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肝炎的中西医治疗及预防
【摘要】甲型肝炎西医治疗以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选择性使用药物为辅。中医治疗主要以清热利湿药剂为主,配合灌肠等措施为辅。中西医治疗均需注意避免使用伤肝药物,应做好甲型肝炎的预防工作,主要措施包括搞好个人及环境卫生,及时治疗及隔离患者,注射甲型肝炎疫苗等。
【关键词】甲型肝炎中西医治疗预防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是一种由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Avirus,HAV)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呈全世界范围的分布,但多见于经济欠发达的国家。我国平均每年24万人罹患甲型肝炎,发病率高达21.4/10万。甲型肝炎是一种经粪-口途径传播的疾病,发病以儿童和青少年为多见,临床特征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疲乏、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例有发热、黄疸,无症状感染者甚为常见。本病的病程呈自限性,无慢性化,引起急性重症肝炎者极为少见。随着灭活疫苗在全世界使用,甲型肝炎的流行已得到有效的控制。人感染HAV后可获持久的免疫力,预后良好。[1]
1西医治疗方法
西医治疗中甲型肝炎治疗以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选择性使用药物为辅。一般成人用10%葡萄糖溶液500ml加10%氯化钾溶液10ml、维生素C5.0g、肌苷0.5g、强力宁100ml。有时加三磷腺苷和辅酶A,每日1次静滴,10—14d为一疗程,一般用1疗程。口服保肝药及各种维生素,加用干酵母,合并感染者加服抗生素。
1
甲型肝炎治疗要点主要是让患者卧床休息,避免饮酒、劳累及使用易损害肝脏的药物,多食容易消化、富于营养的食物和新鲜蔬菜、水果等,减轻肝脏的生理负担。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可以促进肝细胞的修复;恶心、呕吐等症状明显者可适当静脉输入葡萄糖液;根据病情选用1至2种保肝药物,如维生素、葡醛内酯(肝泰乐)等对肝脏作用小的药物,不能进食者,静脉输液,供给足够的葡萄糖、盐及人体每天所需的维生素等,注意水、电解质平衡;有恶心、呕吐、食欲缺乏者,可给予多酶片,甲氧氯普胺(胃复安)等对症治疗。[3]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用药,一般西药最为常见的伤肝药物如:抗生素类与大环内酯类药物、解热镇痛药物、降糖药物、心血管用药、抗肿瘤药物、精神病药物、抗甲亢药物、内分泌用药、麻醉用药、作用于循环系统类药等。
2中医治疗方法
本病中医属“黄疸”范畴。临床可见颜面、周身皮肤、结膜及小便发黄。中医把黄疸肝炎中肤色黄而明亮,色如橘皮者称为“阳黄”;肤色黄而晦暗,色如烟熏者称为“阴黄”。应分型治疗。[2]
2.1阳黄初起发热或不发热,恶心厌油,不思饮食,腹满胀痛,肝区不适,倦怠乏力,白睛,皮肤发黄,大便秘结或发白,尿色深黄,舌苔黄腻,脉滑数。多数甲型肝炎属阳黄范畴,系脾胃湿热熏蒸肝所致,所以治疗时应清热利湿。方药:柴胡12g、黄芩12g、茵陈60g、栀子12g、大黄6g、板蓝根30g、金钱草、虎杖各20g、郁金12g、积壳12g、枯矾1.5g、甘草6g、大枣10枚。也可用以下简单的民间验
2
方进行治疗:茵陈50g,栀子25g,白糖100g。如有热者加板蓝根、双花、龙胆草;胁痛者加香附,郁金;恶心、呕吐者加半夏、竹茹;不思饮食者加三仙、鸡内金等;肝大者加鳖甲;腹胀者加大毛。
2.2阴黄不发热,怕冷,食少,口不渴,腹部隐隐作痛,精神疲倦,白睛,皮肤黄,黄色晦暗,大便稀,小便淡黄,舌质淡,苔白腻,脉迟缓。治宜温中化湿,并注意饮食调养。
在治疗过程中中药制剂治疗甲型肝炎效果明显,如茵陈蒿汤和茵陈附子汤等,以茵陈蒿汤合茵陈附子干姜汤为基础方,辨其阴阳、寒热的孰轻孰重而加减,再重用茵、板、虎、金治疗甲型肝炎具有退黄快、疗程短、疗效易、不良反应小,不复发、费用低、易隔离、不住院等特点,适用于中、低收入和未进入医保的人群,同时也适用于住院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中医治疗中还有灌肠治疗甲型肝炎的方法一种,首先取药液150ml,儿童及腹泻严重者80-100ml,温度39-41℃。患者取左侧卧位,用橡皮垫将臀部抬高10cm,用一次性引流管代替肛管,因为引流管较肛管细、软,易控制滴数。药液与肛门距离不超过30cm,将引流管插入肛门20-25cm,儿童10-15cm,然后缓慢滴入药液。注意观察患者面色、表情变化,及时发现有无不适。待药液注完拔除引流管后,轻柔按摩肛周5min,嘱患者尽量忍耐1h再大便,使药液充分吸收。体位可左侧卧位-仰卧胸膝位—右侧卧位交替改变,同时通过交谈、读书、看报、看电视等方法分散其注意力。灌肠时间应选择在睡前进行,此时活动减少,药液易于保留吸收达到治疗的目的。灌肠前要排尽大便,灌肠时注意保暖,防止患者受凉,同时保护患者隐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