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祖继商业银行发展的六大趋势和七点转型建议
目前全球银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转型发展需要把握趋势,未雨绸缪。本文前瞻地指出银行业发展的六大趋势,认为商业银行需要坚持内涵式转型的发展道路,并对国有大行实现内涵式转型所需的具体管理措施提出七点建议。
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延续低迷增长态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银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面对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以及境外风险因素等方面的挑战,银行从业者都在思考,如何弥补自身的薄弱环节,提高竞争力;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体现金融的核心作用。“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时而制”,我们需要准确把握趋势,未雨绸缪,积极应对。 关注银行业发展的六大趋势
趋势一:行业格局已发生显著变化。目前同业竞争日益白热化,国内银行业法人机构超过4000家,各类金融机构超过2万家,同质化竞争严重。新兴金融科技企业跨界进入支付结算领域并从事实质性的存贷款业务,撬动客户关系,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市场渗透率已接近40%,存款搬家至互联网金融公司金额超过2万亿元,网络贷款交易规模超过1万亿元。同时,利率市场化导致银行利差收窄,传统盈利模式难以为
继。2016年银行业净息差降至2.22%,为历史最低水平,尽管净利润增速企稳回升至3.5%,较上年提升1.1个百分点,但是盈利中枢水平已大幅下降,与高速增长的黄金十年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为应对竞争,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各家商业银行纷纷转向综合化经营,凭借多元化产品和服务重塑市场竞争力。趋势二:风险防控高压态势持续。国内经济仍处于新旧动能转换节点,区域、行业和企业分化加剧,市场主体高杠杆率和高负债率潜藏系统性风险。去产能、清理“僵尸企业”和变相“逃废债”等带来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管控形势依然严峻。同时,股市、债市、汇市联动,跨市场、跨行业交叉风险增多,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和市场风险管控提出更高要求。并且随着海外布局加快,中资银行面临更多海外合规风险,近期,国际大型银行和中资银行受到监管处罚的事件频发,也对银行利润和声誉产生严重影响。趋势三:客户行为模式发生深刻转变。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进步,金融脱媒加剧。对公客户融资选择日益多元化,传统信贷需求下降,直接融资快速发展,且“轻资本、轻资产”的客户转向模块化、订制化、综合化服务,要求银行提供更加符合行业特性的解决方案。个人客户方面,投资渠道也日益多元化,理财需求强烈,促使资管类等高收益产品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传统的存款业务造成很大的
冲击。年轻客户对移动化、场景化和人性化的期望和要求日益增加,11亿移动互联网用户利用数字化渠道获取金融服务成为主流。客户行为分化和忠诚度下降倒逼各家银行拿出差异化的客户定位和营销服务方案。只有找到客户“痛点”,用创新的产品和服务解决“痛点”,才能留住客户,实现可持续发展。趋势四:新技术带来重大机遇与挑战。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发展,推动金融科技公司迅速崛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银行业需要尽快吸收、应用并提升科技转化能力和经营效率。如借助大数据分析,更加精准判断客户需求,从“盲人摸象”灌输营销转向“数据驱动”精准营销,提高销售服务效率,深挖客户价值;利用云计算提供更加低成本、高效率的财务和运营支持等。同时,新技术应用也带来数据风险和系统安全等问题,商业银行亟须提高对数据的整合、挖掘和管理能力,不断夯实IT基础,严防泄密风险,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趋势五:新经济要求银行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度已逐步提升至65%,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共享经济等领域快速发展,文体娱乐、教育医疗等新业态蓬勃兴起,经济新旧动力切换、新旧模式转换加快。银行业在告别过去普遍性、总量增长机会的同时,也迎来了细分领域、结构性机会的发展商机。其实,业务转型处处可见,获客活客多种多样,商业模式改变也是实实在在。例如,商户作为支付环境的重要组成
部分,成为金融机构竞相追逐的目标客户群体。小微企业、三农、民生等领域金融需求还远未得到满足,二维码支付、消费金融、直销银行等成为创新服务的有效方式。银行要避免变成“21世纪的恐龙”,唯有加快转型步伐,变得更有张力和活力。趋势六:金融监管标准更加严格。2017年监管部门把防控金融风险和抑制资产泡沫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对资管、理财、同业等交叉性产品实行穿透原则,严防金融机构加长企业融资链条、增加融资成本、加剧资金脱实向虚等问题,做实并表监管,防止监管套利。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持续升级,房地产调控措施密集出台,对银行资产配置和风险管控形成挑战。同时巴塞尔协议Ⅲ对资本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四大行已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需要满足更高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和总损失吸收能力,银行业资本内生增长能力已难以支持规模快速扩张的粗放式发展模式。
理顺银行转型发展内在机理
面对内外部因素的不断变化,商业银行转型是永恒不变的主题,转型永远在路上。但是,不同发展阶段的侧重点不同,追求的阶段性目标也不同,关键是转型战略要有合适布局,目标一定要与实体经济发展和客户需求相一致,同时若转型策略要扎实有效,也要求其外延拓展一定要与管理能力提升相一致。银行诞生于实体经济、成长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
潮起潮落是客观规律,银行要想屹立于浪潮之巅而不倒,拼规模、跑马圈地的外延式扩张必定不可持续,想要打造百年老店,就必须牢固树立稳健经营和价值创造理念,苦练内功,深入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变革,不断提升银行经营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咬定内涵式转型发展道路不动摇。概括而言,内涵式转型永远是重中之重。这就需要: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做好五个方面转型;同时,把握大势,服务大局,加强三个能力建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转型发展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把握大方向,做好“往哪去、如何去”的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商业银行应在以下五个方面做好转型的重点谋划:一是完善综合化经营。客户需求日益多样化,金融领域越来越融合,综合化经营转型是大势所趋,商业银行不仅须健全“银行+非银行”牌照,更重要的是做好自身资源配置、考核机制、营销模式、收益结构的综合化,实现以银行业为主,非银行金融为辅,综合业务战略协同发展的格局;二是提供多功能服务。未来银行一定是个平台,将服务、产品在平台上统一组织、展示和提供,因此构建全方位、一揽子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银行自身价值至关重要;三是实现集约化发展。大象起舞首先要克服“大企业病”,想变得身轻如燕,就必须走集约化发展道路,集中生产要素,整合优化流程,做好前后台分离,提高运营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低投入、高回报;四是转型创新型银行。
王祖继商业银行发展的六大趋势和七点转型建议教学文案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