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考试资料
题型:(五大题型) 一、 名词解释(5个)15分 二、 填空(10个)10分
三、 单选(10个)10分 四、 简答(5个)35分 五、 论述(2个)30分 一、名词解释
(1)关键期:人或动物获得某种能力都有一个特别敏感器,在这个敏感期内儿童的吸收能力特别强,大脑对某种学习具有特别适应的心理状态,人很容易获得某种能力,而且学到的东西往往伴随他一生 (2)先学前期:儿童在此时期学会走路,开始说话,出现了思维,有了最初的独立性。这些都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因此可以说人的各种心理活动都是在这个时期逐渐齐全的。 (3)无意注意:既不随意注意,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并且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4) 习惯化、去习惯化
习惯化:个体不断或重复的受到某种刺激而对该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的一种现象。对熟悉刺激的反应恢复和增加就是去习惯化。
(5)亲社会行为:个体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的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谦让分享等。
(6)选择性注意:指儿童偏向于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一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的少的现象。 (7)观点采择:指个体把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区别并协调起来的能力。
(8)攻击性行为:一般是指凡是侵犯别人的身心和权力的行为都是攻击性行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分为攻击性侵犯和敌意性侵犯两类。
(9)情境语言:3岁前的儿童只能进行对话不能独白, 他们的言语基本上都是情境性言语。
(10)自发性的笑:婴儿最初的笑是自发性的,或称内源性的笑,这是一种生理表现,
主要发生在婴儿的睡眠中,这种微笑通常是突然出现的,是低强度的笑。其表现只是卷口角,这种早期的笑在3个月后逐渐减少。
(11)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靠事物的形象和表象来进行的思维。它是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典型的思维方式。
(12)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二、填空
1、感觉统合理论是由(艾尔丝)提出
2、在人的认识活动中(?)是人的认知核心
3、华生认为人原始有三种主要情绪,即(怕、怒和爱)
4、幼儿的同伴关系类型有(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一般型)。 三、问答题
1、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观察前观察者要做好准备。在观察前观察者一定要做好准备,即根据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研究题目确定观察的任务和记录要求(2.)观察时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在制订观察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要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最好不让儿童意识到自己是观察对象。(3.)观察记录要求详细、准确、客观观察记录不仅要记录行为本身,还应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4)观察应排除偶然性,一般应在较长时间内系统地反复进行由于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不稳定性,其行为往往表现出偶然性,因此对学前儿童的观察一般应反复多次进行
2、儿童常见的记忆策略有:(1)反复背诵或自我复述。年龄较大的幼儿,在识记过程中反复背诵以避免遗忘。有时,边识记边自言自语地说出记忆材料的名称或内容。(2)使记忆材料系统化。幼儿中期以后,能够在记忆过程中自动对记忆材料加以整理分类。(3)间接的意义识记。年龄较大的幼儿能对材料进行精心思考,找出材料组成的规律,以帮助记忆。 3、举例说明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一、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根据儿童活动有无目的,可以把记忆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没有目的和意图、自然而然发生的记忆,叫做无意记忆。有明确记忆目的和意图的记忆,是有意记忆。学前儿童记忆的基本特点是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二、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1)机械记忆用的多。与成人相比较,儿童常常运用机械记忆,他们反复背诵一些自己并不了解的材料,显得不是那么困难。2)意义记忆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许多材料证明,幼儿对理解了的材料,记忆效果较好。
三、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1、学前儿童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词记忆
形象记忆是根据具体的形象来记忆各种材料。2、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幼儿期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都在发展。3、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差别逐渐缩小两种记忆效果之所以逐渐缩小,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形象和词都不是单独在儿童的头脑中起作用,而是有越来越密切的相互联系。 四、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4、1到3岁幼儿的心理发展和行为发展的特点:
一、从简单到复杂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
二、从具体到抽象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抽象和概括化。
三、从被动到主动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并逐渐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
四、从零乱到成体系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杂乱的,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 5、儿童语言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能说完整的简单句,并出现复合句。 2、词汇量迅速增加。 6、幼儿的语言发展趋势:
(一)从对话语言逐渐过渡到独白语言,儿童的语言最初是对话式的,只有在和成人共同交往中才能进行,所以儿童的言语基本上都是采取对话的形式,而且他们的言语往往只是回答成人提出的问题,或向成人提出一些问题和要求。
(二)从情境性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幼儿初期,儿童的言语仍然具有3岁前儿童言语的特点, (三)讲述逻辑性逐渐提高,幼儿讲述的逻辑性逐渐提高,主要表现为讲述的主题逐渐明确、突出,层次逐渐清晰。
(四)逐渐掌握言语表达技巧幼儿不仅可以学会完整、连贯、清晰而有逻辑地表述,而且能够根据需要恰当地运用声音的高低、强弱、大小、快慢和停顿等语气和声调的变化,使之更生动,更有感染力。 7、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亲社会行为,性别角色,攻击性行为。 8、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表现为:(1) 从概括的性质的演变来看,一般认为是从动作的概括向表象概括,再向概念概括发展;(2) 从反映的内容的演变来看,是从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从反映当前事物到反映未来事物的发展。(3)从思维发展的方式看,儿童的思维最初是直观行动的,然后出现具体形象的,最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思维。
9、幼儿初期(3岁左右)的心理特点: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小班儿童的行动常常受情绪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情绪性强,是整个幼儿期儿童的特点,但年龄越小越突出。2、爱模仿 小班儿童的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3、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思维依靠动作进行,是先学前期儿童的典型特点。小班幼儿仍然保留着这个特点。
10、乔姆斯基的语言获得理论的内容:1、人类具有学习语言的内因结构,这一内因结构称为“普遍语法”。即语言的内在获得装置(LAD),这一装置的存在是儿童获得语言的内部条件。
2、语言的获得装置必须在后天语言环境和语言经验的作用下,转化成为某一使用具体语言的能力和获得该语言的具体的语法。
3、语言的获得装置是儿童生来就有的。因此儿童先天就具体语言学习的能力,并且适用于学习任何语言。 4、儿童获得语言的途径就是运用语言获得装置的过程,在规则系统之下,儿童可以产生和理解无数句子,这为儿童学习语言的创造性留下了空间。
5、儿童语言的转换生成过程是在儿童和成人的语言交往中通过一定的学习方式逐步实现的。
11、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的一般趋势:①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②从想象的单纯再造
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③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
12、林传鼎的幼儿情绪分化理论:1、泛化阶段(0~1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情绪反应比较笼统,而且往往是生理需要引起的情绪占优势。2、分化阶段(1~5岁)这一阶段儿童情绪开始多样化,从3岁开始,陆续产生了同情、尊重、爱等20多种情感,同时一些高级情感开始萌芽,如道德感、美感。3、系统化阶段(5岁以后)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情绪生活的高度社会化。 13、简述视觉悬崖的内容
这是一个用来测量幼儿的深度知觉的实验。由吉布森和沃克用玻璃板、桌布、木板构造出“浅滩”与“深滩”的效果。选取6个月半~14个月的儿童进行“视崖”实验。结果发现大多数婴儿只爬到浅滩,即使母亲在深滩一侧呼喊,婴儿也不过去,或因为想过去又不能过去而哭喊。该实验说明婴儿已有深度知觉,但无法判断深度知觉是否是先天的。
14、联系实际谈一下5-6岁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5-6岁幼儿一般在大班的居多 1、好学、好问
好奇是幼儿的共同特点,但大班儿童的好奇与小、中班有所不同。大班儿童不光问“是什么”,还要问“为什么”。问题的范围也很广,天文地理,无所不有,希望成人给予回答。
2、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大班儿童的思维仍然是具体形象的,但已有了抽象概括性的萌芽。例如,他们已开始掌握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如左、右概念),能对熟悉的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白菜、西红柿、茄子都是蔬菜,苹果、梨、葡萄都是水果)。 3、个性初具雏形
大班儿童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他们开始能够控制自己,做事也不再“随波逐流”,显得比较有“主见”。对人、对己、对事开始有了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