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招待他。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桃花源里的人嘱咐他说:“不要对外面的人说(这里的情况)。”
渔夫离开了桃花源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路回去,沿路处处做上标记。到了武陵郡城下,拜见了太守,述说了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还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名士。他听说了这件事,兴致勃勃地计划前往。结果(计划)还未实现,不久他就得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寻桃花源的人了。
4.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方山子① , 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④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好友。原名陈慥。②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③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④矍:惊奇地注视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下划线的词。 ①方山子亦矍然________ ②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②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3)从文章第①段中________一词可见方舟子归隐的原因。
(4)比较《桃花源记》与本篇文言文,试分析陶渊明笔下桃源中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和苏轼的朋友陈慥一家居于山中,“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的原因 【答案】 (1)……的样子;年轻
(2)①(方山子)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②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3)(然)终不遇
(4)桃花源中自然环境优美,社会环境安定,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和平劳动幸福生活,所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陈季常一家徒步往来山中,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这表明了他们一家人安贫乐道的美好品德。
【解析】【分析】(1)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
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这里要注意“少”解释为“年轻”。 (2)本题要注意:弃:放弃。妻子:妻子和儿女。
(3)由第①段内容可知,方山子年少时具有豪侠之气,终因驰骋当世之志未酬,晚年隐居山野。所以由“终不遇”一词可见方子舟归隐的原因。
(4)根据内容理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见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是和平、安定、幸福的,没有压迫剥削;而陈慥一家四壁萧条,家境贫寒,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这表明了他们一家人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品格。 故答案为:⑴……的样子;年轻;
⑵①(方山子)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②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⑶(然)终不遇;
⑷桃花源中自然环境优美,社会环境安定,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和平劳动幸福生活,所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陈季常一家徒步往来山中,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这表明了他们一家人安贫乐道的美好品德。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注意“”的意思。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比较阅读。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然后比较不同即可。 【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5.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候①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②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富,则皆泊南津 , 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③。今舟之至者皆泊提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候之议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滕候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 , 退守一州。
(节选自欧阳修《偃虹堤记》)
【注】①滕候: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②冲:交通要道。③虞:忧患。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予发书按图________ ②问其作而名者________ ③而不逾时以成________ ④而功未及就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 ②滕候志大材高,名闻当世。
(3)欧阳修的《偃虹堤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堪称姊妹篇,内容相得益彰。从这篇文章中可看出滕子京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4)从欧阳修的《偃虹堤记》中,可以看出滕子京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案】 (1)打开;命名、取名;超过;完成
(2)①过去往来于洞庭湖的船只,到了没停泊的地方,就都在南岸的渡口停泊。②膝候志向高远、富有才华,在当世很有名。 (3)修筑偃虹堤。
(4)①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②有博大胸襟,被贬官后,仍为百姓着想,为民造福。
【解析】【分析】(1)①句意:我打开信看着地图。发:打开; ②句意:又问他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名:命名、取名; ③句意:如果不耽误时间可以完成。逾:超过;
④句意为:但还没有功成名就。就:完成。
(2)①重点词语焉;昔:过去;寓:停泊:则:就;皆。 句意为:过去往来于洞庭湖的船只,到了没停泊的地方,就都在南岸的渡口停泊。
②重点词语有:才:才华;名:有名。句意为:膝候志向高远、富有才华,在当世很有名。
(3)从“ 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 即可得出答案。
(4)由“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滕侯之所为也”可知滕子京对偃虹堤的周密策划和精心施工,表现了他 有博大胸襟,被贬官后,仍为百姓着想,为民造福。由“盖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滕候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写出滕子京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故答案为:⑴打开;命名、取名;超过;完成;
⑵①过去往来于洞庭湖的船只,到了没停泊的地方,就都在南岸的渡口停泊。②膝候志向高远、富有才华,在当世很有名; ⑶修筑偃虹堤;
⑷①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②有博大胸襟,被贬官后,仍为百姓着想,为民造福。
【点评】⑴本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有一个从岳阳来的人,拿着滕候的信和洞庭湖的地图来告诉我说:“希望您能写篇记。”我打开书信并查看洞庭之图,看到从岳阳城门往西到金鸡提的右边,那边有一个又高又长的建统,叫偃虹堤。问来人建造此堤的人和为此提起名字的人,来人说:“这都是我们滕候做的。”又问他修建堤坝的利处,回答说:“洞庭湖是天下最险要的,岳阳又是荆州、潭州、黔州和蜀地四个地方的交通要道。过去往来于洞庭湖的船只,到了没停治的地方,就都在南岸渡口停泊,那些到州中办事的人就又远又累,而且又常常有遇到风波、船翻淹没的恐慌和担忧。现在到岳州的船只全部停泊在偃虹堤下,有事到州里的,又近又没有危险。”我问这个提有多大,花费多少人力,回答说:“全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度增加二尺,动用工人一万五千五百个,没有超过原定时间就完成了。”我问他开始是如何谋划的,回答说:“州里把这件事上报给转运使,转运使挑选有能力的官吏视察这件事是否可行,反复视察了多次,又上报朝廷,由三司来决定,三司认为这件事可行,他们都没有改变我们
膝候的主张。”(我)说:“这是有德行的人的举动,可以为此写篇记!”
大概深为老百姓考虑的人,在开始谋划一些事情时便很精细到位,所以能够用力少而取得的功效多。滕候志向高远、富有才华,在当世很有名。目前正是朝廷用兵、急于招揽人才的时候,他曾经被朝廷任用过。但还没有功成名就,就退下来当一州的知州。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曾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 往往粥①不继,日昃②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①粥:稠粥。②日昃:太阳偏西。
(选自《范仲淹苦学》)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范仲淹二岁而孤________ ②日昃始食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3)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范仲淹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 (1)幼而无父;才
(2)有时候晚上觉得困倦疲惫,就用谁洗脸。 (3)勤奋好学,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句子意思,注意“始”这里是才的意思。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或:有时; 辄:于是,就;沃:洗。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有时候晚上觉得困倦疲惫,就用谁洗脸。
(3)结合范仲淹的动作和语言分析,从“五年未曾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粥①不继,日昃始食”可以看出范仲淹勤奋好学;从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以看出范仲淹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故答案为:⑴①幼而无父;②才 ⑵ 有时候晚上觉得困倦疲惫,就用谁洗脸。 ⑶ 勤奋好学,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主要考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要抓住翻译的关键得分点,得分点基本上都是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