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SDNYGC-2-6-2018棉田病虫草害绿色防治技术规程 - 图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③植物源农药防治。在蚜虫达到防治指标时用烟碱、苦参碱、阿维菌素等防治。

(5)化学防治

①种子包衣或拌种。可选择40%噻虫嗪悬浮种衣剂(400克每100千克种子),或者600克每升吡虫啉悬浮种衣剂(750克每100千克种子)包衣种子,防治苗蚜。

②高效低毒农药喷雾。棉蚜发生达到3片真叶前卷叶株率5%~10%,4~8片真叶期后卷叶株率10%~20%。选择吡虫啉、噻虫嗪、烯啶虫胺等进行防治,使用过程中注意不同地块及防治时间交替使用。

3.防控注意事项

(1)加强虫情测报,适时用药,未达到防治指标时不要用药。

(2)棉花生长前期即7月10日前以保护利用天敌控害为主,尽量避免用药。(3)棉花生育后期施药,提倡用高杆喷雾机或飞机作业。

(4)注意喷雾要均匀周到,田间地头、路边杂草都要喷到。

(5)注意轮换用药,每种农药每年最多使用2次,农药要交替使用,延缓抗药性。

SDNYGC-2-6004-2018

棉花黄萎病病田调查与病田等级划分技术规程

编 制 人:简桂良 张文蔚

所在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1.棉花黄萎病

(1)棉花黄萎病病原菌

棉花黄萎病,是一种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引起的毁灭性棉花病害,其病原菌大丽轮枝菌,属于淡色孢科轮枝菌属。棉花黄萎病菌初生菌丝体无色,后变橄榄褐色,有分隔,直径2~4微米。菌丝体常呈膨胀状,可单根或数根菌丝芽殖为微菌核。

(2)黄萎病田间发病症状

黄萎病在自然条件下,棉花现蕾以后才逐渐发病,一般在8月开花结铃期至吐絮期发病达到高峰。常见的有:病株由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发展,病叶边缘稍向上卷曲,叶脉间产生淡黄色不规则的斑块,叶脉附近仍保持绿色,呈掌状花斑,类似花西瓜皮状;有时,叶片叶脉间出现紫红色失水萎蔫不规则的斑块,斑块逐渐扩大,变成褐色枯斑,甚至整个叶片枯焦,脱落成光秆;有时,在病株的茎部或落叶的叶腋里,可发出赘芽和枝叶。黄萎病株一般并不矮缩,还能结少量棉桃,但早期发病的重病株有时也变得较矮小。在棉花铃期,在盛夏久旱后遇暴雨或大水漫灌时,田间有些病株常发生一种急性型黄萎症状,先是棉叶呈水烫样,继则突然萎垂,迅速脱落成光秆;辟开茎秆,或枝干、叶柄基部,维管束变褐色。

2.棉花黄萎病病田调查 (1)调查时期

根据棉花黄萎病田间发病规律,应当在黄萎病发病高峰时调查,调查适宜时间为8月10~30日。

(2)调查方法

棉花黄萎病田间的分布为核心分布,调查方法适宜采用梅花桩法,即五点分布法,把被调查田块对角线划分,在距离田边5米处取4行,每行调查50株,每个点调查200株,每块田调查5个点,按五级分级法记录每株病级,计算病株率和病情指数。

调查时注意与早衰和叶斑病及除草剂药害的区别,尤其是8月底以后,随着棉花进入生长末期,叶片衰老加快,各种叶斑病也陆续加快发生,很容易混淆,

黄萎病叶与早衰主要区别为:早衰是整片叶片均匀黄化,病叶边缘不失水萎蔫卷曲,叶柄维管束不变色。黄萎病叶与叶斑病主要区别为:叶斑病主要病斑在叶片中间,叶柄维管束不变色。详细见表1。

表1 棉花早衰与黄萎病的区别

部位 叶片 叶片变色 维管束变色否 植株 棉田 早衰 完整 全叶失绿变黄 不变色 往往全部叶片失绿变黄 100%发病 黄萎病 有部分变褐 从叶缘开始 变色 往往部分叶片病变 有发病中心 (3)调查结果的计算 病株率(Ri):

R??=????×100%…………………………………(1)

??

??

式中:

ni——发病株数; nt——总株数。

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 病情指数

病情指数(DI):

DI??(dc?nc)?100………………………(3)

nt?4式中:

dc——相应病级; nc——各病级病株数; nt——总株数。

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 3.病田等级划分

根据调查结果,按下列表2标准划分病田等级。

表2 棉花黄萎病病田调查与病田等级划分技术规程

病田等级类

别 无病田

病株率(Ri)

病情指数(DI)

特性 未见病株

Ri=0 DI=0

有见病株,且病株均为轻病株,病

零星病田

0<Ri≤1

0<DI≤0.5 级轻于Ⅱ,未见Ⅲ、Ⅳ重病株,对

产量基本上没有影响

轻病田

1<Ri≤10 0.5<DI≤5

病株均为轻病株,病级轻于Ⅱ,未见Ⅲ、Ⅳ重病株,对产量影响很小 病株普见,各级病级均有,Ⅲ、Ⅳ

重病田

10<Ri

5<DI

重病株常见,枯死的Ⅳ重病株已见。对产量影响很大,已不适宜植棉

SDNYGC-2-6005-2018 棉花黄萎病病株发病等级划分技术规程

编 制 人:简桂良 张文蔚

所在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1.棉花黄萎病

(1)棉花黄萎病病原菌

棉花黄萎病,是一种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引起的毁灭性棉花病害,其病原菌大丽轮枝菌,属于淡色孢科轮枝菌属。棉花黄萎病菌初生菌丝体无色,后变橄榄褐色,有分隔,直径2~4微米。菌丝体常呈膨胀状,可单根或数根菌丝芽殖为微菌核。

(2)黄萎病发病症状

黄萎病菌能在棉花整个生长期间侵染。在自然条件下,黄萎病一般在播后一个月以后出现病株。由于受棉花品种抗病性、病原菌致病力及环境条件的影响,黄萎病呈现不同症状类型。

①幼苗期。在温室和人工病圃里,2~4片真叶期的棉苗即开始发病。苗期黄萎病的症状是病叶边缘开始褪绿发软,呈失水状,叶脉间出现不规则淡黄色病斑,病斑逐渐扩大,变褐色干枯,维管束明显变色,严重时叶片脱落并枯死。

②成株期。黄萎病在自然条件下,棉花现蕾以后才逐渐发病,一般在8月花铃期至吐絮期发病达到高峰。病株由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发展,病叶边缘稍向上卷曲,叶脉间产生淡黄色不规则的斑块,叶脉附近仍保持绿色,呈掌状花斑,类似花西瓜皮状;有时,叶片叶脉间出现紫红色失水萎蔫不规则的斑块,斑块逐渐扩大,变成褐色枯斑,甚至整个叶片枯焦,脱落成光秆;有时,在病株的茎部或落叶的叶腋里,可发出赘芽和枝叶。黄萎病株一般并不矮缩,还能结少量棉桃,但早期发病的重病株有时也变得较矮小。在棉花铃期,在盛夏久旱后遇暴雨或大水漫灌时,田间有些病株常发生一种急性型黄萎症状,先是棉叶呈水烫样,继则突然萎垂,迅速脱落成光秆;辟开茎秆,或枝干、叶柄基部,维管束变褐色,严重时整株叶片、蕾、花全部脱离,全株枯死。

2.棉花黄萎病病株发病等级划分

为明确黄萎病对棉花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必须对病株的发病等级进行划分,主要以病叶占全部叶片的比例(DLR)划分,其标准按下列表1。

SDNYGC-2-6-2018棉田病虫草害绿色防治技术规程 - 图文

③植物源农药防治。在蚜虫达到防治指标时用烟碱、苦参碱、阿维菌素等防治。(5)化学防治①种子包衣或拌种。可选择40%噻虫嗪悬浮种衣剂(400克每100千克种子),或者600克每升吡虫啉悬浮种衣剂(750克每100千克种子)包衣种子,防治苗蚜。②高效低毒农药喷雾。棉蚜发生达到3片真叶前卷叶株率5%~10%,4~8片真叶期后卷叶株率10%~20%。选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6wd04l99358u602x74s2b61z97l7x017n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