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视野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视野

内容提要: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的开展既要植根于本土的社会文化背景,又要借鉴西方成熟的理论。可资纳入的理论框架既包括纵向的社会转型与家庭转变、家庭发展与家庭生命周期,又包括横向的系统视角与家庭生态系统、社会性别与女性主义。这些理论有助于实务工作者从变迁、生态、互动以及差异的综合维度理解中国家庭和家庭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实务工作。作者简介:郝彩虹,中华女子学院性别与社会发展学院(北京 100101)。与社会工作的其他实务领域一样,家庭社会工作是一项充满情境性的工作。这是因为家庭本身是一个多元的概念,不同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决定了对家庭理解上的差别,并由此要求中国的家庭社会工作实务必须有足够宽广的理论视野,以全面回应家庭和家庭成员所面临的问题。哪些理论框架应囊括进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的视野呢?从纵向来讲,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家庭转变、家庭发展所形塑的家庭生命周期是必不可少的两个维度;从横向来看,家庭系统、家庭生态系统以及社会性别文化同样是必须重视的维度。一、社会转型、家庭转变与家庭社会工作家庭是以婚姻、血缘、收养以及同居等关系为纽带联结起来的社会群体,在其中家庭成员共同生活、经济共担,情感共享。家庭被认为是人类社会最小也是最初级的社群单位和组

织。同时,家庭是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家庭组织由四个互动的基本要素构成,即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庭功能以及家庭观念。家庭是一个多元的历史和文化范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人们对家庭有不同的理解和要求。从人类学的角度讲,游猎社会、游牧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各自有与之相对应的规范群体生活的家庭制度。在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之前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游猎经济、游牧经济以及农业经济三种不同的生计方式分别形塑了各自不同的家庭制度。虽然不同家庭制度在婚姻类型、家庭关系、居住模式以及继嗣规则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在物质资料生产和生育后代这两个基本功能方面基本一致[1]126。然而,工业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急剧社会变迁,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全球化,不仅蚕食着家庭制度的多样性,而且几乎完全颠覆了传统家庭所承担的功能。换句话说,工业化和全球化完全改变了传统社会的家庭组织。(一)社会转型背景下家庭结构的变迁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包括家庭人口规模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两方面。家庭概念的历史性决定了家庭结构必然随着社会变迁而变化,而家庭的社会文化性决定了即使是在同一历史时期,家庭结构也是多种多样的。虽然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但是一百多年以来,真正从根本上完全改变中国社会结构和家庭

结构的变革却是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1978年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依然是一个农业国家,超过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家庭结构也停留在适合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形态,表现出以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为主、从夫居、父权为主等特点[2]。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齐头并进,由此带来的人口流动、观念变化强烈地冲击着原有的家庭结构。与此同时,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也强制性地缩小了家庭规模,并进而带来居住模式、继嗣规则以及亲属关系等的调整。进入21世纪以后,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中国参与国际劳动分工的程度越来越深,“中国制造”蜚声世界,这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工业部门就业,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生计方式转变相伴随的是其生活方式和家庭观念的转变。与此同时,以电视为主的大众传媒在城乡社会的普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婚姻、生育、家庭观念,而观念的转变又反过来影响家庭结构。此外,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对民生问题的重视,尤其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也无形中改变着人们的生育观念、养老方式等,从而带来家庭结构的变化。概括来说,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人口流动、生育政策、社会政策以及大众传媒的普及,从多个维度冲击着普通人的家庭生活和家庭观念,并进而带来家庭结构的转变。从规模上讲,由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为主向以三口之

家或四口之家为主的小家庭为主转变;从居住模式讲,由从夫居家庭为主转变为新居制家庭为主;从继嗣规则讲,由父系家庭为主向双系家庭为主转变;从家庭中的权力关系讲,由父权家庭为主向平权家庭为主转变;从亲属关系讲,阶段性地表现出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之间的交替转换。与此同时,必须引起重视的是,客观的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和主观的婚姻家庭观念的转变,导致隔代家庭(以农村留守人群为主)、单亲家庭、再婚家庭、同居家庭的比例越来越高,如何认识并且保障这些类型家庭的正常生活,已经引起家庭研究领域的重视[3]。(二)社会转型背景下家庭功能的弱化和外化在传统社会,除了非生产性的游猎社会,无论是游牧社会还是农耕社会,家庭基本都承担了生产和消费、两性生活、生育、抚养和赡养、教育和社会化、感情交往、休闲娱乐、宗教以及政治等功能[1]148。可见,在传统社会,家庭作为基础性的社会单位,满足了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经济、政治、交往以及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需要。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一方面,家庭转变所带来的家庭结构的调整使得家庭很难再承担起所有的家庭功能;另一方面,原有家庭功能的社会化使得人们的很多需要的满足不再局限于家庭中。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使得现代家庭所承担的功能越来越少。首先,人口转变使得家庭的赡养功能弱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发展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而且促进了医疗技术的进步

和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这些都使得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中国从1999年开始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不仅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且表现出高龄化趋势。与此同时,强制性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代际间呈现出“4-2-1”倒金字塔人口结构,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少子化”。结果是,需要养老服务的老年人数量远远多于能够提供赡养的年轻人数量,从而使得家庭的赡养功能弱化。其次,人口流动使得家庭满足两性生活、教育以及赡养的功能弱化。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是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在工业社会,哪里有就业岗位,劳动力就流向哪里。人口迁移不仅表现在农业人口向非农部门、农村向城市的迁移,而且表现为非农就业部门内部或城市之间的迁移。就中国来说,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人口学意义上的人口迁移只能以人口流动的形式表现出来。虽然目前户籍制度已经有所松动,但是受流入地结构性和制度性因素以及流入者本身人力资本和经济实力的限制,很多家庭成员不能一起迁移,于是出现了数以千万计的留守妇女、留守儿童以及留守老人。家庭成员空间上的分离客观上限制了家庭满足两性生活、教育子女以及赡养老人功能的实现,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第三,社会化使得家庭的经济、教育、娱乐功能外化。与传统农业社会不同,现代工业社会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社会化,生产社会化、教育社会化、医疗社会化、养老社会化。在传统农业社会中,生产资料的占有、生产劳动的组织以及劳动

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视野

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视野内容提要: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的开展既要植根于本土的社会文化背景,又要借鉴西方成熟的理论。可资纳入的理论框架既包括纵向的社会转型与家庭转变、家庭发展与家庭生命周期,又包括横向的系统视角与家庭生态系统、社会性别与女性主义。这些理论有助于实务工作者从变迁、生态、互动以及差异的综合维度理解中国家庭和家庭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实务工作。作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7vn118oec7916095eiv3gyk618jsm0082p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