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条 在下列情况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一)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二)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三)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四)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
(五)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在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
(六)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出版发行;
(七)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在合理范围内使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八)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
(九)免费表演已经发表的作品,该表演未向公众收取费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报酬; (十)对设置或者陈列在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录像; (十一)将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已经发表的以汉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品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品在国内出版发行; (十二)将已经发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
前款规定适用于对出版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权利的限制。 《著作权法实施条例》
第二十一条 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使用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的已经发表的作品的,不得影响该作品的正常使用,也不得不合理地损害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
1. 合理使用的概念。著作权、邻接权均受合理使用的限制。合理使用,指将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广播电视节目信号)以法定方式使用,可以不经权利人允许,亦无须支付报酬,且不构成侵权的使用方式。 2. 合理使用的构成要件。
①必须是已经发表的作品(表演等)。
②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
③限于法定的特殊情形,且不能影响权利人对于作品(表演)的正常使用,也没有不合理地损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3. 对合理使用的法定情形的若干说明。
①第22条第一款第二项中的“适当引用”,指引用的部分不能构成引用人作品的主要部分或者实质部分,与引用的“字数”无关。如果需要,可以全文引用。
②第22条第一款第四项的媒体转载仅限于“时事性文章”。其他文章的转载通过“法定许可”解决。
③第22条第一款第四项、第五项中作者声明不许使用的,不得合理使用。
④第22条第一款第九项中的“免费表演”,指双向免费,既不向表演者付酬,也不向观众收费。所以,“赈灾义演”不属于免费表演。
⑤第22条第一款第十项的行为仅限于临摹、绘画、摄影、录像等“非接触性”的复制;“直接接触”的复制方式,如拓印须经著作权人许可。并且,艺术作品的临摹、绘画、摄影、录像人,可以对其成果以合理的方式和范围再行使用,不构成侵权。
⑥第22条第一款第十一项的行为仅限于将“中国人”以“汉语言文字”发表的作品改编成“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品在“中国”出版发行。
⑦第22条第一款第十二项的行为包括将“中国人与外国人”的作品改成盲文。 4. 重要提示
在网络环境下,合理使用的范围被大大压缩了。如果著作权人(邻接权人)对已经发表的作品采取了技术措施,那么规避或者破坏该技术措施并对作品进行使用的行为,只有四种情形可以构成合理使用,越出这四种行为之外的,均不属于合理使用,而是侵权行为(《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12条)。
①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通过信息网络向少数教学、科研人员提供已经发表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而该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只能通过信息网络获取; ②不以营利为目的,通过信息网络以盲人能够感知的独特方式向盲人提供已经发表的文字作品,而该作品只能通过信息网络获取; ③国家机关依照行政、司法程序执行公务;
④在信息网络上对计算机及其系统或者网络的安全性能进行测试”。
(三)著作权的限制之法定许可
(《著作权法》第23、32、39、42、43、45条) 1. 法定许可与合理使用的区别
(1)相同点
①均体现了对著作权和邻接权的限制。 ②使用的作品均为已经发表的作品。 ③均无须取得权利人的许可。 (2)不同点
①法定许可权人仅限于录音制作者、广播电视组织和报社(期刊社)等邻接权人,一般人不享有法定许可权;合理使用无主体范围的限制。
②法定许可须向权利人支付报酬;合理使用无需支付报酬。
③权利人可以事先声明排除法定许可;权利人不能以事先声明排除合理使用(时事性文章、公众集会上的讲话除外)。 2. 法定许可的法定情形
(1)报刊转载法定许可。①作品在报纸、期刊上发表后,除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外,其他报刊可以转摘或者作为文摘、资料刊登(注意:作品必须发表在报纸和期刊上,发表在网络上的,不适用法定许可;仅报社和期刊社有法定许可权。)。
(2)制作录音制品的法定许可。录音制作者使用他人已经合法录制为录音制品的音乐作品制作录音制品,除著作权人声明不许使用的以外,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
(3)广播组织播放作品的法定许可。①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他人已发表的作品、已经出版的录音制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但应当支付报酬。②但有例外: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他人已经发表的电影作品、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录像制品,不适用法定许可。
(4)编写出版“国家规划”教科书的法定许可。仅限于为实施九年义务制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出版教科书。此时,可以在教科书中汇编已经发表的作品片段或者短小的文字作品、音乐作品或者单幅的美术作品、摄影作品,但应当支付报酬,指明作者的姓名、作品名称。
(5)制作和提供课件法定许可。《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8条规定:为通过信息网络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或者国家教育规划,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使用其已经发表的作品的片段或者短小的文字作品、音乐作品或者单幅的美术作品、摄影作品制作课件,由制作课件或者依法取得课件的远程教育机构通过信息网络向注册学生提供,但应当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并应当采取技术措施,防止服务对象以外的其他人获得著作权人作品。 3. 重要提示
已经发表的作品,网站并不享有法定许可权,网站未经许可,不得将已经发表的作品上传至网络,否则构成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犯。
六.著作权的集体管理
1.集体管理组织的性质:非营利性组织,信托组织。
2.集体管理组织的权利:著作权法规定的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出租权、信息网络传播权、复制权等权利人自己难以有效行使的权利,可以由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进行集体管理。 七.著作权的保护
1. 判断侵犯著作权的标准:“依照受控行为界定专有权利”。只要他人擅自实施了《著作权法》第10条规定的受控行为,又无违法阻却事由,就侵犯了著作权。掌握著作权侵权的要诀是牢记《著作权法》第10条的规定。 2. 几种比较特别的规定
①未经著作权人的许可,故意“避开”或者“破坏”著作权人采取的保护著作权的“技术措施”,但没有使用作品的,属于侵权行为,但并不必然构成侵权著作权。不过,有可能构成共同侵权。例如:钟某破译某收费电影网站的密码,并公之于众,他人获得密码后下载电影制作成光盘出售的,钟某虽然没有参与制作盗版光盘的行为,有可能构成共同侵权。 ②未经著作权人许可,故意删除或者改编作品、录音录像制品等的“权利管理电子信息”的,亦可构成侵犯著作权的行为。
③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作品的,既构成侵犯他人姓名权的行为,也可以认定为侵犯他人署名权的行为。
3.侵权的法律责任(《著作权法》第46、47条) 民事责任: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行政责任: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销毁侵权复制品,并可处以罚款 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编 专利法
一、专利权的客体
专利权的客体有三:①发明;②实用新型;③外观设计。
*著作权法保护智力创造成果的表现形式,不保护思想;专利法保护智力创造成果的内容,如技术思想等。 (一)发明
概念: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适于适用的新的技术方案。
产品发明-产品专利:发明是关于新产品、新材料、新物质等产品的技术方案。
方法发明-方法专利:发明是关于制造产品或解决问题的操作方法、制造方法或工艺流程等技术方案。 (二)实用新型
概念: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适用的新的技术方案。 发明、实用新型的可专利性
(1)发明和实用新型的可专利性:三个方面(三性) ①新颖性。不属于现有技术且无抵触申请。
②实用性。(所述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制造或使用,并能够产生积极效果。 ③创造性。与现有技术相比:(a)该发明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b)该实用新型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2)新颖性的判断。指申请专利的发明和实用新型不属于现有技术且无抵触申请。所谓“现有技术”,指“申请日以前”在国内外为公众所知的技术。具体而言,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的发明、实用新型具有新颖性:
①申请日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创造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过。
②申请日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创造在“国内外”因其他方式(如展览、生产、销售、使用、讲座)为公众所知。
③没有“抵触申请”。指没有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就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申请日以前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过申请,并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或者公告的专利文件中。
(3)新颖性丧失的例外。在下列三种情形下,发明、实用新型(注意:没有外观设计)的申请人于发明创造“公开后6个月内”申请专利的,视为尚未丧失新颖性: ①在中国政府主办或者承认的国际展览会上“首次”展出的。 ②在规定的学术会议或者技术会议上“首次”发表的。 ③他人未经申请人同意而泄露其内容的。 (三)外观设计
概念: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 *外观设计的可专利性:
①新颖性。不得属于现有设计且无抵触申请(在理解上与发明、实用新型的新颖性相同)。具有区别于现有设计的特征(可视为独创性)。授予专利权的外观设计与现有设计或者现有设计特征的组合相比,应当具有明显区别。
知产陈丽苹串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