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18届高三历史人教版必修一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教学案(先秦部分)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018届高三历史人教版必修一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教学案(先秦部分)

专题二:中国古代史二轮复习(先秦部分)

【学习目标】

1.联系教材,归纳并熟记中国古代史的阶段特征和时间轴; 2.运用材料,深入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3.根据材料,纵向思考古代中国在人类文明史上的成就与地位。

4.联系所学知识,思考古代中西方文明内涵的差异,并理解差异的根源。

【链接教材】 必修一:

必修二

必修三:

选修一:

时间轴:

【阶段特征】

一、 先秦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 1、夏商周:

政治方面:夏建立了奴隶制国家,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局面开始;商强化了

国家机器;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

文化方面:甲骨文、《诗经》

2、春秋战国时代:

政治: ①王室衰微,权力下移,政权逐步掌握在新兴地主阶级手中,进行自上而下的

变法,随之各国政治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分封制逐渐瓦解,逐步进入封建社会。

②大国争霸,战争频繁,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 ③民族融合加速华夏族逐步形成。

经济:①井田制逐渐崩溃,封建生产关系萌生并逐步取代奴隶制生产关系。 ②生产力: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小农经济形成。

1 / 5

2018届高三历史人教版必修一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教学案(先秦部分)

③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文化:百家争鸣,思想解放。

【主题探究】

一、先秦社会制度、思想的演进

思考1:西周政治制度的内涵(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例1:材料一: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周公)兼制天下,立国其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材料二:“是故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爱百姓故刑罚中,刑罚中故庶民安,庶民安故财用足,财用足故百志成,百志成故礼俗刑,礼俗刑然后乐。” ——《礼记·大传》

材料三: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卷十二

材料四:周王室具有宗主国的崇高地位, 诸侯形同一个个卫星国, 对王室有强烈的向心力, 形成了拱卫王室的局面。同时, 周人还创设了一系列制度以维系这种政治格局。因此, 周代(特别是西周) 的诸侯国只是相对独立的国家政权, 对宗主国周王室有多方面的从属关系……周王国与诸侯国的纵向联系和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空前加强, 为后来封建统一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王玉哲《西周国家的历史作用》

分封制:主要是授予爵位,分封土地和人口,分别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宗法制:以血缘为核心,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解决贵族在权利继承上的矛盾。 两项制度互为表里,共同维护周王室的统治。 思考2:春秋战国时期的如何完成社会转型?

例2:“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是在当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动”。 ——《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研究》

按材料的观点,具体分析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是如何推动社会转型?(6分)

①经济:新兴经济成分的产生及发展成为社会变革的经济基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的形成。

②政治:新兴阶级力量的形成(新兴地主阶级的壮大,士阶层的活跃;各国改革和变法的推动。)

③思想解放运动的促进,百家争鸣,教育、学术的繁荣。

思考3:古代中国思想文化之源头

例3:材料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老子》

2 / 5

2018届高三历史人教版必修一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教学案(先秦部分)

材料二: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

材料三: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荀子》

材料四: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韩非子》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各家的思想主张,分析出现的历史背景。

主张:

道家:道是世界本原,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儒家:仁,为政以德,克己复礼;民本思想;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法家:以法治国。 背景:

政治: 王室衰微,大国争霸,战争频繁,分封制逐渐瓦解。

经济:井田制逐渐崩溃,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小农经济形成。 文化:百家争鸣,思想解放。

思考4:影响古代中西文明差异的因素? 例4:

材料一:凡是飞过大陆中国那一望无际的灰色云天、薄雾和晴空的任何一位旅客,都会显眼地看到两幅典型的画面,一幅是华北的画面,一幅是华南的画面。在北京以南干旱的华北平原上,那曾是中国文明最早成熟的地方,那里你可以在夏天看到漫无边际的绿色田野……那里的农家和树丛分散在大地上,彼此相隔约半英里。但我们那块玉米地带里的一个农庄,在华北平原上却是整整一个村落。……华南的典型画面迥然不同,那里稻田一年大部分时间泡在水里,那绿色的地带山峦起伏,新月形的水稻梯田从每座小山的山脚往上延伸,几乎到达山顶,然后又在山的另侧

从顶上起层层往下,无穷无尽,每条田埂都按地形修筑,酷似地图上的等高线。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

材料二: 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在本质上是农耕文明,所以从来不主张远征。(成吉思汗远征时还没有进入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耕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 ——余秋雨的演讲

材料三: 希罗多德曾说,“希腊人一出生就与贫穷为伍”。希腊半岛大部分土地都荒瘠不毛,无法大量种植农作物,可当时人口增长速度很快。但这样的条件并没有阻碍古希腊的文明化进程。古希腊人或到海外经商、或到远方开辟殖民地。通过频繁的海上贸易,古希腊人把本土生产的经济作物和手工制品销售到四面八方,而强大的东方邻国本可以轻易地把这些不速之客们赶回大

海,但他们对希腊人的到来却表示欢迎。他们认为,商贾云集,有利于当地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古希腊城邦史》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为什么“不主张远征”?简要分析这种特性对中华文明带来的影响?

原因:大河流域,平原幅员辽阔,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使中华民族不对外扩张也能生存和发

展;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央集权的形成;封闭的大陆环境。

影响:①形成了统一的政治局面,繁荣的经济、文化。②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没有中断。

③造成闭塞,缺少交流。

3 / 5

2018届高三历史人教版必修一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教学案(先秦部分)

2018届高三历史人教版必修一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教学案(先秦部分)专题二:中国古代史二轮复习(先秦部分)【学习目标】1.联系教材,归纳并熟记中国古代史的阶段特征和时间轴;2.运用材料,深入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3.根据材料,纵向思考古代中国在人类文明史上的成就与地位。4.联系所学知识,思考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842z2x36i7f2vc1v0ey6gjog0oh7b006a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