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建构原则; 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层次结构; 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
能根据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和本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 二、教学重点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 三、教学难点
能根据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和本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
如何分解社会教育领域的目标;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4
第一课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1、社会发展的要求(外在依据)
2、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内在依据)
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科的发展(操作性依据)我国的教育目的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具体体现。要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几个方面来学习制定一定的目标。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建构原则。 1、方向性与基础性原则: 内涵:方向性原则:即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建构要有一定的思想与价值指向。 基础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应当是社会教育领域中最基础的启蒙性的目标。
作用:方向性原则:保证了目标制定的理想性与价值性 基础性原则:保证了目标制定的现实性与何宜性 、层次性与整体性原则2.
内涵:层次性原则: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建构是有层次的系列。 整体性原则:即建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时,要确立一种层次结构的整合观。
作用:层次性原则:保证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差异
整体性原则:保证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建构的综合系统性 3、科学性与动态性原则 内涵:科学性原则: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应当是一个符合幼儿自身发展与教育规律的科学体系。
动态性原则: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并不总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作用:科学性原则:保证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合理性
动态性原则:保证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生成性和开放性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纵向结构) 1、总目标:是社会教育所期望的最终结果,
是学前阶段社会教育任务和要求的总和 是对幼儿社会教育目标最为概括的陈述 是其他层次目标的依据和基础。
在此基础上,2001年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为: (1) 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2) 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 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4) 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5) 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年龄阶段目标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是总目标在各个年龄段上的具体体现,也是对幼儿园各年龄班儿童社会性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 其主要特点就是将社会教育目标分化为不同的要求,形成对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幼儿逐步提高要求的具体目标,引导幼儿逐步达到社会教育的总目标。 年龄阶段目标来自于社会教育的总目标,是社会教育总目标的具体和深入,而不同年龄阶段的目标之间应该是连续的、衔接的。 3、主题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 主题教学目标:
目前,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在开展各种活动的时候,采取“主题活动”的方式。 主题活动指:在集体性活动中,以一个主题为线索,围绕主题进行活动与交流。 与传统活动形式相比,主题活动的意义在于: 第一、主题活动贴近日常生活,幼儿兴趣高。 幼儿园的主题一般选择季节性、节日性以及幼儿的兴趣点为话题,这样的话题贴近生活,更容易被幼儿接受,幼儿也会比较感兴趣,而且由于贴近生活,更具有实用性,能够学以致用,当幼儿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后,学习的兴趣会更浓。
第二、主题活动更具系统性。
相对于传统的分科教学来说,主题活动更具系统性。因为,主题活动是以一个话题为中心进行延伸的活动,这些活动仅仅围绕这个话题而进行,这个话题始终贯穿与主题活动的始终,小的活动构成一个小主题,几个小主题就构成最后的大主题
第三、主题活动更具灵活性。
相对与传统的分科来说,主题活动更灵活,它可以根据时间、季节、节日以及孩子的兴趣灵活地确定主题的内容,可以定一个大主题,几个月完成,也可以定一个小主题,一个月或半个月完成,这样的灵活的教学形式,是传统的分科教学所不具备的。
主题活动更注重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区域活动就是一大特色,每次主题活动时,都会相应地组织一些区域活动,区域活动是主题教学的一部分,在主题活动中,幼儿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都会得到提高,因此,有可能父母在某段时间会感到孩子不像分科教学那样学到很多知识,但是长久的您就会发现,孩子的能力再逐渐提高,而且知识面会很广,而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的知识。
课时教学目标(一般是指一次具体的社会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
幼儿园教师要具有把宏观目标落实到每一项教育活动中,落实到幼儿的具体行为上去的能力。教育活动的目标,作为教育活动的效果,应该是通过对幼儿行为的检验而得到体现的。 由于对儿童发展,社会需求以及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不同理解,在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设计当中,体现出不同的价值观,从而就会表现出不同的目标取向。 概括地讲,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目标取向主要有:行为目标、生成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1、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是以儿童具体的、可被观察的行为表述来设计目标,它指向的是通过教育活动儿童所发生的行为变化,目标设计中关注的是可观察到的行为结果。 行为目标强调的是目标的可理解性、可把握性和可操作性,能够指导教育者具体实施教育活动并评价其教育活动的效果。 2、生成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关那么,如果说行为目标关注的是结果,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生成的目标。.
注的则是过程。所以,有时它又被成为过程目标、展开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是以过程为中心,以儿童在活动中的表现为基础展开,强调儿童、教师与教育情景交互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目标。
生成性目标注重从儿童获得经验的目的出发构建目标,强调儿童主动活动的过程,关注如何为儿童提供有助于个体自由发展的学习经验,促进其个性完善的发展。 3、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强调的是个性化,指向的是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所以,表现性目标并不预先规定儿童的行为变化,它关注的是儿童在复杂的教育活动中的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表现,追求儿童表现的多元化,而不是同质性。
表现性目标不是事先规定儿童在完成某一学习活动后应该获得的行为,而是指向每一个儿童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所具有的个性化的表现,而这种个性化的表现教师是无法准确预知的,但是它对儿童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展示又是有益的。 四、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分类结构(横向结构) 1.自我意识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有关自己成长的最基本的知识;
(2)初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自尊心及独立性、以及最基本的自我控制和应变能力;
(3)引导幼儿正确认识自己,能够进行准确的自我评价;
(4)学会用恰当的方法表达自己的爱好、需求、情绪和情感 2.人际交往
(1)愿意与他人共同游戏、活动并友好相处;
(2)善于与人交往,懂得问候、交谈、与人合作以及参与活动的技巧,掌握几种交往策略;
(3)能主动帮助弱小同伴,乐于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老人和残疾人,经常自愿地与他人分享玩具、食物等。
(4)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初步具有诚实、勇敢、守纪等基本品质,开朗的性格。
(5)初步了解自己所在的集体,逐步适应并喜欢集体生活,初步产生对集体的关心喜欢之情。
3.社会环境与社会规范认知
(1)指导自己的成长与家人的关系,感激父母长辈的辛勤养育之恩;
(2)初步了解家庭、幼儿园,认识周围不同职业人们的劳动及其与自己生活的关系,尊重他们的劳动,产生初步的热爱劳动者的情感; )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并逐步掌握基本的交通规则、学习活动规则、生活规则等。3(.
(4)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并掌握基本的公共卫生规则,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5)逐步懂得正确与错误之分,激发幼儿初步的是非感、爱憎感。 4.多元文化
(1)初步感受具有代表性的社区文化
(2)了解祖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人文景观、少数民族和文化精品等,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
(3)初步感受世界著名的人文景观及优秀的艺术作品,对世界文化感兴趣; (4)了解世界是由许多国家和民族组成的,萌发热爱和平的情感;
(5)愿意接触或了解不通国家、不同种族的外国人,感受他们的风俗习惯。 五、制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意识
一方面: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教育活动。
用实际行动证明幼儿园教师不是“看孩子的工作”
另一方面:善于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敏锐发现并捕捉教育机会 案例一】
大班一名幼儿不想睡午觉,也确实睡不着,而且下午活动一样有精神。教师悄悄告诉他:你到活动室做一点安静的事情,轻轻地,不要吵醒小朋友,也不要出去。 教师组织其他幼儿午睡,间或到活动室看看他的活动。 【讨论】请学生点评这位教师的行为体现了哪些教育意义,发展了幼儿哪些社会性。
A教师用自己的行为体现了对幼儿不同发展特点的尊重,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尊重自己和他人;
B引导幼儿懂得自己的行为不应该干扰别人的活动,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案例二】
教师组织幼儿在室外玩老鹰捉小鸡,【讨论】如果你来组织“老鹰捉小鸡”,会设置些什么目标
面对小朋友争当老鹰和鸡妈妈时,教师提出“大家想当老鹰和鸡妈妈,可是每次只能有一个,怎么办”“鸡妈妈能只顾自己躲开老鹰吗”“小鸡们应该怎么样做才让老鹰捉不到呢”请幼儿讨论一会之后,游戏反复进行数次。游戏结束时,请小朋友总结游戏进行得是否有意思,谁表现好,为什么,等。
点评:事先提问,反映了教师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社会性的目标意识,即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轮流、 负责、勇敢、合作等社会行为和态度。. 教师的教育观念影响教育活动的进行和效果,并因此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这就 要求教师应注重学习,不断发展、提高自己的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注意教育活动始终围绕教育的最重目标——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基础。 2、教师应合理的分解目标 确保实现领域目标,教师一定要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特点、幼儿的不 同兴趣需要等个性特点,将领域目标逐层分解,最终落实到每个幼儿在不同阶段
的发展水平上。
分解目标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 第一,范围角度 第二、时间角度
需要注意的是,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要采用不同的方式。 【比如】用移情的方法帮助幼儿理解他人,只用语言设定情景让幼儿通过想象体验别人的感受,在小班幼儿就很难奏效;
同样,让大班幼儿看木偶表演“拔萝卜”来理解团结力量大的道理,就显得过于浅显,难以激发幼儿产生深刻印象的情感体验,甚至会让幼儿觉得“很假”。 3、注意与其他领域发展目标的联系。 幼儿的发展是整体的,教师应该注意每日活动间的相互影响作用,使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渗透到其他领域的活动中,又注重社会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充分挖掘一日活动的整体教育作用
4、幼儿园的社会教育一定要与家庭、社区紧密结合 如何与少数家长打交道 类型一:包办代替
“老师,我的孩子不会穿鞋,请老师帮助穿好;我的孩子吃饭慢,老师多给喂喂”之类的话。他从来不提及让孩子学习生活方面的技能,而是一味得让老师代劳。此类家长在家一定是包办代替,什么都帮孩子做好,完全不考虑孩子的能力,这是包办代替型家长。此种类型的家长容易培养出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孩子,做事情自信心不足,不适应集体生活。 采取措施:
1、利用家长开放日,让家长发现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在生活自理方面存在的差距。 2、与家长单独沟通,让家长了解此年龄段孩子应该掌握的生活技能有哪些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3、教给幼儿生活方面的技能技巧,在园提供给幼儿更多锻炼的机会,帮幼儿树立自信心,让幼儿 愿意为自我服务,并把幼儿的成功及时反馈给家长。. 类型2:望子成龙
有位家长一来接送孩子,就和老师长谈,还经常给老师打电话,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种种表现,“孩子吃得怎么样睡得怎么样上课回答问题了吗学的东西都掌握了吗在家需要家长怎样辅导”等等。 其实,此类家长对孩子抱以重任,“望儿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过重,希望孩子样样都出类拔萃,遥遥领先,有些急功见利,却往往造成孩子做事情胆怯,缺乏创造力。 采取措施:
1、与家长单独沟通,让家长了解此年龄段孩子应该具备的各种能力,讨论过分管制孩子会造成不良后果的严重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2、教师在幼儿入园、离园时主动与他交流幼儿在园情况,多报喜少报忧,最好长话短说。
3、舒缓幼儿情绪,鼓励其认真完成每件事,只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就可以了。 类型3:漠视教育
有位家长从不主动与老师交流孩子在幼儿园或在家中的情况。如果老师与他反馈幼儿在园情况时,好的方面他只是表示同意,不好的方面嘴里说“配合老师,帮
助孩子改正”,却没有看到他真正行动。 我认为这类家长其实是在漠视教育。此种类型家长会造成幼儿对一切事物产生无所谓的态度,不求上进。 采取措施:
1、先了解家长不交流的真正原因:是工作忙还是不知道该怎么配合老师 2、与家长个别沟通,教给家长配合的方法,向其说明配合后会产生的效果。对工作忙得家长,老师可以以书信的方式与之交流,帮助家长解决教育问题。
3、向家长宣传幼儿园丰富多彩的活动,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来,取得好成绩后及时向家长汇报。 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
一、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要求(p84) 二、确定社会教育活动内容的依据 1、社会现实
A、社会现实为儿童提供了认知的源泉
B、社会现实激发儿童的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 2、儿童本身的发展特点和需要 、儿童认识事物的特点A. B、儿童社会性的发展需要 3、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具体内容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应包括社会情感、社会认知、社会行为三个方面。 (一)社会情感
社会情感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因自己的需要能否满足而产生的主观感受。 社会情感分为积极情感(快乐、高兴、自豪、依恋、自尊、自信、同情、羞愧、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爱国情感等)和消极情感(悲伤、沮丧、愤怒、害怕、妒嫉等)。
社会情感的教育就是要引导学前儿童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会认识、调控自己的情绪、情感。
帮助幼儿在交往中发展积极愉快的社会情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交往意识,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为以后感受、创造生活的快乐和幸福有重要影响意义。 (二)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经过认知过程获得的社会性知识经验,包括对自己、周围的人和事,以及自己与它们和它们之间的各种关系的认识,对不同社会行为、社会角色的理解,对处理、调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理解和掌握。 1.自我意识
2、对周围人的认识
3、对周围环境、现象的认识 (三)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指人们在交往等社会活动中对周围环境的人或事情做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包括合作、助人、同情、安慰、节约、爱护环境、遵守规则、破坏、违反规则等。我们要帮助学前儿童形成积极的亲社会行为, 1、帮助学前儿童掌握交往技能,发展交往能力 、引导学前儿童遵守规则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