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卷 第4期第36卷 年 8 月2019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mzsfxyxb@163.comJOURNAL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Vol.36 No.4(总第125期)Aug.2019文艺理论研究“隐文化”释喻下的《刺客聂隐娘》王鑫羽(中国海洋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摘 要:在《刺客聂隐娘》这部影片中,导演以中国传统“隐文化”为根基,将电影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将民族的过往与历史的思考蕴含于影片的深层结构中。影片深层结构中的“隐”在镜像中、人物情感中、核心人物中、主题中无处不在。在光影流转间,都可以感受到“隐”的“气息”,仔细感悟,便能体会到“隐”在其中的乐趣。这种“隐”其实就是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含而不放、隐而不露的“隐文化”。关键词:“隐文化”;《刺客聂隐娘》;隐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891(2019)04-0111-03《刺客聂隐娘》上映以来评价褒贬不一。有的观众认为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但有的观众却表示难以理解。不可否认的是,影片缓慢的叙事节奏、简单的叙事情节以及极少的叙事语言,确实在大量的留白和简略情节中潜藏了很多内容,因而使得影片难以理解。这其实正是影片深层结构中的“隐”造成的,而这种“隐”正是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文化”。本文笔者尝试阐释中国传统“隐文化”与影片深层结构反映出的“隐”之间的关系,分析影片是如何从始至终贯彻着“隐”的。一、中国传统“隐文化”与《刺客聂隐娘》的关系“隐”这个字早在先秦的文化典籍中就已经出现,常常和“显”字一起使用来展开对话。它的本义是遮蔽、隐蔽的意思,但这之外还有很多用法,有的具有了美学和诗学的意义。“隐”作为一个美学范畴经历了先秦的哲学认知阶段、政治修辞阶段和六朝的诗学阶段之后被逐步确立下来[1]4。“隐文化”虽然不是中国文化中的主流文化,但却源远流长并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文学的深层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隐文化”影响古人的处世态度。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隐士,即使很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他们一生中也有着或长或短的隐逸行为。孔子作为儒家的代表,认为“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隐逸思想。孟子与孔子相同,都将隐逸看作对于政治伦理意义上道的维护,现实如果无道,那么就会通过隐这种特殊的行为表达对无道的抗议,进而来维护道。通过“隐”来实现“隐居放言”,以避免官场禁忌等复杂关系,从而以另一种方式来承担社会责任。庄子作为道家的代表,提出“无为有国者所羁”。他通过“隐”这种形式来摆脱专制王权的束缚,实现身心真正的自由。在儒道文化的影响下,“隐”渐渐成为中国古人普遍的处世态度,并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点体现在影片当中便是隐逸的主题。具体体现在影片的结尾,聂隐娘在权衡利弊之后,即杀与不杀的理由——若遵从师父的教诲,杀了田季安,最好的结局就是结束藩镇割据,天下一统;最坏的结局就是,田氏家族趁机掌握魏博,以此来对抗朝廷,以田家的势力藩镇割据将更加严重,社会更加动荡……她最终选择维持现状而抛弃亲情爱情纠葛,与魔镜少年一行人就此离去。其次,在审美艺术形象的塑造上,刘勰对“隐”的“意生文外”“余味曲包”的审美特征的阐释,促成了唐代“象外说”的形成。刘禹锡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境生象外”的诗学观点[1]8。主张寻找言语以外的宇宙和人生真谛的蕴藉之义。刘禹锡还论述了如何创作出具有意境之妙的艺术作品的一般规律,即需要让自己达到虚静的状态,以便使所创作的诗达到一种幽清的境界。司空图进一步发展了这[2]201种“隐”的美学思想,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收稿日期:2019-06-25作者简介:王鑫羽(1996-),女,内蒙古包头人,现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1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111-
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