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 支持自主探索
建瓯市实验幼儿园 刘尧芳 【摘要】:
问题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以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为需要,激发幼儿在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自信,认识“做中学”的价值,培养幼儿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合创新的规则、技巧,也是用来解决当前的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 【关键词】:问题情境 自主探索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问题情境教学是以一连串的问题创设一定的情境开展活动,它能够调动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和良好积极的态度;能够促进幼儿形成牢固的知识;能够增强幼儿的探索欲望也能够培养幼儿稳定的意志品质。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使教学问题情境化是情境教学的主题。问题情境教学的关键就是设计富有意义的情境,设计好问题,以问题引入,以问题串接,以问题为载体来激发幼儿的内驱力。问题是助推器,是点燃求知欲、创造欲的火把,是走向卓越、走向成功的开始。引导幼儿分析、思考、判断、选择、反思、应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独立思考,大胆求索,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培养了问题意识,提高了创新能力。
一、问题情境教学 促进主题活动 (一)、调动学习兴趣 提高良好态度。
好奇与探究心理是人类与许多动物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当幼儿被问题所引发产生了“是什么?为什么?”等的想法时,他就有了寻求资源、探找途径以获得结论或答案的内在驱动力,产生了解决问题的需要,形成探究解决问题方法途径的内在动机。“问题”有时被人们称为“挑战”,这意味着它是一个诱发因素。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当面临的挑战具有一定的难度,不是轻而一举即可应对,同时又是被幼儿知觉力所能及,具有成功逾越的可能性时,这个挑战则具有更大的“诱惑力”,幼儿在被激发起来的动机的推动下,激活了经验,调动了潜能,解决了问题,不仅会产生成就感与自信心,而且因问题的解决而产生的动机具有增
1
值效应,又可进一步成为推动新的学习的更有力的内部驱动力,这样问题解决活动即可成为教学持续生命力的重要动力源泉。比如:在主题活动《颜色变变中》,孩子们对所提供的颜料兴趣十足,表现出了很强的积极性,他们一开始就要动手了,这是探索活动中常见的现象,于是,我趁热打铁创设了问题情境,两种颜色宝宝碰在一起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你们先碰碰看,一碰到后就有小朋友欢呼起来,它们变了,不是原来的颜色了,它们到哪里去了呢?基于孩子们产生的疑问,我又问:这两个朋友怎么会这样了呢?孩子们又纷纷商量着,最后向他们阐述了其中的原因,他们都觉得很神奇。在第一步结束后,又让他们尝试第二次颜色变变,这次没了前一次那么冲动,但目的性明显强多了,因此在积极地学习氛围中科学活动的常规也好了许多,每个孩子都尝到了发现科学奥秘的快乐,所以问题情境教学不仅可以调动幼儿对学习的兴趣而且也能提高幼儿良好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增强探索欲望,提高创造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而且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活动。孩子在游戏、绘画、手工、编故事、数学等活动中都已明显出现了构思新的形象,寻求新的办法,解决各种新的问题的创新精神。比如:在《车》的主题活动中,“谁的小车开得快远”,要求幼儿探索出不同的斜坡小汽车滑行的长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活动中我先示范了同一辆汽车在三个不同的坡面滑行的情况,然后问孩子们为什么同一辆汽车滑行的长度不一样呢?于是孩子们纷纷上来观察并尝试着走走坡面的斜度情况,甚至有的孩子在边走边探索中发现了很陡的坡几乎无法走上去,基于这个发现我给予引导,让孩子们发现产生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坡度不同的关系,这一问题解决了,我又提供了三个坡度一样但表面光滑度不一样的坡又让幼儿探索,在这是我又提了很多的为什么,在为什么的支撑下孩子们有开始了第二轮探索,刚开始他们还停留在第一次探索的基础上,问题没有突破,但慢慢地他们发现了原来三块板的表面不一样才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对于产生这样的结果是老师所提的问题所导致的,让他们有了探索的欲望,从中也学会了再次创造的能力,他们会举一反三地探索同样不同的问题了,所以问题情境能增强幼儿的探索欲望,同时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也有很大的帮助。
2
(三)、促进问题解决 形成牢固知识。
问题解决教学需要幼儿运用已有知识去激活——纳入——重建——改组新知识,也就是需要幼儿利用已有知识、规则等成为思维的素材重新组合,以适合当前的新问题,因此幼儿在问题教学中掌握的知识,大多都是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亲身总结发现的,这样的知识能在幼儿的大脑中形成比较牢固的概念。比如:在认识梯形的活动中,需要幼儿掌握梯形的主要特征。因此我在活动开始时,首先为幼儿提供了一张长方形的纸,让他们回忆长方形的特征,为幼儿解决问题提供已有知识作为“组织者”,然后再发给幼儿一张梯形的纸,并提出问题“什么样的图形是梯形?”此时我引导幼儿通过比较,发现梯形有四条边、四个角,有两条边是平的,两条边是斜的。最后我在幼儿自我发现的基础上对梯形下了一个准确的定义:有四条边、四个角,四条边不一样长,有两条对着的边是平行的(就是永远不会碰在一起)闭合的图形。运用这样的方法,幼儿对梯形的掌握是通过自己动手比较,亲身体验总结出来的,因此知识点比较牢固,检索时也易于恢复,只要有需要,幼儿就能很快回忆起梯形的特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问题一旦解决,解决问题产生的“规则的组合”,将储存下来构成认知结构的组成部分,成为以后问题解决的可利用因素,幼儿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提高了,在以后类似的教学中也经常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因此适当的问题解决历程不仅能有效促进问题解决的成效,而且有利于帮助幼儿重新建构习得的知识,提升其多元的智力水平。
随着对新《纲要》精神的理解和领悟,在开展探索型主题活动中,我们不再满足于让幼儿回答教师的问题,而是努力营造一种问题情境,注重引发幼儿自己提出问题,循着自己的问题线索去解决问题。
二、营造问题情境 促进兴趣产生
(一)、借助“画龙点睛”的语言,启发幼儿提出问题。
《纲要》一再强调幼儿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精心呵护与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好奇心、认识兴趣和探究精神。兴趣是孩子进行探索活动的动力。探索型主题活动的整个过程主要是幼儿自发生成的,而活动的进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幼儿的探索活动搁浅而失去兴趣时,就需要教师用启发性的语言调节幼儿的情绪,使幼儿对活动重新产生兴趣。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