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 (1)
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在此基础上,它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识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的研究方法等等,除此之外,还有逻辑和历史一致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抽象与具体的方法、主客观相统一的辩证方法、历史合力的研究方法、“人本”和“物本”相统一的方法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人类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马克思主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借鉴和吸收。 (2)
基本原则
贯彻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基本原则包括如下几点:
第一,客观性原则。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前提。尽管我们永远不可能把握纯而又纯的社会客体,但是,客观性的要求却是绝对必要的。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客观性的原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历史观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观的人民主义标准(以人为本的)
第二,主体型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一要注重从主体的纬度去观察社会客体;二要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三要注重 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第三,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实质上是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个人于社会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精神。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关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
第四,具体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这是因为,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离开了一定的时空条件,我们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第五,发展性原则。这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反对用静止和孤立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在认识社会现象的时候,要善于从合理性中发现不合理性,从不合理性中发现合理性。“辩证法要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批判性是发展性原则的必然要求。 二、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社会科学方法论既有同于其它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方面,又有别于其它方法的方面,社会科学方法论既要遵循一般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则,又要有适合于自身特殊性的原则。探讨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其原则,必须搞清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的意义和作用。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的意义和作用
方法论原则是哲学世界观对具体研究方法发挥指导作用的中介环节,是方法论的基础,主线与标志,它制约、支配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影响和决定研究方法、手段、工具的选择和运用,制约研究态度、步骤和研究成果。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在研讨、阐述科学认识方法时,侧重于对方法论作
哲学分析,侧重于方法的理论基础,它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在社会科学方法论科学体系中,方法论原则则占有核心的地位。
第一、 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是哲学世界观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发挥指导作用的中介。
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这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主要体现在:(1)任何科学方法归根结底都为一定的哲学世界观所决定。(2)方法论支持、影响甚至改变着一定的世界观。(3)哲学世界观终究要转化为一定的方法论。
世界观与方法论在意义上也有一定差别。首先,两者的对象范围是不同的,哲学世界观的范围是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整个世界;方法论的研究对象是方法,只限于研究方法这个范围。其次,哲学世界观对于人的实践活动的指导是间接的,作为方法论研究对象的方法,往往是以规范、章程、条例、准则甚至律令等相对确定的形式存在着的,并且方法论还规定了方法的性质、特点、作用、适用范围、有机联系等等,这就使得方法论知识具有直接操作性,人们可以直接利用它们去指导自己的认识活动、研究活动以及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哲学世界观往往是一种理论形态,表现为一定的理论体系和理论观点,它要转化为方法论,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发生指导作用,往往要通过一系列的中介环节。方法论原则就是哲学世界观和实际应用的研究方法之间的中间层次,是哲学方法论对一般科学方法论和具体科学方法论发挥指导作用的中介环节。这样,方法论原则就具有了双重特点:一方面,它不是纯粹的理论,它简单明了、清楚明白,具有某种准则、律令、模式的形式,带有很大的指令性,操作性;但是,另一方面,它又为一定的理论体系所支撑,是一定的理论体系的浓缩化、结晶化,因此它并不等于一套具体而细微的操作技术,不去管人们具体实践的操作细节,而是管整个行动方案,管大致的研究思路。
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中,必须首先明确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地位,承认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其唯物史观,为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根本性的指导。把唯物主义历史观基本原理用以指导人们的社会科学研究活动,会派生出一些一般的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凭借这些原则来实现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制约、支配着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
首先,方法论原则制约、支配着研究课题的选择,遵循不同方法论原则的人,有其自己考虑问题的特定的角度,因而在选择研究课题时,就会表现出一定的甚至是极大的差异,例如,信奉“证实原则”或“证伪原则”的研究者们,会自然而然地把那些既不能证实也不能
证伪的形而上学问题、神话、占星术、宗教和伪科学问题排除在自己的研究视野之外。
其次,方法论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制约着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研究工具的选择和运用。例如,汤因比按照“文明社会可比性原则”,在研究文明史的过程中,就注重运用比较研究法,因为这种方法可以克服历史的狭隘性,把所研究的个别事物纳入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中,从而为更好的综合创造前提,并且,这种研究方法还有助于揭示历史规律的同异,为深入探求历史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创造条件。 再次,方法论原则还影响、制约着研究途径、研究步骤、研究态度等等因素。例如,波普所描绘的科
学进化的逻辑,也就是他认为的个别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的逻辑。波普所要求的研究态度是:大胆地猜测,无情地批判、进攻、创造,充分宏扬主体的能动性。
以上表明,方法论原则是科学世界观与具体的研究方法之间的中介。它影响、制约、支配着科学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
自20世纪初首次提出技术创新的概念以来,世界各个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科技创 新已逐渐成为社会生产力解放 、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之一。进人 2l世纪后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也把科技创新的目标定为 “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力争在有条件的领域有所发明,努力实现我国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党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深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 ,关键是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 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我们要实现的自主创新首推科技领域的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我国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的农业,其快速发展更要依靠科技领域的不断创新。 方法论原则是科学世界观与具体的研究方法之间的中介。它影响、制约、支配着科学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
论在农业科技创新的研究中如何坚持和具体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在此基础上,它具体化为
从实践出发的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识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的研究方法等等,除此之外,还有逻辑和历史一致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抽象与具体的方法、主客观相统一的辩证方法、历史合力的研究方法、“人本”和“物本”相统一的方法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人类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马克思主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借鉴和吸收。 贯彻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基本原则包括如下几点:
第一,客观性原则。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前提。尽管我们永远不可能把握纯而又纯的社会客体,但是,客观性的要求却是绝对必要的。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客观性的原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历史观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观的人民主义标准(以人为本的)。
第二,主体型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一要注重从主体的纬度去观察社会客体;二要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三要注重 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第三,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实质上是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个人于社会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精神。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关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
第四,具体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这是因为,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离开了一定的时空条件,我们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第五,发展性原则。这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反对用静止和孤立的观点
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在认识社会现象的时候,要善于从合理性中发现不合理性,从不合理性中发现合理性。“辩证法要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批判性是发展性原则的必然要求。
由于世界各个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科技创新已逐渐成为社会生产力解放 、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之一。进人 2l世纪后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也把科技创新的目标定为 “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力争在有条件的领域有所发明,努力实现我国科技的跨越式发展”?。我们要实现的自主创新首推科技领域的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我国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的农业,其快速发展更要依靠科技领域的不断创新。 而在农业科技创新的研究中也坚持和具体应用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原则。
一、农业科技创新自身特点的相关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具体性原则
农业科技创新以农业领域内客观存在的未知世界为研究对象,是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的结合点或中间环节。因此,农业科技创新既是一种技术行为,也是一种经济行为创新 ,农业科技的发展,必然推动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其他产业科技创新相比,农业科技创新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同时受生物生命自然规律的支配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双重制约;二是所需时间和周期同其它产业相比较长;三是由于农业经济发展受自然力影响较大 、地域变异性较强,所以在农业领域出现的科技创新类型要比其他领域数量多,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所以对农业领域的创新研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农业的自身特点找到农业科技创新的有效途径。
二、农业科技创新的成果对农业经济的推动作用,坚持和应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原则
这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反对用静止和孤立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科技成果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创新过程,通过创新形成新的农业科研成果,会推动并促进农业科研事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腾飞。
农业科技的创新可以增加农产品的有效市场需求。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产品供求矛盾 比较大,一方面,我国的资源相对贫乏,目前的粮食产量还不能满足需要 ,随着巨大人口负荷对农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农产品供给紧张的局面尚未得到缓解。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对农产品需求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对农副产品的需求量和消耗量明显增加,对农产品质量也有更高的要求。而通过进行科技创新可以增加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改变农产品供求存在的矛盾,较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农业科技的创新可以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人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产品要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通过制定实施新的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改革农业科研体制与运行机制,加大对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来降低农产品的成本,因此在国际竞争上处于明显优势地位。而我国由于耕地人均占有率低、农业生产规模小,农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偏高,农产品生产的市场风险比较大,在国际竞争中一直处于下风。这些状况表明,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只有依靠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重视发展绿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降低农产品成本,来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够促进农村社区建设,保障和谐社会的实现。农村社区是主客体统一在现实中的
时空载体,经济发展是社区发展实现的重要 内容,同时社区建设反过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当前要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大力推动农村社区的发展建设是现实选择。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动力,应对新一轮世界农业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的挑战,实现农业科技的创新突破,为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同时又是加快农村社区建设,实现全面小康宏伟目标的需要。如果没有农业科技的创新突破,没有一大批先进实用重大科技成果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农村社区的发展完善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三、对农业科技创新阻力因素的研究中应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客观性原则
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客观性的原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历史观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观的人民主义标准(以人为本的)。在农业科技创新的阻力因素中要求我们从客观实际出发,找到限制科技创新的客观原因。
管理体制落后,创新体制和机制有待完善。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仍未建立健全,科研与生产相脱离的问题仍然存在。主要表现为各农业科研机构研究领域思路较狭窄,研究对象和目标传统单一;农业科技项目由多部门立项、多部门管理,科研立题分散 ,整合能力差 ,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农业科技中的有效科技成果和综合性成果推广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成果浪费现象严重,对农业的贡献率不高。
技术支持匮乏,激励机制趋于学术化。由于农业科技成果的评价过分强调了成果的先进性而非实用性,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责任机制,从而误导了科技研 发的方向,导致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财政投入不足,创新手段滞后。随着农业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虽然逐步加大了对农业科研的投资,农业科研经费也有所增长,但却远未达到农业科研发展的实际需求。
市场动力不足,受到有效需求制约。在农户成为独立的经营决策单位后 ,农民是科技创新的主要需求者追求效益最大化是农户采用新技术的首要目标。但由于农户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承担新技术采用的机会成本和风险成本。再加上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对新技术承接意识和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农产品市场是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需求变化迅速,一旦技术推广不利 ,便会导致农户应用新技术风险成本增加。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和松散的组织结构。我国传统的科技体制是实行高度的集中管理和单一的计划调 节,这种体制采取科技经费国家拨,科技人员上级调 ,任务政府给,有了成果上级推广 ,一包到底的做法,使得科技与经济脱节,科技人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市场诱导机制缺失,科技资源分配失衡。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农业科技创新的市场激励机制和 诱导机制尚未形成。首先,我国农业仍然是以农户为单位的最原始的生产经营方式,农业合作组织化程度较低。其次,在我国当前农业科技体系中,农业科研领域较受重视,产业化环节相对薄弱,在科技投入方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传播渠道单一,推广力度不足。目前 ,我国的农业科技传播总体上以政府推广部门为载体,以行政推广为主要手段。这种政府主导型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由于技术传播渠道单一,传播成本高,使得技术成果转化成本提高,再加上农业技 术市场发育的不完善,从而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另外,大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