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君主的用人之道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资治通鉴》论文 机械 机自01班 20122181 谭俊豪

君主的用人之道

(通过资治通鉴探讨)

君主,在古代封建社会,那就是掌管一切的人,管理这辽阔的疆域与大量的人民,理应是最具权势的人,诗经里有一句话对此有充分的描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第二章)。那么对于偌大的领土与大量的人民,君主不可能亲力亲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包揽各种巨细事物。一个好的君主必然会用人放权,君主会放权于下是用人之道的基础,不放权何以用人,君主是通过驾驭臣子来驾驭整个世界的,况且凡是亲力亲为,总有不会的,失误的,有损君主威严。韩非子曾经说过:“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韩非子·八经》)。所以君主想要驾驭好他的国家,那么必定要学如何用人,用好。国家好比一艘巨轮,君主好比舵手,而用人之道就好比轮盘,想要巨轮乘风破浪,必然要学会驾驭轮盘,这是一个好的舵手的必备技能。

那么要想驾驭好自己的帝国,成为一代雄主,学好用人之道,不妨向历代雄主学习,看他们的用人之道。通观资治通鉴,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用人之道的很是相似。

一、 授权,择人而任

前面也讲到,君主不可能事事亲躬,不且说,事事亲躬,君主是否有能力做好,凭一己之力来管理整个帝国,即使是有能力,终究对整个帝国的未来无益,使得发现人才更加困难,同时这就使得人才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使得整个帝国断层,犹如“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的诸葛亮,每事必亲躬,最后劳累死于军中,并且使得之后蜀国人才的断层,作为上位者,要想表现自己的勤劳,不必每事亲躬,应当努力择人而任,授权让下面的人锻炼,在什么位置就应该做什么事。

再说后周世宗违背朝臣众议击败北汉,从此政事无论大小全都亲自决定,文武百官只是从皇上那里接受成命罢了。河南府推官高锡上书劝谏:“四海之广,万机之众,虽尧、舜不能独治,必择人而任之。今陛下一以身亲之,天下不谓陛下聪明睿智足以兼百官之任,皆言陛下褊迫疑忌举不信群臣也!不若选能知人公正者以为宰相,能爱民听讼者以为守令,能丰财足食者使掌金谷,能原情守法者使掌刑狱,陛下但垂拱明堂,视其功过而赏罚之,天下何扰不治!何必降君尊而代臣职,屈贵位而亲贱事,无乃失为政之本乎!”(司马光《资治通鉴·第292卷,后周世宗显德元年》)。不难看出,古代人对于君主应该授权并于高处统揽全局有很是深刻的认识,即使是像尧舜也不可能做到,事必亲躬,君主居于九天之上而去做一些小事,实则丢掉了政之根本,并且对君主的威严有很大的损伤,且留下了一个很坏的形象。君主有着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不断发现人才并用之。像典故,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刘邦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如何?”信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史记高祖本纪》),上位者,君上不必去统御每一个小兵,只需驾驭大臣,授权以管之,就能得更好。

1 / 4

《资治通鉴》论文 机械 机自01班 20122181 谭俊豪

二、 取其长,弃其短

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赤足,作为君主就应当知人而善用,善于发现人才,寻找人才,了解他,再把他放到合适的位置,君主对待臣下不要总是究其缺点,应取其长,加以放在合适的位置就能起到巨大作用,所谓用人之长,天下无不用之人,用人之短,天下无可用之人。子思曾经对卫侯推荐苟变说:“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资治通鉴·第1卷,周安王二十五年》),我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用处,存在即为合理,没有绝对的君子与小人之分,关键是君主如何使用他们,发挥他们的才能,各自所长。应当扬长避短,物尽其用。一代雄主唐太宗曾经命封德彝举荐人才,封领命很久都没有举荐一个。太宗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资治通鉴·第192,唐太宗贞观元年》)。不难看出雄主太宗没有用完人的眼光来看待人才,深明用其长,弃其短的道理,知人而善用。太宗还说过:“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资治通鉴·第198卷,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

君主应善用人才,用成熟的眼光看待人才。人才不是圣人,并且古往今来,圣人也没几个。君主应当知人善任,人尽其用,遥想当年,一代英主高祖刘邦曾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史记高祖本纪》),善用人才,知人善用,成就了高祖的一生霸业。

三、 唯才是举,不拘一格

有时候人才多怪异,即为非常之人,就看君主敢不敢唯才是举,不拘一格用人才,对此草莽出身的一代雄主汉高祖刘邦对此有很好的诠释,当时陈平到汉营之后,立即求见刘邦,两人纵论天下大事, 十分投契, 刘邦感到非常高兴,即刻按照陈平在项羽麾下的官职拜为都尉,让他留在身边作参乘,并监护三军。军中诸将,包括周勃、灌婴等很不服气,认为刘邦得到楚军逃亡之卒,未知高下即授以重任, 又使他与汉王同车出入,并监护三军,实在太过分了。诸将反映,陈平不过是一个反覆乱臣,而且还在军中收受贿赂, 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这些反映,使得刘邦疑心重重。刘邦先是责怪推荐陈平的魏无知, 魏无知发表了一通关于乱世之中求能臣的很好的议论:“臣所言者, 能也;陛下所问者, 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 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否耳。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 刘邦仍将信将疑,又亲自质问陈平为何反反复复,陈平是何等自己人,看出端倪赶紧给刘邦解释,陈平慷慨陈词:“臣事魏王, 魏王不能用臣,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 金具在, 请封输官, 得请骸骨。”(《史记高祖本纪》),这才有了后来的的陈平六出奇计,在汉朝成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观高祖队伍里面什么人都有,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韩信是待

2 / 4

《资治通鉴》论文 机械 机自01班 20122181 谭俊豪

业青年,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人都有。刘邦出身低,深知唯有不拘一格用人才方崛起之路,刘邦就是靠他们打下了一个大大的天下。

他的子孙汉武帝也说过:“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蹄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腾驰之士,亦在御之而已。”(《资治通鉴*第21卷,汉武帝元封五年》),也是深谙此理,有些人才为他人所不齿,但君主不应该用世俗的眼观看待人才,唯有不拘一格用人才,往往会有奇效,能立奇功。只要自身能给驾驭住。

四、 容人之量

要说容人之量,唯有包容他人,不过分苛求他人,方能使得他人效死力。遥想当年唐太宗平定刘周武,刘下属部将虽然投降,但随后又纷纷叛逃而去,只剩尉迟敬德还留在营中。太宗手下诸将劝他杀了敬德,免生后患,但唐太宗却认为敬德是个人才,不仅不杀反而重用之。后来敬德果然屡立战功,甚至还救了唐太宗一命;这就是容人之量,容他人之所不容,成他人之所不能成之大业。

还有一代名臣魏征,原来是太子李建成的第一谋士,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后,依旧敢重用魏征,最后传出君臣佳话。并且此后,魏征多次在大殿上让唐太宗下不了台,“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之霁威”。(《资治通鉴》卷一九三),有一次魏征离京去祭扫祖墓,回来的时候听说皇帝打算去终南山游玩,连仪仗队和随从都已整装待发,可后来却无故取消了,魏征就问皇帝有没有这回事。李世民尴尬地笑着说:“当初确实有这个想法,但是怕你生气,只好作罢了。”(《资治通鉴》卷一九三: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想想唐太宗对于一降臣也已优待如此,其容人之量不可谓不大,这也才有了贞观群臣谏诤成风,人人勇于进言。才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唐太宗也名垂千古,成就千古一帝。

五、 “用人不疑、以诚待人”

自古君主必多疑,一个君主不可能不猜忌、不多疑,不过他们不会让此浮于表面,不会让猜忌误了大事,并且塑造一个明君,用人不疑,以诚待人的光辉明君形象,继而吸引更多人才为其效死力。

刘邦他就有这个魄力,他一旦决定用某某人,就绝不怀疑,放手使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陈平,陈平从项羽的军中投靠刘邦以后,得到刘邦的信任,让很多刘邦的老随从不满意,所以就有人去到刘邦那里说陈平的坏话,然而刘邦还是坚持对陈平委以重任。当时,刘邦和项羽正处于一个胶着的状态,谁也吃不掉谁,为了让陈平能够成功的实施反间计,刘邦拨款黄金四万斤给陈平,并且不问出入, 可以想见刘邦对陈平的信任程度。

另一个角度来看刘邦的用人之术是典型的帝王之术,一方面你看他好像用人不疑,另外一方面,肚子里极度地猜忌,只不过他猜忌的不动声色。但他手腕高明,这是一切所谓有为君主的通例,也非刘邦一人而已。

再说有人给唐太宗出主意,要唐太宗采用些计谋或权术来试探朝中大臣的忠奸。唐太宗回答说:“如果用这些权术去试探部下,自身就不够光明磊落,如何要求他们正直呢?”张居正对此的评论也非常深刻:“君德贵明不贵察,明生于诚,其效至于不忍欺,察生于疑,其弊至于无所容,盖其相去远矣。”

3 / 4

《资治通鉴》论文 机械 机自01班 20122181 谭俊豪

每个君主必须做到表面上用人不疑,以诚待人,以这样光辉的形象来传于世,但是也必然在心底极度怀疑,同时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暗中探测,而不会影响大事,君主不可能完全的信任一个人,也不应该,君主不会把全部希望留在臣子身上,会暗中探测,如果成功无波折,那么必然不留痕迹,给自己留下一个用人不疑的美名,如果出事能给快速控制局面,防止事态恶化,单反君主必须要拥有掌控欲,作为大局控制着,应当预防各种情况发生。当然明主、雄主必然不会让猜忌浮于表面,暗中手脚也不会影响大事,君主应当“用人不疑,以诚待人”,也得暗地里有多手准备,必会权谋制衡之术,制造平衡,不让局面脱离自己控制。

六、 赏罚分明、恩威并施

赏罚分明,制定一个大家都必须遵守的规则,君主也要维护它,无规矩不以成方圆,如若长期君主自己不遵守,君主也将自食恶果,唯有好的规则才能使得下面的人心安,唯有赏罚分明才会是的下面的人效死力,无后顾之忧,否则国家必大乱。像刘邦赏罚分明。君主不能老拿好话来开路,和人说这个人不错,是个难得的人才,是我们的骨干,就是一分钱不给,这个是不行的。有贡献就得奖励,奖励要奖励得合适。确实是工作做得好,贡献大的,要多奖;做得一般的,一般的奖;做得差的,不奖,甚至罚。做到赏罚分明。刘邦夺取天下以后,根据各个人的不同功绩,对功臣论功行赏,不但封赏了萧和、张良、韩信、彭越等一批人,还封赏了他最不喜欢的人——雍齿。秦皇也有一套完整的军功系统以封爵,赏罚分明会使得国民上进,感觉到希望。

赏罚分明也可叫恩威并施,赏是施之以恩,罚是树之以威。同时君主要有自己的威严,同时不能被臣下说摸透,那样就容易被控制,韩非认为无为,落实在君王统治上,应该是无论特定喜好,或不喜好都不能被臣下推测与掌握,此观点还包括施政习惯,统驭方式等,应该阴晴不定,难以掌握。如此才不会反被臣下驾驭。保持住君主的威严,适当的神秘,不可揣测,这样就有威严,同时也使得小人无从讨好。

通过资治通鉴学到,以上六点皆君主用人之道,通过这些方法能够留住人心,驾驭臣下,进而驾驭天下。这就是君主的用人之道、权谋之术,这都是为了更好地掌控帝国,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以成就自身名垂青史。

欲成一代雄主,必先学会用人之道。用人之道千变万化,本质不离以上几点,学会用人之道,君主不管是打天下还是守天下都会变得容易,学之,用之,方成千古霸业,当然每个君主都是不同的,只有从同样的道理中悟出属于自己的用人御下之道,方能灵活轻松。结合自身情况,以同样的道理,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实行方案。那才是真正的千古一帝。

4 / 4

君主的用人之道

《资治通鉴》论文机械机自01班20122181谭俊豪君主的用人之道(通过资治通鉴探讨)君主,在古代封建社会,那就是掌管一切的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8b7924v2i8wrp7237x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