记》中,作者登上泰山后,介绍山上石头的情况的句子: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22. 在《登泰山记》中,作者登上泰山后,介绍山上树木的情况的句子: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拟行路难》
1.鲍照在《拟行路难》中“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两句将其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2.鲍照的《拟行路难》开头用比喻的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诗是:“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3.在《拟行路难》中,作者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4.《拟行路难》中安慰自己要认命,不要忧愁的句子:“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5.鲍照《拟行路难》中,以比喻写人生贵贱穷达不一致的诗句是: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春江花月夜》
1.《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是“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4.《春江花月夜》中,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的句子“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5.《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你的句子是“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6.《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的句子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7.《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的句子是“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