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兴起的背景 ? 美国W.A.Shewhart博士于1924年发明管制图,开启了统计品管的新时代; ? 如果工作体会对产品品质有举足轻重的阻碍(如手工业),那么,SPC就没有太多发挥的空间,相反地,如果某一公司开始将体会加以整理,而纳入设备,制理或系统时;也确实是讲,该公司开始宣告\体会挂帅时刻\将要终止,那么SPC的导入时机也就自然成熟了; ? ISO9000要求为客户提供合格的产品,只有稳固而一贯的\过程\与\系统\才能保证长期做出合格的产品,然而,如何检核一贯\过程\与\系统\仍旧稳固的存在呢?这必须仰赖SPC来发挥功能; SPC的差不多原则 ? 产品质量的统计观点 A.产品质量有变异; B.变差具有统计规律性; ? 对专门因素分类和操纵 ? 稳固状态是生产过程追求的目标 ? 预防为主 SPC的理论基础 ? 数理概率统计理论; ? 分布理论(6σ); ? 正态.二项等分布; ? 参数估量.方差分析等; spc基础培训资料
质量改进工具和技术
序号 A1 A2 A3 A4 A5 A6 A7 A8 工具和要求 调查表 分布图 水平对比法 头脑风暴法 因果图 流程图 树图 操纵图 应用 系统地收集数据,以猎取对咨询题的明确认识 使用于非数字数据的工具和技术 将大量的有关某一特定主题的观点,意见或方法按组归类 把一个过程与那些公认的站领先地位的过程进行对比,以识别质量改进的机会 识别可能的咨询题解决方法和潜在的质量改进机会 分析和表达因果关系; 通过识别症状,分析缘故,查找措施,促进咨询题的解决 描述现有的过程; 设计新过程 表示某一主题与某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适用于数字数据的工具和技术 诊断:评估过程稳固性; 操纵:决定某一过程何时需要调整及何时需要保持原有状态; 确认:确认某一过程的改进 显示数据的波动状态; 直观地传达有关过程情形的信息; 决定在何处集中力量进行改进 按重要性顺序显示每一项目对总体成效的作用; 排列改进的机会 发觉和确认两组有关数据之间的关系; 确认两组有关数据之间预期的关系 A9 直方图 A10 A11 排列图 散布图 在QS-9000附属参考手册中,有一本“SPC手册”是专门规定SPC统计方法的:
内容要紧有:过程的概念;过程变差; 过程能力分析;
计量型操纵图(X—R图,X—S图等); 计数型操纵图(p图,np图,c图,u图等); 第二章节SPC应用的基础 2.1数据与质量特性值 ? 质量数据 1. 数据的特点:①波动性; ②规律性; 2. 质量特性:反映产品特定性质之内容; (如:尺寸、重量、硬度、力度、电阻值、丝印寿命、外观等) 3. 质量特性数据:测量质量特性所得的数据; (如:“力度150g”、“力度偏重20g”、“力度偏重5pcs”) 4. 数据分类: ①计量值数据:(如单位为“mm、g、℃、Ω”的数据) ②计数值数据:(如单位为“PCS、箱、桶、罐”的数据) ? 数据参数 1. 数据表达式:公式中一样用X1 X2 ……Xn表示一组数据中n个数据。 2. 频数:同一记录中同一数据显现的数据。 公式中一样用n1 n2 n3…ni表示个数。 3.平均数:所有数据的和与总数和商。 4.百分率:单项数据与所有数据总和的商的百分值。 5. 累计百分率:顺序排列中,第1项的累计百分率,等于前N-1项百分率的和。 6. 标准方差: ? 数据的分层 1.概念:将数据按照使用目的,按其性质,来源,阻碍等进行分类,把性质相同,在同一生产条件下收集到的质量特性数据归并在一起的方法; 2.作用:分层的目的是为有利于查找生产质量咨询题的缘故。 3.分层方法: ①操作人员:按个人分,按现场分,按班次分,按体会分; ②机床设备:按机器分,按工夹刀具分; ③材料:按供应单位分,按品种分,按进厂批分 ④加工方法:按不同的加工、装配、测量、检验等方法分,按工作条件分; ⑤时刻:按上、下午分,按年、月、日分,按季节分; ⑥环境:按气象情形分,按室内环境分,按电场、磁场阻碍分; ⑦其他:按发生情形分,按发生位置分等。 4.两点原则: ①分层要结合生产实际情形进行,目的不同,分层的方法和粗细程度不同。 ②分层要合理,要按相同的层次进行组合分层,以便使咨询题暴露的更清晰。 2.2频数分布表
作频数分布表时要确定组距、组数和组的边界值。
例:某零件的一个长度尺寸的测量值(mm)共100个,测量单位为0.01mm
样本号 数 据 行最 大值 行最 小值 1~10 11~20 21~30 31~40 41~50 51~60 61~70 71~80 81~90 91~100 42.37 42.29 42.35 42.32 42.36 42.38 42.29 42.31 42.40 42.35 42.34 42.36 42.36 42.37 42.33 42.39 42.41 42.33 42.35 42.36 42.38 42.30 42.30 42.34 42.38 42.34 42.27 42.35 42.37 42.39 42.33 42.33 42.33 42.36 42.44 42.30 42.41 42.35 42.35 42.31 42.28 42.34 42.35 42.37 42.31 42.39 42.37 42.34 42.36 42.30 42.34 42.34 42.35 42.36 42.36 42.36 42.36 42.31 42.38 42.35 42.33 42.39 42.32 42.33 42.29 42.32 42.33 42.35 42.31 42.35 42.34 42.34 42.38 42.30 42.35 42.33 42.36 42.35 42.34 42.31 42.38 42.39 42.38 42.38 42.44 42.40 42.41 42.36 42.40 42.39 最大值 42.28 42.29 42.30 42.30 42.29 42.30 42.27 42.31 42.31 42.30 最小值 42.24 42.27 组距和组数可按下列步骤求出:
①从数据中选出最大值和最小值,这时应去掉相差悬殊的专门数据. 最大值为42.44,最小值为42.27
②用测量单位的1、2、5倍除以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极差),并将所有得值取整数.
极差=42.44-42.27=0.17mm
已知测量单位为0.01mm,为了求出组距,可用0.01mm的1、2、5的倍数除以极差0.17mm.
0.17÷0.01=17 0.17÷0.02=8.5(取整数为9) 0.17÷0.05=3.4(取整数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