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预防医学整理复习资料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主要传播途径的流行特征:

1)、经空气传播:

①广泛、易实现、发病率高 ②明显季节性

③未经免疫人群中发病呈周期性增多 ④人口密度大地区易发 2)、经水传播:

①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

②除哺乳婴儿,发病无年龄、性别差异,饮用生水者易发病。 ③水源经常受污染时,病例终年不断

④急性发病常有季节性(雨季、收获季节、灾后)、地区性(水网地区)、职业性(与疫水接触较多者) 3)、经食物传播:

①有摄入某一食物史

②潜伏期短,多发生于夏秋季节

③如系一次大量污染,用餐者中可呈现爆发 4)、经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只造成个别人患病,为散发

间接接触:散发,流行过程缓慢,无明显季节性,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和卫生条件差地区的人易发病。 5)、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生物性传播: ①区域性和季节性

②病例分布与吸血节肢动物分布一致 ③有明显的职业特点

④发病有年龄差异:老疫区多集中在儿童,新迁入疫区的易感者不分老幼 ⑤一般无与人接触传播的情况 机械性传播 6)、经土壤传播:

经土壤传播的意义大小与病原体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人与土壤的接触机会以及个人卫生和皮肤是否破损等有关。

7)、医源性传播(医疗预防工作未能严格按规章制度操作) 8)、经胎盘传播(血液→胎盘) 9)、上行性传播(阴道→胎盘) 10)、分娩时传播(经过严重感染的产道)

3、传染病的预防策略

传染病防制的指导思想和管理原则:预防为主、经常性与应急性措施并重,分类管理和重点管理相结合,三环节两因素齐抓共管,政府领导、社会参与、依靠科技、依靠群众、综合治理。

“预防为主”是我国一贯的卫生工作方针,是治未病,防患于未然的集中体现。以预防为主,因地制宜,群策群力,发展三级预防保健网,充分发挥各级卫生防疫机构的作用,加强疾病防治的研究工作,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才能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预防疾病的根本方法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人们的适应性,采取主动保护措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人类必须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采取有主导环节的综合性措施,才能最终战胜传染病。

4、传染病的控制措施

1)、控制传染源

①病人: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②病原携带者:做好登记、进行管理指导、定期随访 ③感染动物:有经济价值→隔离治疗,必要时再杀并消毒;无经济价值→捕杀并消毒;(消毒分随时消毒、终末消毒)

2)、对传染病接触者的管理措施 ①应急性预防接种 ③医学观察 ②药物预防 ④隔离或留验 3)、切断传播途径

根据不同传播途径,采取不同防疫措施,如:吐泻物消毒、加强饮食卫生;空气流通、空气消毒、戴口罩;杀虫驱虫;做好垃圾污物处理。

4)、针对易感人群 ①预防接种 ③防护措施 ②预防性服药 ④其他:教育、宣传、个人卫生。 5)、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的紧急措施 ①限制或停止人群聚集活动 ②停工、停业、停课

③封闭被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食品和其它物品 ④控制或捕杀染疫的动物

⑤封闭可能造成传染病扩散的场所

⑥对出入疫区的人员物资和交通工具实施卫生检疫 ⑦必要时,对传染病区实行封锁 二、熟悉

1、卡介苗,无毒牛型结核杆菌制成,安全有效。婴儿出生后按计划接种,是预防结核病的一项可靠措施。

甲肝疫苗:我国生产的减毒活疫苗免疫效果良好,接种后可获得4年以上的持续保护,一岁以上的易感者均可接种。

乙肝疫苗:目前我国使用的主要是基因工程疫苗,适用于所有可能感染乙肝者。我国已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程序中,新生儿均应在出生后24h内接种,有条件的健康成人也应尽可能注射该疫苗。

2、新时期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及防治对策 1)、流行特征 2)、防治对策 ①病毒是主要载体 ①树立长期预防的观念 ②相当部分是动物源性传染病 ②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③人群对新传染病缺乏免疫力 ③加强应急反应 ④缺乏特效治疗和免疫预防 ④组建专业技术队伍 ⑤给社会造成一定恐慌 ⑤加强疾病监测 ⑥加强对媒介生物的控制 ⑦加强基础研究

第七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一、掌握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1)、预防:坚持“三级预防”的原则,涵盖①全人群策略措施、②高危人群策略措施、③社区康复策略措施、

④健康促进措施。 2)、控制:①控制发病、②治疗疾病、③减少并发症、④缓解症状、⑤提高生存质量。 2、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疾病因素:①高血压、②脑血管病和冠心病、③糖尿病。 2)、超重或超胖: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cm)^2和腰围。 3)、血脂异常:血浆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

固醇(HDL-C)降。

4)生活方式:①吸烟和酗酒、②缺乏体力活动、③不平衡膳食。 5)其他因素:遗传因素、神经类型及社会心理因素。

3、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1)、人群高血压的防治:①健康教育、②定期血压监测、③治疗。 2)、其他危险因素干预措施:①饮食干预、②改变不良生活方式、③保持适当体重、④加强体育锻炼、⑤建立

良好的精神状态。 3)、人群监测:①建立并完善信息监测系统、②早期发现病人、③高危人群筛查。 4)、心血管的危险分层和病人的管理:根据患者血压水平、现存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伴发临床疾患进行

危险分层(低、中、高危),再根据危险程度分层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4、糖尿病的预防与控制: 1)、第一级预防:①在一般人群中宣传糖尿病防治知识、提倡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②在重点人群中展开糖尿病

筛查,一旦发现糖耐受受损(IGT)或空腹血糖受损(IFG),尽早干预治疗。 2)、第二、三级预防:主要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①尽可能使血糖降将至正常或接近正常。 ②控制好血压血脂。

③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选择。

④选择科学的治疗方法,定期随访,建立互信的医患关系。 3)、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治疗:

①目标:保证糖尿病患者正常生活和儿童青少年正常发育的前提下,纠正已有的代谢紊乱,减轻胰岛β细

胞负荷,从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②原则:合理控制总热量,维持标准体重,平衡膳食。 5、恶性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 1)、化学因素:直接致癌物,间接致癌物,促癌物。 2)、生活行为: ①多环芳香烃类。 ①吸烟。 ②亚硝酸类。 ②饮食营养部均衡或被治癌物污染。 ③药物因素。 ③营养缺乏:间接致癌。 ④物理因素:电离辐射。 ④过多饮用含酒精的饮料。 ⑤致瘤病毒:HPV等。 ⑤体力活动缺乏。 ⑥遗传因素。 3)、社会心理因素:焦虑、失望、抑郁、压抑、愤怒等 心理。 6、恶性肿瘤的预防与控制:

1)、第一级预防:

①加强防癌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行为方式:控制烟草、合理膳食、坚持锻炼身体,保持乐观情绪。 ②合理使用医药用品。 ③消除职业致癌因素。

④加强劳动保护、环境保护和食品卫生等立法。 ⑤疫苗接种。 2)、第二级预防:

①早期发现,即医务工作者深入到人群中去,用有效的筛检手段发现早期癌症病人。 ②对筛检出的可以病人,医生尽可能及时、准确地给予确诊和治疗。 3)、第三级预防:对肿瘤患者经各种方法治疗后进行康复训练,使其减少病发症,防止致残,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对晚期病人施行止痛和临终关怀。 二、熟悉

1、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特点(我国):

1)、时间分布:有逐年升高的趋势 2)、地区分布:北方的冠心病发病率、死亡率明显高于南方;同一地区城市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于农村。 3)、年龄、性别分布:

①心脑血管疾病为中、老年人的主要疾病。

②男性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死亡率高于女性。

③冠心病发病年龄女性较男性晚10年。 ④今年高血压发病呈年轻趋势。

2、糖尿病的病因及分类:

1)、1型糖尿病:

①自身免疫性急发型和缓发型,GAD和(或)胰小体抗体阳性:由于胰岛β细胞发生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性损伤而引起的,与位于人类染色体第6对染色体短臂上白细胞配伍定型(HLA)中某些易感基因有很强的关联性。

②特发性无自身免疫证据,具有1型糖尿病的表现而无明显的病因学发现,呈现不同程度的胰岛素缺乏,遗传性状强,与HLA无关联。 2)、2型糖尿病: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其危险因素包括老龄化、肥胖、缺乏运动、高能饮食等。 3)、其他特殊型糖尿病:8个亚型:β细胞功能基因缺陷,胰岛素作用基因缺陷、胰腺外分泌疾病、某些药物

及化学品。 4)、妊娠期糖尿病(GDM):病因缺。 三、了解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特点:书P148.

第八章 地方病

一、掌握

1、地方病概念:指局限在某些特定地区发生或流行的疾病,特指在一定地区内发生的地球生物化学性疾病、自然疫原性疾病和与不利于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疾病的总称。

2、地方性碘缺乏病

1)、病因:

①环境缺碘;

②致甲状腺肿物质:如有机磷化物、某些有机物(黄酮、酚类、邻苯二甲酸、有机氯化物)、某些无机物(钙、镁、氟、锂、硝酸盐);

③微生物污染(消耗水食中的碘+阻碍肠道吸收+腐殖质有机酸抑制酶活性→内源性碘不足); ④膳食因素(碘或蛋白质缺乏); ⑤高碘;

⑥其他因素影响:如某些药物(硫脲类、甲巯咪唑、洋地黄、秋水仙碱等); 2)预防措施:

①碘盐:除高碘引起疾病的地区外; ②碘油:肌内注射或口服不一样;

③其他补碘措施:碘化食品或调味品,含碘海产品; ④社会动员和健康教育。

3、氟中毒

1)、病因:长期摄入过量氟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分为①饮水性;②煤烟型;③食物型;④混合型。 2)、预防措施: ——饮水型病区

①选用新的服寒凉适宜的水源:打低氟深井水/引用低氟地面水/蓄水; ②饮水除氟;

——煤烟污染型病区 ——综合治理 ①炉灶密闭,开设盖和烟囱,加强室内通风换气; ①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 ②改变粮食烘干方法,明火烤改为管道间接烘干; ②改善居民膳食组成,加强合理营养; ③改变燃料结构,减少氟产生; ③改善劳动条件,保护特殊人群; ④采用固氟剂和吸附剂; ④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认识; ⑤开展经常性的监测工作。

二、熟悉

1、地方病分类:①地球化学性地方病;②自然疫源性地方病;③与特定生产生活方式有关的地方病。

2、地方病的基本特征:

①相应病因长期、稳定地存在于某一地区使暴露的易感人群患病,如无人为干预,可在病区长期存在,并“规律性”地发生与流行;

②病区必然存在相应疾病的病因和自然与社会因素; ③病区内,发病率和患病率都显著高于非地方病病区; ④病区内居住的人群均可患病,患病率随年龄而升高; ⑤病区内某些易感动物也可罹患此病;

⑥生活在病区的人群与进入病区的外来人均有患病的可能,且外来人属于高危人群;

⑦未患病的健康人,除处于潜伏期者以外,不会再患有此病,迁出的患者,症状可不再加重,并逐渐减轻甚至痊愈;

⑧在病区内一旦消除引起该病的决定性因素后,该病逐渐消失。

3、氟中毒的流行特点:

①地方性氟中毒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很广,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且多为饮水中高氟所致;

②在我国,分布面非常广泛,重病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且病区类型复杂,不仅有饮水型,还有我国独有的煤烟污染型和饮茶型。

三、了解

1、地方病的流行现状:P132、135~136、141 2、碘缺乏病的流行特征:P135~136

第九章 职业有关疾病

一、掌握 1、职业病

1)、定义:劳动者在工作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超过机体的代谢限度,造成的损伤机体不能恢复,从而导致一系列功能性和(或)器质性病理变化,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称为职业病。

2)、特点:

①病因明确(职业性有害因素) ②有明确的剂量-效应关系 ③群发现象

④绝大多数情况下,如能早期发现,及时处理,预后良好 3)、诊断处理原则:

诊断职业病应根据三方面资料:职业史;生产环境和卫生学调查;临床观察与实验室检查。

处理原则:对已确诊为职业病的患者应及时给予治疗,根据卫生部颁布的《职业病诊断标准》中的处理办法和病人的情况,可脱产或不脱产治疗。对尚不能确诊者,应定期检测。根据具体情况分别确定永久调离、暂时调离及暂不调离。凡已确诊为法定职业病者,应按国家规定给予劳保待遇。

二、熟悉

1、职业有关疾病的防制(来自SIM): ①控制或消除职业性有害因素 ②贯彻执行卫生标准

③健康监护:以预防为目的,对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人员进行系统检查和分析,从而早发现和处理,如就业前、定期健康检查,职业普查

④加强职业环境监测

⑤加强安全教育和健康促进 ⑥膳食保健

预防医学整理复习资料

2、主要传播途径的流行特征:1)、经空气传播:①广泛、易实现、发病率高②明显季节性③未经免疫人群中发病呈周期性增多④人口密度大地区易发2)、经水传播:①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②除哺乳婴儿,发病无年龄、性别差异,饮用生水者易发病。③水源经常受污染时,病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87gz21zeq4g4gh0kzl91od1e2lms500xx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