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40201 学科门类:教育学
专业门类:体育学类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标准学制:4年 适用年级:2016级及以后 所属学院:体育学院 专业负责人:余少兵 方案制订人:程明吉 余少兵 武亚军 方案审核人:程明吉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具有扎实体育教育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具备较强体育业务能力、综合素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采用“立体自主”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立体发展空间”,引导学生在立体发展的“基本空间”中自主选择学习个人发展的“弹性空间”。基本模式可以归纳为一个基本的培养目标、二种备选的专业方向、三维立体的课程结构。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可在中小学、健身会所(俱乐部)、大型企业、社区等从事和胜任体育教学、训练、体育竞赛、体育管理以及体育科学研究、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要求
(一)培养规格要求
1.知识结构
(1)具有扎实的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学校体育学、体育教育学、体育心理学等专业基础知识;
(3)具有扎实的球类、田径类、体操类、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等专业理论知识; (4)掌握体育管理、体育教研、科研等方面的知识。 2.能力结构 (1)基本能力
具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较强的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具备运用外语进行简单会话,能够阅读本专业外语期刊,并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具备利用计算机常用软件进行文字和信息处理的能力;具有运用新知识、新技术的自学、深造及自主创业的能力;具有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和人际交往能力。
(2)专业能力
具备依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管理教学和提高教学的能力;具备本专业教育教学、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训练、运动竞赛、体育科研等专业能力。职业技能达到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相应职业资格认证的要求或通过体育职业技能鉴定。
(3)综合能力
具有从事本专业相关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方法能力、社会行为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具备将自身技能与群体技能融合以及积极探索、开拓进取、勇于创新、自主创业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安心教育、严格认真、求实守纪的敬业精神。
3.素质结构
(1)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以及职业道德;
(2)具备创新、实践、创业的基本素质; (3)具备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坚强毅力;
(4)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体能和适应本岗位工作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5)具有良好的气质和形象,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及人际沟通能力。
三、主干学科
体育学、教育学
四、课程体系
(一)专业核心课程:学校体育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社会学、体育心理学、运动训练学、体育概论。
(二)特色课程:健美操、体育舞蹈。 (三)课程体系如图1、图2所示。
五、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专业认知实习、职业技能鉴定、专业竞赛、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方面的内容。实践教学体系如图3所示。
六、学制和学位
(一)学制:4年,修业年限可为3-6年。 (二)学位: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七、毕业要求
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165.5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35.0学分,公共选修课5学分,专业基础课50.5学分,专业选修课38.5学分,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36.5学分。应具备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少于一项:
1.教师资格证
2.体育行业职业资格证书 3.体育职业技能鉴定等级证书 4.裁判员等级证书
5.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证书 6.校级(含)以上竞赛获奖证书 7.其他相关体育岗位技能证书
八、必要说明
(一)专业选修课:本专业学生在第四学期前完成模块方向的选择,体育教学训练方向(模块一)和社会体育方向(模块二)任何一个方向选择人数低于50人时,该年级不开设该方向,即该年级只开设一个人数选择最多的方向;一旦选择某个模块则必须修完该模块的所有课程,修满该模块的规定的30.5学分、570学时。
(二)专业任选课:体育统计学、运动营养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史等四门理论课程,第7学期开课,限选1门,共计2学分;舞龙舞狮、拳击、散打、跆拳道、太极拳等5门课程,第6学期开课;网球、手球、游泳与救生、定向运动与野外生存等4门课程,第7学期开课,各限选2门,每门课程计1.5学分。专业任选课共计8学分。
(三)本专业学生参加省、市级及以上的体育竞赛并获奖,可以替换相对应课程的学分。 (四)本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为:中小型体育赛事的组织与编排;体育健身、健康养护等相关
产业的创业实训;健美操、体育舞蹈创新创业技能实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需要和兴趣选择课程,但必须修满四个学分,专业理论课程最低限报50人,实践课程最低限报人数15人,报名人数低于规定的低限,该课程不开设,学生应重选其它专业选修课程。
九、专业核心课程与特色课程简介
(一)专业核心课程简介 1.学校体育学 学 时:36 学 分:2.5
开课学期:第4学期
课程简介:《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理论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学校体育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以及应用这些理论、知识和技能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展示课、实践教学等环节,提高学生对学校体育的认识,体验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使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和提高学校体育理论与能力水平。通过课堂理论教学与体育实践相结合,使学生亲身感受、了解学校体育各个环节,体验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加深认识。同时结合微格体育教学实践、校园课外体育指导实践,促使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使其学校体育工作能力的提高,使能力培养能真正得到落实。
主要内容包括学校体育概述、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学校体育资源开发与教学计划制定、学校体育教学过程、学校体育教学方法、体育课、学校课余体育、体育教师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应用这些理论、知识和技能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能力。能充分认识农村学校体育现状,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熟悉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并能运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进行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
评价方式:采用综合评定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其中包括课堂提问、课下作业、出勤率),最后考试采取闭卷考试方式,考试成绩总成绩的占60%。
参考教材:潘绍伟等. 学校体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运动解剖学 学 时:42 学 分:2.5
开课学期:第1学期
课程简介:运动解剖学是体育教育专业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程,是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学位课,也是体育学科的基础学科之一。它是在正常人体解剖学的基础上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产生的影响和发展规律,并探索人体结构的机械运动规律和体育技术动作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系统的正常人体各器官形态结构的知识,掌握与体育运动联系最为密切的运动系统各器官形态结构的特点、关节的机械运动规律、运动的主要肌群、以及发展肌肉力量和柔韧性等素质的基本原理。探讨体育运动对人体各器官的影响和对外部特征的影响。重视运动技术的解剖学分析方法,为分析人体动作,发展力量和柔韧性等运动训练方案制订,为运动技术诊断、运动损伤预防和运动选材等方面,为学习《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等课程及各项运动技术课教学、训练提供必要的解剖学知识。并使学生从中获得相当的医学常识,丰富知识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开拓创造性思维。为将来从事体育教学、训练、社会体育指
导及体育科学研究工作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加实验 评价方式:运动解剖学课程的成绩考核应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验、平时部分。平时成绩的考核(包括实验成绩)占考试总成绩的40%,理论知识考核占总成绩60%。
参考教材:李世昌. 运动解剖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 运动生理学 学 时:54 学 分:3
开课学期:第2学期
课程简介:运动生理学课程内容包含了运动生理学最基础的知识和基本理论,由于课时有限所以选择了对学生今后最重要的课程模块,本门课程充分结合我国运动生理学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逐年修订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力求能够反映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教学内容优化整合,删减一些过时的纯理论性、与相关学科重复的知识内容;加重对体育教学训练、健康有指导作用,如运动素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运动员心脏、运动与减肥、赛前生理和心理发生的变化、运动与免疫、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与体育锻炼、运动处方制定的生理学基础等的实用性教学内容;将前沿知识和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带进课堂,使课堂教学既具有基础性,又具有学术性、前沿性和实用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实际水平。进一步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使实验教学内容更科学、系统、先进和实用,使实验教学更具实效性。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逐年修订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力求能够反映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教学内容优化整合,删减一些过时的纯理论性、与相关学科重复的知识内容;加重对体育教学训练、健康有指导作用,如运动素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运动员心脏、运动与减肥、赛前生理和心理发生的变化、运动与免疫、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与体育锻炼、运动处方制定的生理学基础等的实用性教学内容;将前沿知识和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带进课堂,使课堂教学既具有基础性,又具有学术性、前沿性和实用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实际水平。进一步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使实验教学内容更科学、系统、先进和实用,使实验教学更具实效性。
使学生在具备普通生理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并具有运用这种理论和方法从事体育教学、指导健身锻炼、课余体育训练和运动生理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加实验
评价方式: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60%
参考教材:邓树勋. 运动生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 体育保健学 学 时:36 学 分:2
开课学期:第3学期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运用现代医学保健知识方法,对体育运动参加者进行医学监督和指导,以达到促进身体生长发育,增进身心健康,增强体制,防止运动性伤病并促进运动能力的提高的教育,帮助学生理解教育运动对人体各方面的影响及人体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适应,掌握体育保健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指导自己在体育专业学习期间的体育学习和运动训练,以增强体质和提高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水平。
《体育保健学》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计划、课程要求,立足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在教学中实施规范化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增强教学方法的科学性,重视《体育保健学》课程实验教学环节,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逐年修订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力求能够反映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和
发展趋势。教学内容优化整合,删减一些过时的纯理论性、与相关学科重复的知识内容;加重对体育教学训练、健康有指导作用,将前沿知识和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带进课堂,使课堂教学既具有基础性,又具有学术性、前沿性和实用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实际水平。进一步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使实验教学内容更科学、系统、先进和实用,使实验教学更具实效性。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素质的发展,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使学生在具备普通体育保健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较全面系统地掌握体育保健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并具有运用这种理论和方法从事体育教学、指导健身锻炼、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保健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加实验
评价方式: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60%
参考教材:姚洪恩. 体育保健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 体育社会学 学 时:36 学 分:2.5
开课学期:第4学期
课程简介:体育社会学是介于体育科学和社会学的综合学科,是社会学领域的应用社会学的分支,体育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从社会本质上来把握体育的特征,功能,手段,途径。目的在于促进体育运动和社会系统的正常发展。体育运动作为人类的高级文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具有独立体系的文化形态,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
评价方式:该课程的成绩考核为考试,成绩考核包括理论知识考核和平时成绩考核两部分。 平时成绩的考核由教师根据平时的课堂提问、实习作业完成情况、考勤等方面给学生评定成绩,其成绩占考试总成绩的40%。理论考试在期末采用笔试进行。理论考试成绩占考试总成绩的60%。
参考教材:卢元镇. 体育社会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 体育心理学 学 时:36 学 分:2
开课学期:第3学期
课程简介:体育心理学是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体育教学、锻炼、训练范畴中的各种心理学知识。是一门研究在体育活动的专门条件下从事体育活动实践的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向学生介绍心理学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人的心理现象活动规律与特征。并将这些知识与体育教学、锻炼、训练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从科学理性的角度更深入地理解体育教学、锻炼、训练实践的实质与规律。从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知识指导其体育教学和训练竞赛以及锻炼健身等各个领域的实践活动。此外,本课程还以一定的篇幅将学生介绍心理健康,个人心理卫生,以及心理训练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观念,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健康的人生观。充分体现了教学育人的全面教育理念。
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普通心理学教学的基础上,讲授体育教学中人的特殊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规律,使学生掌握今后从事体育教学和学校运动训练、竞赛活动的心理学依据。通过教学实验、作业及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使他们了解某些心理实验和心理技能训练的方法,初步具备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能力。
课程达成的目标:使学生在具备普通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较全面系统地掌握体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并具有运用这种理论和方法从事体育教学、指导健身锻炼、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心理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加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